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玲玲,趙秀麗
(1.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浙江 寧波 315800;2.內蒙古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2017中國智慧物流大數據發展報告》指出,智慧物流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而共享經濟被認為是智慧物流的發展方向。可見共享經濟模式可為物流業帶來新的發展思路,共享經濟將成為物流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因此,探索共享經濟下的物流業商業模式這一課題,具有鮮明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意義。
國外的共享經濟思想起源于馬科斯·費爾遜和瓊·斯潘思在1978年提出的“協作消費”的概念,描述了一種新的生活消費方式,即個人通過第三方市場平臺實現點對點的直接的商品和服務的交易[1];雷切爾·博茨曼和路·羅杰斯[2]延續了協同消費的理念,指出協同消費是在互聯網上興起的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協同消費能給人們提供機會跨越所有權的限制去享用不屬于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在帶來巨大福利的同時大大節約了資金、空間和時間;Hamari J.[3]等進一步分析了共享經濟下,人們參與協同消費的原因;Tae Hyup Roh認為協同消費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董成惠[4]認為協同消費最大的特點在于為供需雙方找到了一個共同的社會資源分配方式,即消費的集體化機制。
共享經濟現象可以用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來解釋。Dervojeda K.等認為共享經濟的價值在于在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創建一個可接受的交易成本!杰里米.里夫金《零邊際成本社會》系統做出了關于未來世界的三大預測,其中一大預測就是共享經濟將顛覆許多世界大公司的運行模式;Henten A.等著重分析了交易成本和共享經濟之間的關系,認為共享經濟所依賴的社會關系主要依靠對社會規范的非正式執行機制和互惠機制來解決交易成本問題[3]。盧現祥[5]認為共享經濟的實質是交易成本的最小化,通過共享平臺來匹配供求雙方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李懷勇[6]認為新經濟范式可能進一步降低邊際共享平臺引入了閑置資源、增加了供給,相比于購買的交易成本、租賃成本往往低廉很多。張孝榮[7]認為共享經濟平臺通過供需方直接對接,免除復雜的手續和中介費用,降低交易成本。
Heinrichs H.以德國的共享經濟為例,說明了共享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途徑[8];Martin C J.也分析了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但是認為當共享經濟是所有企業的共同選擇時,其并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8]。楊帥[9]認為在共享經濟發展中,如何進一步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鄭志來[10]結合供給側視角共享經濟特點,制定了共享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的政策建議。董成惠[4]認為理性開看待共享經濟所蘊藏的商機,探尋符合市場規律和現行制度的發展模式,是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美國胡佛研究所Michacl Spence曾指出,“經濟學最終要解決的不是市場問題,而是社會資源的分配和配置問題”;Golovin認為共享經濟平臺公司作為服務提供方和使用者之間直接交易的組織者,幫助更有效地使用從前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增加市場競爭[3];Rothschild指出共享經濟通過給予其他人使用閑置資產的機會,使得死資本能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3];DG Cockayne闡述了共享經濟模式,認為共享經濟在于對線上線下資源的整合能力[11]。楊帥[9]認為供求雙方可利用互聯網資源整合平臺,在全社會范圍內優化配置各自擁有的閑置資源;王繼祥[12]具體分析了在共享經濟理念下,借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社會物流資源全面的深度開發,可以創新出無數共享物流新模式,創造物流價值。
