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音樂教育自傳—找尋過去的意義》一書是本刊特約撰稿人吳躍華于2013年出版的專著。吳老師因身患癌癥現已無法教學了,但書中描述了許多令人深思的鋼琴教學故事仍值得一讀。針對琴童家長,本刊選輯一篇供大家借鑒。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上大學期間帶了幾個鋼琴家教。其中一個給我留下至今難以忘懷的印象。我是騎自行車上門授課的,學費是7元錢一節課,說是一個小時一節課,其實是半天。因為學生家離我們學校至少15里路,來回30里,而且上課時間也不止一小時。那時家教市場遠沒有今天這樣瘋狂,像我這樣學生身份要找個家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得靠我的熱情、耐心、服務上門來討好“顧客”。
這是一個在當時來說比較富裕的三口之家,孩子約5歲,父親是某高校教師,母親一看就是職場上比較春風得意的女性。閑聊中得知,孩子媽在大學期間是學生會文藝干部,很喜歡音樂。也許是遺傳,孩子也喜歡音樂。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發現這個男孩活潑,很聽話,不像一般孩子坐不住。我教他的東西,他幾乎都能很好地完成。更讓我吃驚的是,他竟然能把我每次示范時不經意間從嘴里唱山的樂譜也學著我的樣唱得很準。正當我準備告訴他的父母“這孩子可能是個天才”的時候,我發現他父母開始心不在焉。他父母之間開始由于一些生活中的事,產生了摩擦。那時,我是一邊教孩子彈琴一邊聽他們爭吵,直到一次,當著我的面,夫妻倆開始拳打腳踢。再后來就不用說了,我覺得很尷尬就不去了,一個可能的“天才”就這樣被扼殺了。我一直有一個遺憾沒告訴他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即使夫妻關系山現問題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演”啊!因為他還小,他有比學習鋼琴更重要的學習內容啊!
大學畢業頭一年,由于我是剛留校的高校教師,很風光,也有人脈,給我介紹學生的真不少,開始主要擔任鋼琴陪練,上門輔導。有一個孩子,我還沒給輔導,很有來頭的孩了爸爸就帶我吃了幾頓飯,檔次很高,每次飯桌上發的火柴盒、火機、手帕什么的我都含不得扔掉,偷偷地帶回來繼續享用。除了吃飯,還送我衣服、錢包等物品,都是名牌。孩子雖是男孩,但一看就覺得是弱不禁風的那種。由于我身體不好,一股憐憫之情油然而生。孩子很聽話,但總覺得好像缺乏“藝術細胞”,沒有活力。后來我找到答案了,也許是父母親忙,孩子總是單獨一個人在家;也許是家里有錢,光門就有3道,最外邊一道門像牢房一樣,他們自己找人焊的,孩子沒有鑰匙,沒有父母同意不可能山得來。每到上門輔導時,都是孩子父母給我開好門離開,并交代作業完成后讓我代他們把最外邊的大門用鐵鏈鎖起來。面對此情此景孩子好像很麻木,無任何反抗與怨言,可是我倒有點心疼起來。我心里想,這樣教育的話,鋼琴學習還有意義嗎?
還有一家是女孩子,家庭的具體情況我不太清楚,給我的一個好印象是父母非常熱情,一般輔導完還留我吃飯。那時上門輔導正值夏天,孩子穿著很寬松的衣服,也許就是穿著睡衣出來練琴,我既然是陪練,自然要坐在旁邊,孩子的胸部一覽無遺,讓你不看都不行。由于那個夏天孩子要考級,我還必須天天輔導。我就弄不明白,孩子自己不知道不妥,難道父母親也不知道不妥嗎?中國有些父母就喜歡干“撿芝麻丟西瓜”的事。對孩子來講,有關“性”的教育恐怕不比鋼琴簡單。這樣下去要出事的,果然不假,幾年后,我聽到了我輔導過的那個女孩的“艷事”。
后來,我也獨立帶了一些兒童鋼琴家教。由于我關注的是普通音樂教育層面,在我的教學中便比其他老師多了一些教學手段,所以,盡管許多都是“問題”孩子轉來的,但跟我學,學生、家長還比較滿意。有一個學生的例子比較顯著。這個孩子聲稱是從某名師那學不下去了,才來找我的。開始他艮我學得比較順利,但到了夏天,一坐上琴凳很快就打盹,有時彈《哈農》能彈睡著了。于是,我想了個辦法,因為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只能集中15分鐘,我每快到15分鐘就讓孩子到樓道里活動一下。誰知,剛才還有些蔫的孩子一下子就竄到我們樓下體育館外模仿體育系學生練武術。我觀察了數次后決定跟他媽媽好好談談。我用多元智能理論跟他媽媽解釋孩子的行為,我希望孩子別學鋼琴了,不如學武術。既然孩子喜歡武術為什么不讓他學武術而非要讓他學習不感興趣的鋼琴呢?他媽媽振振有詞地說:“一開始是孩子同意學鋼琴的,這么貴的鋼琴買來了說不學就不學,哪能由著孩子啊!”我說,一般孩子小時候都有喜歡音樂的表現,但他們很難預料到未來的學習狀況,發生興趣轉移是很正常的,要孩子擔當這種責任有點過了,就是我們大人有時也很難做到的。他媽媽又說他是能彈的,只要給他壓力就能彈好。我說音樂是美育,是情感教育,全靠這樣的壓力(實際是打)還有美可言嗎?難道你非要讓孩子以后見音樂就有挨打的感覺嗎?于是,我又進一步用條件反射原理來解釋靠打來逼孩子學琴的害處。盡管我盡力說服,但他媽心里的那塊冰似乎融化挺慢的。后來,我無意中問了她:“是不是你們挺喜歡音樂的啊?”這句話似乎打開了她的心扉,她連忙向我訴說小時候家里窮,盡管自己很喜歡,但沒有條件學習音樂。現在條件好了,他們夫妻倆多么希望兒子能好好學。可惜,為兒子學音樂,他們家的生活都被搞得一團糟。等她冷靜下來,我耐心地跟她說:“你小時候喜歡音樂,不能實現很遺憾,你看你兒子多么喜歡武術啊!你難道要讓你兒子長大后也像你一樣遺憾沒能學習武術嗎?”這一句話似乎一下子扭轉了她的看法,她似乎理解自己兒子的處境了。然后,我趁機進一步勸說:“你看音樂和體育在我們生活中哪個更重要啊?”顯然她答不上來。我說這確實沒法比較,雖然倒不見得學體育更有前途的問題,關鍵是孩子喜歡啊。
自此,我成功勸退了這個孩子學琴。沒想到的是,他的父母后來還專門拜訪我,向我匯報孩子學武術是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省心,是我挽救了孩子。我帶了十幾個學生,沒想到是這個被我勸退的孩子最感謝我。我1997年結婚時,孩子父母竟然給我送來賀禮。鋼琴教學失敗了,但我的心似乎更踏實一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