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占奎
收藏靠實力也靠緣分。2013年仲夏的一個周末,偶然收得清代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背紋背字五枚珍罕銅幣,一下子統攬了清朝前五代古幣的精品。這五枚古幣存世稀少,制作精美,有一枚戶部寶泉局為宮廷鑄造的大樣制錢;兩枚背面帶字的特制行用幣,一枚是順治通寶的“福”幣,一枚是康熙通寶的“丑”“福”幣;兩枚特制宮錢,分別是乾隆通寶背龍鳳呈祥紋幣、嘉慶通寶背“一人有慶”幣。
靜心想來,這次偶得,靠的就是一個緣分。
與古泉的緣分說來久長。年少時的20世紀70年代初,先人埋于老宅墻角的一瓷壇銅錢被挖出。不久,我就發現,銅錢可兌現金花銷。在當時物質極度貧乏的年代,每當想吃糖塊和需要學習用具時,就悄悄從瓷壇里摸出幾枚,到大隊的小商店,以賣廢銅的方式,兌得幾分錢。記得那些錢幣多為黃銅鑄就的清代制錢,個頭大、分量足的康熙、嘉慶錢,每枚可兌2分錢,道光、光緒等個頭小的,每枚只能兌1分錢。面值雖少卻經花,當時1分錢買兩塊水果糖,2分錢買一支不帶橡皮的鉛筆,4分錢買一大張白紙,可折疊成32開的作業本,常常惹得其他同學羨慕不已。
改革開放初期,鄰居大叔到北山挖魚鱗坑植樹,意外挖出十幾枚長長的刀幣。拿回家后,品相好的,在磨刀石上開過刃,當成了豆腐刀。品相差的,一撅兩節,罵一句“都漚成這樣了,收廢銅的都不會要”,隨手扔了。每每想來,后悔莫及,那些古幣可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燕國鑄造的尖首刀幣,有的上面還鑄有古拙的文字,難得一見,十分珍貴,可惜拙不識寶,一枚也沒留下來,就連被做成的豆腐刀也早不知去向。
20世紀末,在一腳踏三省的塞外古鎮柴溝堡服役時,偶逛舊貨市場,看到有人賣古銅幣,感到格外親切,就咬牙買了幾枚書法精美的收藏。后來一了解,幾枚古幣是北宋和清代的普通品種,市場價多為塊兒八毛,而自己花的錢卻高出市場價數十倍。
到省會石家莊工作后,周末常被吸引到棉一立交橋舊貨市場和高柱燕趙藝術品市場,當時這里有人出售大量品種不一的宋代錢幣。這樣,就收藏了品種較多、較全的宋代古幣。宋代錢幣鑄量、品種和年號錢最多,出土量最大、最早發行紀年錢、錢文內容豐富、對錢盛行,這些使我眼界大開,對古幣研究產生了更大興趣。
收藏,重要的是收藏與古幣有關的歷史文化、信息和故事,享受收藏的過程和樂趣。隨著知識積累和收藏歷練,近年來手頭的古泉漸漸多了起來,幾乎包含了各個朝代,但多為民間行用的普品,祖錢、母錢、樣錢等珍品罕品卻不多,就是被藏界譽為“紳士”的宮錢也寥寥無幾。
對收藏而言,收藏普通藏品容易,收藏珍罕品卻要靠緣分和運氣。俗話說,“時氣上來不由人,風吹草帽扣鵪鶉。”對清五代宮錢的偶遇,靠的就是緣分,竟然一下子收到了五枚珍罕宮錢,而且花的價錢還不高,實在是撿到了一個大漏兒。
這五枚宮錢用料考究,鑄工精致,錢體厚重,錢文精美,品相上乘,直徑約27毫米,重于流通錢幣,正面為年號,背面或文字或圖案不等,皆為精鑄大樣、傳世藏品,堪謂清代盛世精品之作。其中,順治通寶背面帶楷體“福”字,字跡俊秀,光背無滿文局號,時代特征明顯。順洽通寶為清世祖順洽元年鑄造,本來就鑄期短、鑄量小、傳世少,背面帶“福”字尤顯珍貴。
康熙通寶背面帶“丑”“福”二字和滿文,信息要素全,文字俊朗精美,世面少見。康熙朝進入清代盛世,從康熙通寶始,清幣滿漢合文,除滿文外,帶甲子紀念款和“福”字者,十分珍罕,以收藏論,價值要比普品貴出上千倍。
清世宗雍正在位13年,執政時間短、鑄幣少,品相上佳的雍正通寶特制行用錢十分難得。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不僅文治武功,開疆拓土,盛極一時,而且鑄造了大量精美錢幣,給后世古泉愛好者留下了一筆可資收藏的寶貴財富。尤其是乾隆宮錢,作為乾隆錢幣中的珍品,更是成為古泉收藏愛好者追捧和爭購的熱點對象,市場價位接連攀升。當年,為了防止熔錢鑄器,影響幣制,乾隆錢幣多為青銅制造的“紅錢”,黃銅錢幣只是在他繼位的前五年鑄造,時間很短。這枚乾隆通寶為黃銅鑄造,背面帶龍鳳呈祥紋,龍居左,昂首而升,鳳居右,俯首向下,鳳紋的舒展流暢與龍紋的兇猛有力相映成趣,紋樣刀鋒高俊,線條優美舒暢,造型簡潔生動,精美異常。龍為皇帝化身,清代早期,龍紋使用極為嚴格,甚至龍有幾爪,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所以一般的機構無權鑄造龍紋幣,一般人等是難以擁有龍紋幣的,否則不但要犯殺頭之罪,家族也會遭到株連。由此可見,這枚精美龍鳳紋幣的珍罕程度確實非同一般。
嘉慶通寶背面帶有“一人有慶”字樣,字跡精美,疏密有致,俊朗挺拔,為仁宗皇帝壽辰宮錢,民間罕有。“一人有慶”為歌頌皇帝德政之詞,出自《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
宮錢被稱作宮中花錢,創鑄于唐代,由官爐鑄造,多為新帝登基時以求迎福納祥的開爐錢,是一種專供皇宮使用的特制錢,主要用于皇宮的節日慶典裝飾或賞賜,在清代,每年臘月送入皇宮,鑄量十分有限。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發行秦半兩,到公元1911年清朝宣統皇帝宣布退位,我國經歷了2132年皇帝歷史。兩千多年的皇朝封建歷史,分分合合,興興亡亡,繪制了我國悠久燦爛的文明史。
收藏古泉幣,就是收藏歷史,也是收藏文化和收藏文明。收藏有時靠緣分和運氣,但更要靠知識積累,因為緣分和運氣只有建立在深厚的知識積累基礎之上才可靠。
編輯:劉亞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