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彩
(廣州工商學院外語系,廣東廣州510850)
職業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是從業者從事某種職業各種知識、技能及能力的綜合,是一個有機整體。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是以輔導員完成工作任務的具體活動作為載體,不僅包括完成具體任務的質量和效率的一系列復雜的主觀意識,還包括組織管理、科研實踐、知識創新及人際交往等能力,同時也包括輔導員對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的運用與創新的自身優勢。
組織管理能力是指輔導員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學業輔導、生活及職業向導等進行科學有效地組織與管理的能力。在管理學中,組織是指一個具有明確的目標導向、有序的結構、有意識協調的活動并同外部環境保持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事務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組織者、策劃者、指導者、服務者及協調者,既要具備宏觀的全局意識和決策調控能力,也要具備微觀的個體意識和引導協調能力。
輔導員自身的職業發展離不開科研實踐能力,這不僅是使輔導員由經驗型行政崗向研究型教學崗轉變的必由之路,還是提高輔導員的科研能力、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同時,大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是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而輔導員科研實踐能力的提升,有利于鼓勵大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校內外科研創新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
知識創新能力是指輔導員在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為規范管理和心理健康引導等方面不因循守舊和固化思維,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社會信息的變化及時更新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例如在班級建設、黨建宣傳、就業指導等工作中,借助微信、微博、易班等新媒體平臺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輔導員工作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其工作對象的多變性與差異性,決定了輔導員工作本身就應是一種創造性勞動。知識創新能力就成了輔導員職業能力培養與提升中最根本的能力之一,也是輔導員提高自身工作效能和工作水平的不竭動力。
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是輔導員職業能力的基石,因為輔導員工作是本身就是一種交際工作,如與學生的交際、與家長的交際、與專業老師的交際、與校級部門的交際等等。近年來,高校大學生群體的規模有了重大變化,生源渠道、年齡結構、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研究興趣、個性技能等構成均發生了變化,大學生群體除了具有一般意義上學習、科研、生活的分散性和自主性外,具有了更加明顯的多樣性、差異性及復雜性特征。因此,如何與不同的大學生打交道,成了輔導員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課程。
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作為高校基層管理團隊構建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由之路,不僅關系到當代高等教育“質”的提升和輔導員自身職業能力的發展,還關系到當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布局。
當前,整個社會的就業形勢凸顯出前有未有的嚴峻性和復雜性,輔導員面臨著來自社會和學校的多重競爭壓力。許多畢業生將就業目標瞄準輔導員崗位,輔導員就業競爭壓力陡增。另外,隨著這些年輔導員學歷的提高和職稱的提升,但是,輔導員的晉升渠道并未得到拓寬,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前景仍顯朦朧,只有意識到危機感并不斷地培養和提升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才能增強輔導員的職業競爭力,確保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中“笑傲江湖”。
當前,經濟全球化、知識信息化和傳播網絡化的迅猛發展,使得高校大學生的教育工作呈現出復雜性。如“校園貸、電信詐騙”的魔爪正伸向各高校,這要求輔導員要有及時的應對能力,并引導學生如何甄別新事物。高校輔導員應“充電”,學習新知識、認識新事物,然后才有可能有效地“放電”。因此,高校輔導員不僅要具備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學習科研能力、危機處理能力等職業發展能力,還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
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核心,實現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目前,大部分人認為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并不是可以終身從事的事業,認為輔導員是“萬金油、保姆、勤雜工”,甚至部分高校將輔導員工作視為“人人都可以干,事事都要干”的普通職業。實際上,這種觀念一方面忽視了輔導員工作的專業性和科學性,錯誤地認為輔導員職業門檻低、復雜程度低、替代性強;另一方面嚴重影響了輔導員自身價值的追求,造成了輔導員隊伍的流動性較大,阻礙了輔導員職業生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善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輔導員職業的前景,從根本上改善輔導員的職業形象,增強職業認同、社會認同。
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既要加強輔導員自身的道德修養,也要加強自身的職業規劃,構建學習型、創新型輔導員隊伍,以此提高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保持輔導員的職業發展性。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 “做好教師,要有理想信念”,“好老師”的第一個標準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首先,輔導員要保持一顆年輕、陽光、積極的心態。常與學生打成一片,帶給學生正能量,避免個人生活情緒帶入工作當中,呵護學生的自尊與自信,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個性。其次,輔導員要保持一顆熱情、寬容、大度的公心。當開展評優評先、黨員發展、就業推薦等涉及學生個人利益的工作時,要有全局觀,不以“權”謀私,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最后,輔導員要樹立誠實、真誠、守信的榜樣。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同樣,輔導員應該做好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一是輔導員要從多維度全面客觀地對自身進行分析,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工作業績等,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與職業傾向,找準自身職業定位。二是要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范輔導員的入職標準、提高輔導員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建立科學合理的輔導員激勵制度及搭建合理的職業發展梯度。
習近平總書記曾不止一次說過:“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輔導員真正做到讓自身“硬”起來,才能打好教育和管理這塊“精鐵”。因此,輔導員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學習能力,建立各種校園學習型組織,將自身所擁有的文化知識以“傳、幫、帶”的形式傳輸給學生。第一,以學術交流活動為載體,培育校園學習型組織的構建。第二,組建校園“學習型”輔導員研究團隊和“任務型”輔導員工作團隊,為輔導員終身學習營造良好的環境。第三,高校應為輔導員提供學習深造的機會,諸如鼓勵輔導員考取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提供出國留學、交流深造的機會等,全面提升輔導員的學習能力。
如何從整體上提升輔導員的職業創新力,是我國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突破的關鍵性課題。首先,要突破理念創新,理念創新是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前提。另一方面,理念創新需要創新思維、創新意識與創新個性等創新素質。其次,要突破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內核。最后,要突破管理創新,管理創新是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保障。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在大學生的管理上,輔導員也要改變以往陳舊的管理方法與管理方式,充分利用新媒體等平臺,以達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物理學中認為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要想改變物體運動的原有方向,需要有一定外力的介入。同樣,人的思想與觀念也具有一定的“慣性”,要保證這種“慣性”的方向正確與穩定,相應地也需要借助“外力”的作用。面對高度復雜性與高度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高校輔導員工作必須保證目標的長遠性,且要與時俱進,不能工作在“現代”,思想觀念卻停留在“古代”。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價值觀念以及社會責任感始終是高校輔導員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因此,高校輔導員不僅要具備組織管理能力、科研實踐能力、知識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職業能力,還要具備全球視野、適應新技術的能力,以引導大學生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