關于共享經濟,目前國內尚無統一定義,學者以及業界對其均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根據MBA智庫百科,共享經濟是指擁有閑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有償讓渡資源使用權給他人,從而使讓渡者獲取回報,分享者利用分享他人閑置資源創造價值的一種經濟模式;楊帥[9]認為“共享經濟是通過新興技術平臺分享住房、汽車、技能、時間,以及生產裝備、生產能力等閑置資源和能力(包括利用不充分的資源),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的一種綠色發展模式”;董成惠[4]認為“共享經濟是對共享的狹義解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借用互聯網絡平臺,以共享使用權為目的的消費模式,當這種模式成為一種商業模式并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時,便可稱為共享經濟”;劉根榮[13]認為“所謂共享經濟就是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以網絡平臺為基礎,以信任為紐帶,以所有者生活不受影響為前提,所形成的個人閑置物品或資源使用權共享的開放性交換系統”。
從以上共享經濟的定義來看,目前國內對共享經濟的的定義可劃分為以下幾個要素:一是共享經濟的前提條件是有閑置資源,只要有閑置資源,共享經濟下重新分配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成為可能;二是共享經濟關注的是資源的使用權,“我們不需要產品本身,需要的是產品背后的使用價值”[1],“這種改變促成一個‘使用’功能勝過‘財產’本身的社會機制”[1],所以共享經濟下人們的消費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占用”不再是重要的價值指標。三是共享經濟是互聯網下的產物,“產品的擁有者可以是企業組織或者個人,通過一個服務平臺來與社會共享產品的使用功能”[1],這樣買賣雙方通過線上和線下交互換位,有效實現資源配置。四是共享經濟符合綠色發展理念,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共享經濟能夠最大化提高閑置資源的利用率,能夠物盡其用,實現經濟社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凡有剩余,皆可共享;凡有人在,皆有剩余;凡有共享,皆可實現;凡可實現,皆是雙贏[7]。共享經濟,源于經濟剩余,只要有人在,就有經濟剩余,只要想共享經濟剩余,都可以通過“去中介化”或“再中介化”來實現,只要實現了共享,就能給共享的雙方帶來某種經濟或社會利益。
共享經濟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與傳統商業模式相比,共享經濟首先需要清楚共享經濟的邊界在哪里,即哪些東西可以共享,哪些東西不能共享。從行業覆蓋來看,目前全球共享的范圍有很多領域,包括共享知識/教育、共享物品、共享出行、共享醫療/健康、共享飲食、共享技術/服務、共享公共資源、共享空間、共享金融等。其次,要明確共享經濟可實現的商業手段在哪里,如有閑置的資源/產能;有值得信賴的社會群體(企業/個人);有可共享的專業網絡平臺;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有強制推動的政策等。最后,要明確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盈利點在哪里,如交易成本的降低;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閑置人員的再就業;業務流程的再造等,這些盈利點能否留住客戶,能否彌補前期大量的投入,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都是問題所在。
共享經濟下,物流業天生具有共享的因子,她擁有商業模式創新的前提條件。
5.1.1 物流業有可共享的物流資源。物流業可共享的物流資源很多,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主要是物流信息資源、物流信息技術資源、物流技術資源、倉儲設備資源、倉庫資源、運輸/配送設備資源、物流人力資源等,涵蓋很多領域里的共享物品、共享公共資源、共享空間、共享知識,共享技術/服務等五大領域。
5.1.2 物流業有可實現共享的商業手段。物流業有可閑置的物流資源/產能。這些閑置資源可以被整合起來進行共享,具體包括托盤、貨架和貨位、鏟車、勞動力、倉庫、運輸車輛、物流信息系統等。
物流業有值得信賴的客戶。物流業作為服務行業,服務的兩端最重要的就是信用,如果沒有信用,那么服務的交易就缺乏基礎,是不可能長久的。物流業剛開始實現共享時,可以選擇業務量相對較大或者長期合作或者有合作意向的公司作為服務對象,因為這類對象穩定性和信用等級相對較高,然后逐步擴大共享范圍。
