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本文以高中歷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教學為例,論述全球史觀、現代史觀、生態史觀以及文明史觀和社會史觀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促進學生對歷史進程的理解與掌握,培養學生全面解讀歷史、分析歷史的能力與素質,幫助學生養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關鍵詞】高中歷史 全球史觀 現代史觀 生態史觀 文明史觀 社會史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B-0125-02
史觀指的是人們看待歷史的角度與側重點,是人們正確認識人類發展進程的前提。新課標要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發現問題,并主動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概括和闡釋,進而意識到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統一又多樣的,最終培養學生開放的世界意識。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元史觀對學生展開教學,結合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史觀對教材、對歷史進行解讀,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歷史的發展。本文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教學為例,運用多元史觀對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現象進行多角度分析。
一、全球史觀的運用
針對“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教學,首先可以采用與該章節內容最為貼切的全球史觀進行分析。在本章節引言中指出,人類歷史是從一個分散、局部的逐漸向整體、全球化轉變的過程,在工業革命后所形成的世界市場將全球緊密聯系起來,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經濟與文化的交流。而二戰以后,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更是將各國、各地區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進一步推動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而這些內容,將人類從分散向整體發展的歷史進程展現了出來,充分體現了全球史觀的基本觀點。
因此,運用全球史觀對這一章節內容進行分析,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師在進行分析時,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例子:一位美國小伙,在通用汽車公司購買了一輛勒曼茲車,而他的這一個購買行為,在無意間促成了一系列的國際貿易。在他所交付至汽車公司的 10000 美金中,大約有 3000 元美金支付給了韓國,以作為勞動與裝配等工作的報酬;而 1850 元美金則支付給了日本,作為發動機、驅動橋以及電子設備等部件購買的資金;700 元美金則歸德國所有,以作為車輛款式設計工程的報酬;400 元美金支付給了中國臺灣、日本、新加坡等,作為小零件購買的資金;另外,還有 250 元美金支付給了英國,以作為廣告費和營銷服務費等。結合這一則材料,思考現代社會的世界貿易說明了什么。通過這一個例子,引導學生運用全球史觀對經濟全球化展開分析。這一個例子其實與波音飛機的制造相似,通過更詳細的補充,更具體地展現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經濟由封閉轉向開放、合作的過程,讓學生在全球史觀的主導下,對經濟全球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現代化史觀的運用
所謂的現代化史觀其主要是以“現代化”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從現代化角度,對人類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進行闡述。運用現代化史觀,能夠有效整合近現代史的教學內容,而恰好經濟全球化正是處于近現代史這一時期。世界的近現代史可以分為政治、經濟與思想三個層面;在政治上處于民主化和法制化,經濟上則是工業化與市場化,思想上為科學化和理性化,三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經濟全球化的是在經濟市場化與現代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運用現代化史觀對經濟全球化進行解讀,能夠讓學生全面了解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過程,并積極地探索其發展的趨勢。
而在運用現代史觀對經濟全球化進行解讀時,教師可以將世界現代化歷程根據其階段性特征劃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分別為:準備階段—啟動階段—西方國家深入發展階段—全球擴張階段。通過階段的劃分,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全球化屬于現代化歷程的最后一個階段即全球擴張階段。這是在二戰以后,現代化浪潮在全世界擴張的主要表現之一。通過現代化史觀的解讀,能夠從縱向挖掘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內涵,促進學生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理解和把握。
三、文明史觀的運用
人類社會的文明同樣也可以分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三類文明發展,在高中歷史教科書中,人類文明史也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并作為一種理念準備向學生傳遞。所以在每一個文明史的教材中,都會編排相應的專題以此展現該文明領域發展的歷史進程。而經濟全球化同樣屬于世界文明的一部分,是人類文明史所處的一個階段。文明史觀則主要強調世界各地不同文明類型的交流、影響和融合,其與經濟全球化中經濟合作而帶來的不同文明的碰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故而從文明史觀的角度對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進行解讀和分析,非常貼切且恰到好處。
因此,教師進行該章節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文化和老友記中的美劇文化以及美國憲法等為例子,讓學生透過這些熟悉的外來文化,充分感受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而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所掀起的中國傳統文化熱潮,例如孔子學院的建設、普通話的普及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在世界的影響等,也都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好證明。教師通過在課堂中導入這些常見的文明,讓學生從這些文明中思考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文明史觀去理解和分析經濟全球化的意義,橫向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以促進其歷史思維的發散,以更全面的眼光看待歷史。
四、生態史觀的運用
高中人教版歷史教材中“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一節明確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夠加速世界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但同時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利益的失衡”。這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能夠憑借著自身所具有的資金、技術、市場以及經營管理等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競爭中的最大受益者,而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一個機遇,同時也是一個挑戰,經濟基礎薄弱與技術水平低下決定了我們在這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將一些污染、落后的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從而實現本國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透過生態史觀來分析經濟全球化這一文明階段,我們看可以看到經濟全球化隱藏著深刻的危機。endprint
而這一過程教師可以借助《穹頂之下》這一則紀錄片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片中主要分析了霧霾以及環境的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的威脅、弊端;講述了生態環境作為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發達國家將污染轉移至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在促進本國發展的同時,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持續發展,久而久之更會影響全世界經濟的發展。讓學生透過這部影片,深刻認識到經濟全球化這把“雙刃劍”,讓學生能夠意識到經濟全球化在為我國這種發展中國家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五、社會史觀的運用
社會史觀指的是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對歷史現象進行分析,以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站在社會史觀的角度看待經濟全球化,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經濟全球化就在我們身邊,其距離我們很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唐朝時玄奘西行取經作為例子。唐朝時期,玄奘西行取經,從長安到天竺再回到長安的過程,玄奘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現如今,人們從北京到印度,坐飛機只需要花幾個小時即可到達;如果應用電話或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則足不出戶即可實現遠程交流。而這些變化都是經濟全球化下世界各國溝通、合作形成的。又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以往在外國才有的水果和食品,現如今在我國各大超市隨處可見;而蘋果手機或其他國家的電子產品在我國也可以買到。因此,從社會史觀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通過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觀察,感知經濟全球化為我們帶來的便利、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從而拉近學生與經濟全球化的距離,進一步優化“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合理運用多元史觀展開教學,才能促進學生對歷史進程的理解與掌握,從而培養學生全面解讀歷史、分析歷史的能力與素質,幫助學生養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參考文獻】
[1]蔣海燕.多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未來英才,2017(17)
[2]鄭嘉莉.關于多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未來英才,2016(7)
[3]馬順文.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多元史觀的運用[J].新課程·下旬,2017(9)
[4]胡新民.從一道歷史題說起——淺談歷史教學中多元史觀的運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6(4)
(責編 劉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