【摘 要】本文以 2014 年廣西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評比三等獎作品《匆匆》(語文類)為例,探索信息化技術在中職語文課教學中的應用,提出通過音樂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圖片加深印象,引發學生思考問題;錄音增強語感,感受語言魅力;視頻拓展內容,進行德育滲透等,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和開發作品等策略,并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在中職語文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
【關鍵詞】信息技術 中職語文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B-0102-02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迅猛推進,信息技術已被運用到各行各業,教育領域也高度重視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也強調“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推進職業教育資源跨區域、跨行業共建共享,逐步實現所有專業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本文以 2014 年廣西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評比三等獎作品《匆匆》(語文類)為例,探索信息技術在中職語文課教學中的應用。
一、信息技術對中職語文教學的影響
中職語文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具備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在 2014 年廣西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評比三等獎作品《匆匆》的設計、應用過程中,可以發現信息技術對中職語文教學產生重大的影響。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將音頻、視頻、圖像、圖形與文字相互配合使用,交替進行,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圖文并茂、動靜結合,這樣不僅令學生耳目一新,還能夠讓學生真正地進入情景,參與到課堂中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整個教學過程更直觀更高效,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此外,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展示更多的相關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和內容,而且會拓寬學生的視野。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是直觀演示,使課堂教學具體、生動;三是入情入境,啟發學生心靈交流;四是利用網絡,增加學生閱讀量;五是形式多樣,豐富語文課堂內容。
二、信息化技術在中職語文課教學中的應用
(一)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和開發作品。《匆匆》這篇課文選自歐陽代娜主編的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為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內容,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精美散文。文章用詩化的語言生動而細膩地描寫時間的流逝,向我們提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文章語言優美,意境高深,堪稱一篇美文。如果僅用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方法進行教學,勢必因為授課教師個人的能力和水平的限制而影響到美文的欣賞效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彌補這些不足。因此,在作品設計時我們重點考慮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信息化教學,以達到最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1.音樂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當我們利用信息技術將學生置身于一種五彩斑斕、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中時,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匆匆》導入中,我們利用學生熟悉的歌曲—— 2014 年春晚歌曲《時間去哪兒了》創設情景。所選歌曲是當下流行、學生喜歡的而且是最貼近主題的,從而順理成章地導入新課,有效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和積極的情感時,就會從內心迸發出向往和求知的強烈欲望,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學習活動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習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2.圖片加深印象,引發學生思考問題。信息化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充分地展示音頻、視頻、圖片的教學資源,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全方位參與其中。在《匆匆》的教學中,讓學生聽完歌曲《時間去哪兒了》之后,再用 PPT 播放一組上一屆學生剛入學時和畢業時的相片,在對比中讓學生思考“時間它到底都去哪兒了呢?”從而自然而然地進入主題:時間它又是怎樣默默地、悄無聲息地流逝呢?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將告訴我們時間是怎樣流逝的。
3.錄音增強語感,感受語言魅力。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朗讀是語文的教學的基礎,朗讀不僅能夠訓練學生的語感,而且對于閱讀教學至關重要。如果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于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準確領會作者的意圖是大有益處的,可以說,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正確指導學生朗讀,加強朗讀訓練,是語文課堂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信息技術為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提供了諸多便利。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播放名師朗讀,可以進行配樂朗讀,還可以觀看朗讀視頻。媒體中的準確、動聽、優美、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能讓學生把握字音,學會朗讀,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和情感,而且使他們感受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4.視頻拓展內容,進行德育滲透。語文課堂是德育的一個陣地。《匆匆》將德育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不管是在品讀課文還是在課堂作業抑或是總結提升的過程都進行德育滲透。這些滲透主要是通過信息技術來實現的。在語文教學中適當播放與課文相關的視頻,不僅能激起學生的興趣,還能有效地將學生帶入文章中的意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上《我的母親》時,播放莫言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視頻,課后引導學生觀看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
(二)信息技術的實施步驟。信息技術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來實施。語文課內容豐富,涉及古今中外,教師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先了解與本課相關的知識,還可以在課中利用信息化教學通過音頻、視頻、圖片等創設情境、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課后利用互聯網繼續學習,不斷拓寬視野。endprint
1.課前。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如班級微信群、QQ 群,教學平臺等發布課前學習任務單,讓學生提前預習或完成相關的練習,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在《匆匆》的教學中,課前先讓學生通過網絡學唱《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歌,提前感受時光的匆匆。
2.課中。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通過音頻、視頻、圖片、文字的有效結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變換課堂教學形式,不斷調節學生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先播放一段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頻創設情景,把學生深深吸引到課堂上來,讓學生盡快進入課堂狀態;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適當插播音頻、視頻、圖片等,使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官充分被調動起來了,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再適時發揮教師語言的引導作用,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抓住并引到課堂中來。
3.課后。在課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生進行繼續溝通交流或布置課后作業,一方面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答疑解問,另一方面可以將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例如,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收集關于描寫時間的詩文,觀看視頻《匆匆那年》,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時光匆匆,思考我們該如何珍惜時光,有所作為。
三、對信息技術應用的反思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中職語文教學帶來了很多便利,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使教學情境更貼近學生生活,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充實,教學評價手段更加多樣、有效,師生互動交流更加便捷。但是,在充分肯定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合理地看待和利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它必須服務于教學內容,需要在先進、正確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使用,信息技術只有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才能有效地發揮其作用,為教學服務。切忌僅僅為了突出信息化而生搬硬套使用信息技術。另外,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并不意味著信息化教學即將代替傳統教學,它是作為教學中的一種助力,用以豐富教學手段和提高教學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在《匆匆》作品的設計、應用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教學相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應用的策略和和應當注意的事項。總之,只有合理、巧妙地應用信息化技術,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展現出信息化教育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歐陽代娜.《語文》基礎模塊:上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邱恒靈.語文教學信息化[J].中學教學參考,2010(1)
[3]林亞娟.信息化建設在中職校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語文,2007(3)
[4]王 靜,李葆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中國電化教育,2003(8)
【作者簡介】覃彩霞,女,壯族,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學及德育工作。
(責編 江月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