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昊
(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
每天,我們的行為都受社交關系的支配,不管是家庭關系、工作關系,還是通過個人業余愛好結交的關系,或者是與陌生人之間的互動,我們都是建立社交關系。在大學校園社交關系相對簡單,但是也有待于正確的引導和培養。是否每個學生都能認真地想一想,我們為何與某個同學建立起聯系?應該怎樣將一些重要的關系變得穩固?又應該怎樣避免不健康的關系?從現實情況來說,大學生如何與人相處日益為人所關注,筆者層接觸到一些女生寢室,關系并不融洽,6個人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排列組合,各自組成小圈子,一個寢室成立好多個QQ群,這樣的寢室關系這樣的社交環境,對于寢室內的每個同學都是不利的,可問題就這樣發生了。他們與人相處的情商維護關系的能力是有所問題的,這就需要輔導員第一時間關注,幫助他們完成成長的蛻變,學會與人相處,并有意識社交的能力。
在與學生接觸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已經意識到了自己不善于社交,往往越是不擅長,越羞怯于社交,越避免社交,久而久之就成了套中人。另外不善社交往往有一個共性問題不善交談。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周圍有家人、朋友、同學、老師,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就成了我們永遠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引導不愿社交的學生邁出第一步就至關重要,只有邁出了第一步,才會為今后的婚姻幸福、工作表現以及友情的長久奠定重要的基礎。如果對自己的行為稍加注意,就能發現原來行為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換句話說,就是行為方式會顯露出人的性格。這種表現會表現在實現自我、與人相處、完成工作、對待下屬的態度中,會決定你與同學的合作關系,決定你為朋友慶功的方式。引導學生如何做自己,做怎樣的自己,這對于社交關系來說至關重要。所有的社會關系,無論是師生關系、母子關系、伴侶關系乃至上下級關系,都與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息息相關。
對于每個人來說,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到人際網絡的特性。你之于我,我之于你,人人相連,就構成十整張人際網絡。可悲的是,很多學生總是無心利用自身特性去發展人際網絡。因此,我們就面臨著一個難題:如何有意識地改善自己的人際狀況。要解決這個難題,就得增強自我意識就像西朔˙查理斯·N,瑪麗·納什·蕭弗,格雷格·湯普森,馬蒂·馬泰爾在其合著《認識你自己,改變你學改變,做好自己》中提到的那樣: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于自身的基礎性認知。如同工匠通曉手中的工具,音樂家精通樂器那樣,要想改變自己,首先就要將自身視作變化的載體……要善于發揮自身的特點,“首先要認識自己,要對自身有個整體觀點。”
所以,首先就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行為是否妥當,思考怎樣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發現和總結,既利人又益己。我們學生是否意識到言行舉止對社交的重大影響,行為方式都會決定人際關系的“生死”。
學生開始應對人際關系時,首先要確定自己在哪些方面進行完善。老師意識到某個學生和同學相處有問題,及時向同學做出提醒,可即便是有老師的提醒,如果這位同學置若罔聞、我行我素,那事情還是不會發生改變。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的社交狀況,任何人都無法替代完成。與同學和朋友的交往方式會影響交往狀況,這一點需要學生自己體會。為人行事的方式屬于個人選擇范疇,既然選擇了這種行為方式,就要承擔相應的后果。如果下決心改變這一切,我們就要改變自己在社交生活中的為人之道,這也是本文傳達的主題:如何有意識地去改善人際狀況。
每天都會有很多改變人際關系的潛在機會,也就是人際關系關節點,在現實生活中對這些機會的利用程度也就決定了關系的走向,能否給予他人正能量,完全取決于自己。人際關系狀況如何、是否長久,取決于儲存在當事人腦海中的回憶。有些行為盡管是無心而為,但可能會造成一段關系的中斷,彼此都遺憾失望。這不是雙方想要的結果,但的確在生活和學習中時有發生。我們本身并不想把與家人、朋友、老師和同學間的關系搞僵。如何防止土述情況發生?有沒有方法可以鞏固彼此的關系?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關系狀況如何取決于人的行為,學生的一言一行會儲存在對方的記憶中,決定了你們之間的關系。每天都會有很多改變人際關系的潛在機會,也就是人際關系關節點,我們對這些機會的利用程度決定了關系的走向。