物流業有相應的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進行支撐,且可共享的物流信息平臺也較多。目前物流業可依托的一系列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系統仿真技術等等一系列高新技術,同時物流業已有200多家互聯網物流平臺,且很多大型的物流企業也在自建物流平臺,方便供應鏈內的企業進行信息共享。
5.1.3 物流業實現共享后的盈利特征非常明顯。物流業強調用戶價值至上,強調共贏共享,所以物流業的共享具有利益趨同性,通過共享物流,分享生產,共同設計產品或服務,盤活了閑置資源,實現物流資源優化配置,將物流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緊密連接在一起,推動物流業進行很多顛覆性創新活動,提高物流業運作效率,最終通過共贏合作的關系實現利益最大化。
物流業作為第三產業,是生產性服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國內外對物流業劃分的類別,本文分析的物流業是專指功能型物流服務提供商,他們擁有自己的物流服務基礎設備,經營一項或幾項物流業務,掌握著一定的物流專業技能,擁有一定的物流信息資源平臺,能運用自有的或可控制的物流資源,為客戶提供倉儲、運輸等基本的物流運作服務以及包裝、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務,但是集成化程度較低[14]。本文將基于戰略、管理、運作和基礎四個層面[15]來構建共享經濟下的物流業商業模式。
5.2.1 基于信息資源共享的物流聯盟模式創新。基于信息資源共享的物流聯盟模式創新可以理解成是從共享的戰略和管理兩個層面進行描述的。所謂戰略,它是一種從全局考慮謀劃實現全局目標的規劃,是一種長遠的規劃。建立物流聯盟模式就是一種全局籌劃,在這種全局籌劃下,如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以及控制職能為要素組成的活動過程,就是管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進行跨企業之間的多方交互過程,比如組織結構上的交互、業務流程上的交互、企業文化上的交互等。功能型物流服務商大多屬于中小微企業,區域特征比較明顯,覆蓋網絡比較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可以組成聯盟企業共同發展,它們可以借助信息資源的共享從戰略和管理層面上進行上下游企業的聯盟(如倉儲企業和貨代企業之間的聯盟、運輸企業和貨代企業之間的聯盟等),同功能型物流服務商的聯盟(如倉儲企業之間的物流聯盟、運輸企業之間的物流聯盟、運輸企業和個人運輸商之間的物流聯盟等),互補型物流服務商的聯盟(如倉儲企業和運輸企業之間的物流聯盟、倉儲企業和個體運輸商之間的物流聯盟等),從而加強聯盟企業之間的信息協調、資源協調和流程協調,實現物流服務鏈條上的服務流、信息流、資金流、知識流和價值流的“五流”合一[15]。
根據上述共享經濟的四個理論分析框架,在信息資源共享下的物流聯盟模式可以促使聯盟企業之間采取集體化行動,降低聯盟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包括事前搜索相關物流信息的成本,以及事后監督與執行物流過程的成本),提高聯盟企業之間的資源配置效率(物流資源可以在聯盟企業之間自由流動,自動補給,避免資源閑置,使得物流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有利于聯盟企業之間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物流戰略(信息資源下組合的綠色運輸、綠色包裝以及綠色倉儲,避免了重復和不滿載的運輸、過度的包裝以及空閑的貨架等)。
具體到物流聯盟的過程,可將物流業務流程和服務嵌入物流信息資源平臺,打破傳統組織的邊界,保證信息資源的可視性,促進多維度的系統共享,具體做法是:可以以某個功能服務提供商為主導,其他功能性服務提供商和客戶存在合作意愿的條件下,基于物流供給和需求關系的合作驅動應運而生,在此基礎上主導型的功能性服務提供商可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內部業務流程再造,包括行政效率提高、服務效率提高、服務流程優化等,降低內部交易成本。同時其他功能性服務提供商和客戶通過信息共享、流程共享以及組織共享提高內部運作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物流聯盟模式一般都是淺層次共享到深層次共享的過程,從單產品共享到多產品共享的過程,從有形資源共享到無形資源共享的過程,從基層操作共享到中高層管理共享的過程等等,通過共享程度的不斷遞進,實現物流聯盟的穩定性,最終變成戰略性的合作伙伴關系。這樣物流聯盟企業不僅強化自身物流資源的優勢,使得閑置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時也彌補自身物流資源的不足,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5.2.2 基于物流技術與產品共享的循環模式創新。基于物流技術與產品共享的循環模式創新可以理解為是從共享的基礎和運作層面進行描述。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是各種資源的集合體。由于各種不同原因,企業擁有的資源各不相同,具有異質性。這些資源可以稱為企業的強項或者弱項,可以作為企業選擇和實施其戰略的基礎的東西。在建立物流聯盟的基礎上,聯盟企業之間可以進行協作式服務方式,共享或交換閑置資產,包括有形或無形資產,比如建立基于物流技術與產品共享的循環模式,包括鏟車共享下的循環模式、托盤/周轉箱共享下的循環模式、集裝箱共享下的循環模式、車輛共享下的循環模式、倉庫共享下的循環模式等。
