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
題記:有人說,孩子學音樂不是考驗孩子,而是考驗家長的耐心和責任心。其實我們細細想來,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堅持不了,而是家長的懈怠以及其他原因導致孩子的學習半途而廢。
在家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經常有家長跟我說,在課堂上孩子出奇地聽話,琴彈得好,學習效率也很高,但是一到家里就完全變了樣,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不愿意練習,練習時又開小差、小動作不斷等等。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這都是因為家長在家里沒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同。
孩子練琴時,你在干什么呢?在一旁玩手機、煲電話、看電視、聊天,甚至在打麻將,孩子能不分心嗎?如果你就是上述家長之一,那你的行為就會影響到孩子練琴。怎么解決?辦法很簡單,孩子練琴時你要停止手中的事,盡量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如果你想讓孩子學好,但又無法停止手頭的事務,那就最好讓孩子堅持每天去老師那里學習。這兩種選擇都是要你舍得付出,一個是全心全意地投入精力和時間,一個是更多的物質支持。
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的態度和理念非常重要。有的家長總是以學習內容多、學習進度快為標準,認為孩子學得多、學得快就好。老師要讓孩子學得多,多布置作業就能很快見成效,但是這種不量力而為的做法很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囫同吞棗地進行大量的學習和練習,可是到最后什么曲子也彈不好,錯音錯節奏,甚至犯一些非常低級的錯誤,還會養成一些不良的彈琴習慣。比如不科學地用力、沒感情地亂彈等。
如果老師讓一次錯音一大把、曲子完全不符合樂曲要求的彈奏通過,那他肯定是一位不負責任、誤人子弟的老師。所以家長們一定要記住,有一些樂曲需要孩子反反復復地練習,而一節課是不可能完成所有學習內容的,演奏技巧、樂曲內容、思想情感的表達等都是互相支撐的,一項沒做好都不合格。
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成長規律
很多孩子一開始對學琴充滿興趣,學得也很輕松,但學到一定程度時就學不下去了,原因很可能就在“多”和“快”上。試想,大量錯誤堆積的音樂誰能受得了?這個時候音樂對孩子來說便不再是充滿樂趣的了。問孩子所彈何物,不知道,為什么彈,不知道。沒樂趣、沒目標、不知為何學,這樣的音樂學習想必大人也很難堅持下去吧?
有的孩子考完鋼琴10級后就拋出一句“我再也不要彈琴了”,想想這是多么可悲,學琴竟讓他如此痛苦和煎熬。對于目前的器樂考級熱,很多孩子考完業余10級就不再碰琴了,以為自己已經到了彈琴的頂端,殊不知真正的音樂之路才剛剛開始。然而音樂對于那些被逼迫學習的孩子來說或許并沒有那么美好,這都源于家長的不理性思考和孩子的音樂基礎知識匱乏、興趣不夠等。
對于業余學琴的孩子來說,學習音樂不單單是學習一門樂器、一種技能,而是學習一種文化,它會內化為一個人的氣質。另外,學琴也是培養一種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如果孩子在學琴的過程中能有這樣的態度,我想這對其他任何學習都是有促進作用的。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更應該是寓教于樂,并且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成長規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