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羅燕
摘要:課堂是由無數個教學“細節”組成的,細節看似簡單平常,但慢慢品之,卻孕育著教學大智慧。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和關注教學細節,用心挖掘細節,巧用細節,生成數學智慧,演繹精彩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 ? 細節
一、精心預設細節,激發熱情,預約課堂精彩
預設細節,可以讓課堂更加嚴謹,充滿靈性和活力。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精心預設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思維的潛能,實現精彩課堂。
如在教學《按規律填數》時的新課導入環節,筆者這樣預設細節: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出示了一張餐桌圖,詢問學生:“同學們,請問這張桌子可以坐幾個人?”學生很快得出有6人的答案。然后筆者追問學生:“若是兩張這樣的桌子,可以坐幾個人?”許多學生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12人。”筆者向學生展示了兩張桌子拼接在一起的形狀圖,再詢問學生:“現在可以坐幾人?”筆者又趁機動態展示了座位的安排情況,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大屏幕上。接著,筆者問:“既然知道了兩張這樣的桌子可以坐10人,那么若是三張、四張這樣的桌子,究竟可以坐幾個人呢?”有了之前的提示,學生很快得出了“14人”“18人”的答案。于是,筆者因勢利導,引出新課《按規律填數》的教學。
二、善待錯誤細節,將錯就錯,促進動態生成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錯誤難以避免,面對錯誤的出現,教師應冷靜處理,正視和正確對待錯誤,并加以靈活利用,將錯就錯,誘導學生深思,化干戈為玉帛,變“錯”為寶,讓“錯誤”之花開出“美麗”的果實,從而促進知識的動態生成和學生能力的不斷提高。
如有這樣一道題:“一輛公共汽車上有乘客40人,中途下車19人,又上車22人,這時車上還有多少名乘客?”在板書的過程中,由于書寫緣故,筆者將問題錯寫成了“這時車上還有幾人?”正當筆者準備改正時,有學生回答道:“43人,40-19+22=43(人)”還有的學生說:“上車22人,下車19人,實際上多了3人而已,所以就是40+3=43(人)。”看到學生們熱情高漲,思維活躍,筆者放棄了原來的想法,而是將錯就錯,引導學生深入探索:“還有其他不同的答案嗎?”這時,有一位學生舉起手來,說道:“老師,我有不同的看法,已知條件是乘客有30人,但是問題說的是車上有多少人?那么是否還應該加上司機和售票員呢,這樣車上就應該是40+5=45(人)。”又有學生說道:“不對,現在公共汽車多是無人售票的,所以車上應該是40+4=44(人)。”接著,筆者再次詢問學生:“若將問題變成‘這時車上還有多少名乘客?該如何計算呢?”學生們踴躍參與,紛紛舉手……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因筆者的一時疏忽,導致題意表述不清,但是筆者及時捕捉了這一錯誤細節,抓住契機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思維,還促進了課堂的動態生成。
三、利用意外細節,機智辨析,煥發生命活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善于抓住課堂上不時出現的意外細節,巧用意外細節資源,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展開辨析,從而讓課堂激起思維碰撞的火花,閃耀智慧之光,煥發生命活力,讓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完善學生認知結構,提升學習能力。
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有學生說道:“圓錐有無數條高,并且都相等。”對于學生的這一見解,筆者并沒有直接予以判斷,而是以此為話題,引導學生進行了一場辯論活動。面對學生不同的看法,筆者趁熱打鐵,問學生:“我們應該如何才能測量出圓錐的高?”筆者讓學生動手操作,測量圓錐的高。這樣,巧用細節,啟發學生主動探究,討論辨析,不僅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認知策略,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深刻性和創造性,使課堂教學靈動而精彩。
總之,細節既有預設而成的,又有動態生成的,但不管是哪一種細節,都充分展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和功底。靈動高效的數學課堂更應以學生為本,從關注教學細節開始。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忽視細節,要從小處著手,聚焦細節,把握細節,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作者單位:江西省瑞金市謝坊鎮水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