功能型物流服務業一般都是重資產行業,如果出現資產閑置,將會帶來巨大的浪費。借助物流技術,實行物流活動聯合化,優化運輸路線和倉庫貨位,監督運輸安全和倉儲安全,進行可視化操作,提高裝載和庫容效率等,實現循環過程的規范化與程序化,實現循環過程中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16]。這種共享的循環模式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體現共享的公平性,也就是說聯盟企業要共同參與實現資源共享的共同管制。首先聯盟企業應明確循環模式下各企業可共享資源的情況,比如可共享的循環資源的具體數量、分布情況、現有狀態、使用中狀態、購置/租賃情況等,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其次聯盟企業應共同承擔共享中的風險和利益分攤,比如倉庫轉型升級、運輸車輛維修與折扣、托盤/周轉箱更新替換、鏟車被淘汰、集裝箱維護等風險,以及因共享所帶來的運營成本降低,經營利潤提高等利益,實現參與主體的共享價值。只有在共享的過程中聯盟企業都能獲得平等的對待,同時都能享有與其承擔的義務和付出相對等的權利和收獲,這樣共享才能長久。
5.2.3 基于人力資源共享的人才流動站模式創新。基于人力資源共享的人才流動站模式創新是從共享的基礎和管理層面進行描述的。資源基礎理論的假設是企業具有不同的有形和無形資源,而人力資源共享就是無形資源共享。在建立物流聯盟的基礎上,聯盟企業之間可以建立基于人力資源共享的人才流動站模式,比如中高層人才流動站和基層操作人才流動站等,在人才流動站里,可以分享學習,包括免費或付費的網絡課程、講座和其他教育內容;可以共享技能,員工提供或分享自己擁有的技能;可以眾包知識,進行公開解決問題或提供知識[17];還可以讓人才在聯盟企業之間流動。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在1936年發表的《經濟學與知識》中提出了“知識分工”的思想,由于“知識分工”的存在,個人必然對現實世界的很多事件處于必然無知狀態,也就是說個人只能掌握部分知識,這就需要掌握不同知識的個人之間進行相互協調,從而使得不同的分散知識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知識共享庫。人力資源共享的人才流動站可以讓知識在企業之間進行共享,解決功能型物流服務業人才匱乏的問題;而且人才流動站不僅是為了替補人員,更是為了管理和提升人員知識和操作水平,在這個流動站里,他可以進行崗位晉升,也可以進行換崗培訓;還有一方面是聯盟企業的新進員工也可以在人才流動站里接受既定崗位的培訓,從而進行人才的儲備。所以人才流動站可以滿足在職人員的各種需求,彌補企業內部培訓資源不足的風險。建立人才流動站必須建立知識共享的各種機制,保證知識共享的技術手段和各種運行平臺。因為知識共享不單純是知識的轉移和傳播或復制,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知識的重新組合,更是知識創新的過程,參與共享的結點企業越多,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聯結經濟的效應就越大。
這種共享的人才流動站模式要獲得持續發展,還取決于以下三情況:
(1)參與人才流動站的聯盟企業數。聯盟企業數越多,知識共享的范圍越大,知識總量就越大,成本分攤下,共享成本就會降低。這就是所謂的范圍經濟優勢,設C(1)代表單獨獲取知識1的平均成本,C(2)代表單獨獲取知識2的平均成本,C(1,2)代表同時獲取知識1和知識2的共享平均成本,那么必然有C(1)+C(2)>C(1,2)的效果。
(2)參與人才流動站的聯盟企業依賴程度。聯盟企業之間依賴程度越大,彼此的信任程度越高,知識共享的程度就越大。反過來,知識共享的程度越大,信任程度也會越來越高,彼此的依賴程度也會越來越大,這是一個正相關反復循環并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容易出現思想上的碰撞,引發創新性思維,最終提高企業管理效率。
(3)參與人才流動站的聯盟企業知識共享保障機制。知識具有或者部分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知識可以重新運用,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運用而被消耗掉,即一個人對知識的運用并不限制其他人對這種知識的運用,隨著知識被運用次數的增多,平均共享成本就會下降,從而達到規模經濟效應,所以知識具有明顯的外溢效應。如何掌握好知識共享的邊界,保護自己的核心知識與技術不被泄露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