大學生在投身班級事務的過程中也時刻面臨自己的形象塑造和關系維護。筆者作為一線輔導員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特別注重班長的選拔,在班長選拔過程中,個人比較關注班長的號召力,換句話說也就是人格魅力,幫助班長培養和樹立在班級的人格魅力,班長在同學心中具有號召力,很多工作的開展就會事半功倍,班長開展班級事務很多時候也是依賴于他和同學相處的關系。在我的工作過程中曾經遇到一個班級在選拔班長過程中,兩位同學出現了針尖對麥芒的情況,我為了避免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導致班級割裂,班級同學沒有集體榮譽感,最后兩位參選同學我都沒有選用,而是選擇了看起來有點老實的第三個人選,當時這樣做的初衷很明確,就是為了避免班級割裂,但是這個人選是否能很好地行使班長權力,是否能給班集體帶來良性發展,筆者心中也是沒有譜的。但是我十分肯定于這個人本身所具備的踏實肯干,所以在隨后的工作中,我會突出她踏實肯干的一面,幫助她逐步樹立在班級的威信和人格魅力,在日后的工作中,證明筆者沒有走眼,班級有位同學在短短一個學期內急救六次,這位班長每次都很好地處理,并協助我陪護照顧同學,真正地完成了一名班長的職責,班級中的異樣聲音,就在她一次次的付出和奉獻中被平息了,獲得了同學的愛戴和認可,他們班級也獲得市級五四紅旗團支部的榮譽。這個案例是典型的通過人格魅力來維護社交關系。
關于人際關系關節點,還有一點至關重要;我們不僅可以被動等待機會,還可以主動創造機會。我們既可以主動采取行動給對方制造美好印象,可以順應機會促進關系。關系關節點每天都會出現多次。可以說,每當我們和別人交往互動時,它們都會出現,每個關節點都會以不同的方式決定關系走向,如果成功把握,就會促進這段關系。但如果只是忽略甚至放棄關節點,就會對人際關系產生消極的影響。須知忽略或放棄關系關節點是要付出代價的,人際關系無疑也會遭受打擊。關系節點組成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我們在關節點的表現會給對方留下或好或壞的印象。無論是生活還是學業中,我們都能找出事關自身形象的關節點,然后加以把握和利用。這樣對心系之人和敬重之人間的關系,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筆者在學生中間做了一份問卷調查,樣本不大,只有200人接受調查,但反映出一定的問題,調查結果反映了學生們的內心渴望改善人際關系,但大多數不知如何下手,這樣的研究和指導就變得很有必要。因此,尋找合適的方法幫助學生改變這個情況,正是我們做老師的任務和責任。然而,教師永遠無法替代學生去改善人際關系,每個人都要自己去和別人相處,能做到的只有學生自己。最終,筆者決定為學生創造改善人際關系的機會。人際關系的改善,需要自覺,自覺,即有意而為之。筆者著手給學生制定了方案,叫作《有意而為:利用自身優勢創造和諧關系》,幫助學生通過蓋洛普優勢識別器、麥爾斯-布瑞格斯性格類型指標和其他心理測試工具,有意識地強化和發現學生自身優勢,并加以利用。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發現,盡管學生樂于捕捉自己的優勢特長和性格類型,但大部分同學付諸實踐的時間不會超過30天,或者說不能持續下去。為了改善這一狀況,筆者還推廣了一個意向性方案,旨在強化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發揮自身優勢的意識。方案實施過程中,只要學生找到了自己的性格類型、優勢特長和過人之處,筆者就會引導他們有意識地實踐。根據牛津字典,“意向”是指懷有某種目的故意而為——將自己的想法、理念、企盼、希望寄之于某個目標物或目標事件上。簡單說,意向就是專注于目標并努力實現它。由此筆者引導學生多留意自身優勢并加以發揮,他們的表現就會驚喜連連。有一個學生始終缺乏演講的勇氣,但是筆者發現他有很好地口才,邏輯嚴謹,會是一個很好的演講者,但一切地障礙就在克服緊張情緒以及參加的勇氣,在筆者的強烈要求和鼓勵下,他很好地完成了演講比賽任務,并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在這個過程中他擁有了到臺前表現自信,與此同時,演講過程中和其他院系的同學建立起聯系,他的口才也得到了專業同學的認可。當他在博文中回憶過去一段失敗的演說經歷,甚至在臺前哭泣,心結終于打開了,然后隨之建立起的人際關系成為在學校期間的財富。
在社交時,首先要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目標,然后再做相應的改變。學習生活中、工作上,你的目標是什么?期望取得什么?你的實踐是否與目標一致?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納為一個:你的意圖是什么?在日常關系中,我們經常忽略意圖——或者說選擇,面對最親近的朋友時尤其如此,然而意圖卻深刻地影響著學生與同學和朋友之間的關系。通常我們不會意識到正是自己的目的和行為造成了當下的關系狀況,反而覺得關系的演變是自發的、無意識的、無規律的。也有人會說:關系,尤其是那些親密關系,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大學生身處的關系圈,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取決于自己的選擇。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行為處理不同的關系,關系的命運取決于我們自己,關系多深、持續多久和進展快慢完全掌握自己手中。學生掌握了這些,就可以催生它、持續它,也可以終結它,自己掌控。這些關系和社交最終會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的成長成才,甚至會對他求職就業、創業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