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蓉
(青田縣城東實驗小學,浙江麗水 323000)
戲曲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它起源于先秦時代,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歷久彌新,時至今日仍然散發著其所特有的光輝,尤其是其“唱、念、做、打”四門技術和“手、眼、身、法、步”五門技法,以及其優美的韻律,和在其中包含的關于歷史、文學、音樂等多元文化的精髓,無不體現出戲曲本身的無上價值。同時通過學習戲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規范的言行舉止,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學生對于藝術的品鑒能力,通過學習戲曲還能幫助學生形成對歷史人物的正確認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有利于戲曲這門國粹的傳承和發揚,為戲曲走向世界、走向新時代注入了無窮動力。國家對此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并于2016年就提出了倡導,要加大力度推進高雅藝術和傳統戲曲進校園的工作開展。在此我們對戲曲進校園的意義和創新發展進行分析。
(1)戲曲進校園可以牢固樹立學生高度的民族自尊心。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目前已經形成了劇種三百多個、曲種二百多個的龐大局面,各種不同的劇種、曲種因為流傳的地域不同、人文環境不同、藝術形式不同,因此各具特色、各具風格,通過學習戲曲,可以讓學生更加充分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從而激發學生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和優越感。就拿越劇來說吧,越劇是我國的第二大劇種,號稱“第二國劇”,享有“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的美譽,是最大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也具有較大的影響,被稱為“中國歌劇”。在芬蘭演出時,一曲“蝴蝶戀人”(即《梁山伯與柷英臺》)看得歐洲人如癡如醉,引得芬蘭總統夫人潸然淚下。通過學習越劇可以讓學生走進越劇,了解越劇的獨到之處,令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
(2)戲曲進校園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更高的藝術品鑒力。中國的戲曲是一門非常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手眼身法步、生旦凈末丑,這些具有深厚功底的表演形式都在一板一眼的唱念做打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通過戲曲進校園,通過欣賞精美的唱段,通過了解戲曲的故事,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來自于戲曲的美感,讓學生正確認識到美與丑、善與惡、黑與白之間的區別,讓學生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提升自己對藝術的品鑒能力,對自己的人生形成正確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例如越劇以抒情為主要內容,以演唱為主要形式,聲音甜美動人,表演真切感人,唯美典雅,把江南的靈秀韻味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通過學習戲曲,可以保證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更大提升。
(3)戲曲進校園可以大力促使素質教育的高效開展。素質教育,重視的是學生綜合能力及綜合素養的全面、均衡發展。學習戲曲,可以給學生一個走進傳統藝術、接觸傳統藝術、深入傳統藝術、學習傳統藝術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戲曲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促使學生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發展。此外,戲曲當中的很多故事都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通過學習戲曲還可以讓學生受到更多的思想教育,保證學生思想素質和理念精神的和諧發展。
(4)戲曲進校園可以真正促進學生抵制不良文化的誘惑。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學生的觸網年齡越來越小,觸網時間越來越長,很多學生因為接觸到了網絡中的不良文化誘惑而出現了道德滑坡、品質下降、思想墮落的現象。學習戲曲,可以對學生形成一種良性的引導,讓學生在戲曲的引導下步入藝術的神圣殿堂,利用戲曲的純粹來陶冶學生的思想和情操,保證學生的正確思維和意識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并對我國戲曲事業的接班人培養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1)進行課程改革,把戲曲教育作為校本課程進行開發教學。戲曲在我國現行的教育系統當中并沒有以一門國家課程的形式進入課程教學體系當中,因此各個學校可以在“戲曲進校園”工程的推動下,開設戲曲教學作為校本課程,將之納入教學計劃之中,保證戲曲教學的扎實開展。對學生開展戲曲教育,可以從多個角度、多種內容進行,例如鼓勵、組織學生創作劇本,創作戲曲音樂,排演傳統曲目、設計人物形象、設計演出服裝等等;在高學段戲曲教學中,還可以組織戲劇表演社團,面向全體學生招收有興趣愛好的學生,實行更加科學的教學與管理;可以在學校課程編排的過程中專門分劃出一定的教學時數,分劃出一定的戲曲活動時間,保證戲曲教學的深入開展。例如某校編寫的《越歌悠悠》《越韻古詩》《我愛越劇》等校本課程獲得了廣大師生的高度歡迎,為越劇地發揚光大提供了更大助力。
(2)組建戲曲社團,把戲曲教育深化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在學校組建戲曲社團,是保證戲曲教育得到深化,真正進入日常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一方面,學校應當不斷加大對戲曲教師的培訓工作力度,保證戲曲教師的自身素質不斷提高,便于社團活動的有效開展。一方面,學校還可以聘請戲曲名家進校園舉辦講座和演出活動,為學生樹立起一個光輝的學習榜樣。此外,還可以組織校園戲曲藝術節活動,給戲曲社團一個展現自我風采的機會,讓更多的學生了解戲曲、愛上戲曲。例如某校就利用春節、元旦、元宵節、重陽節、端午節等節日,組織學校的越劇戲曲社團走進社區、走進敬老院進行演出,大大加深了越劇的影響力度。
(3)進行劇目創編,在戲曲教育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能力。戲曲是我國的傳統藝術形式,在新時代依舊放射出其特有的光輝。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一定要因循守舊,一定要緊守著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固定劇目進行學習演出,而是要積極開拓,不斷進取,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開展劇目創編活動,讓學生把創新能力和拓展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不僅可以激發師生的參與戲曲教育的熱情,保證戲曲教育的效果提升,同時還能為師生的才能發揮打造一個良好的平臺,保證師生對戲曲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提升,保證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深入開展。
總而言之,作為一門古老的國粹,戲曲的確值得我們去大力的傳承和發揚。戲曲進校園是保證更多的青少年能夠更多地了解國粹、學習戲曲、傳承藝術的有效手段,推動戲曲進校園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也是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的重要方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際踐行。只要我們能夠把戲曲進校園真正開展起來,國粹戲曲就一定能夠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