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宇 侯 恕
(東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4)
講授法是教師在教學中應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其中舉例對講授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加速對知識的消化,而且可以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目前,教師對于課堂舉例的研究大多是從課堂教學應用角度出發,研究舉例的原則、功能等問題,注重舉例的知識性應用,但是有些教師在選擇例子時過于注重例子的教學功能,反而忽視了例子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道德影響,致使選擇例子不恰當.因此教師需要提高自身對教學內容倫理的認識,選擇恰當的教學例子,充實教學內容中的倫理價值,使教學活動蘊含深刻的道德倫理.
教學倫理是教育倫理的基礎、核心部分,它決定著教學中貫徹何種道德觀念和何種道德原則,以及如何貫徹這種道德觀念和道德原則.學生在有著不同道德蘊含的教學活動中直接受到不同的道德熏陶和道德感染,這對學生道德人格的形成有著巨大而深刻的影響[1].因此教學倫理建設對于學生、社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中,由于缺乏對教學行為、教學內容等教學因素的倫理規范,致使不道德的行為在教學中時有發生.例如,教學方法上,教師灌輸式的教學不考慮學生的內心需求,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師生關系上,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剝奪了學生的民主權利;如此等等,這些都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為確保學生能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就必須確保教學過程是道德的.教學倫理建設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倫理的要求,提高教師對教學論理的認識,減少教學中對倫理因素的忽視,使教師在教學中不再僅局限于考察學生知識的獲得,更多關注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注意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和探索、創新等能力的共同發展.
教學現代化即包括教學技術的現代化,也包含教學理念、教學思想的現代化,只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卻沒有先進的教學理念作指導,是無法真正實現教學現代化的.但是許多教師卻片面地將教學現代化理解為教學媒體更新換代,而對教學中所蘊含的倫理因素極少關注,使其成為教學現代化發展中的“盲區”.實際上,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學生的方式、提問學生的先后次序等,都是教學現代化的一部分,它們隨著教學理念的發展變化,也在不斷向著“以人為本”的方向改變.而教學倫理建設有利于增強教學的倫理自覺性,在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更注重考慮“人”的因素,從而促進教學思想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教學中的倫理和道德觀念會通過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對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后,他們在學校中受到的道德影響必然會在今后的發展中表現出來.由此看來,教學中滲透的倫理道德會通過影響學生而逐漸影響社會道德建設,教師教學中良好的道德表現,對社會道德建設起到一定的積極導向作用.而教學倫理建設能夠有效約束教師的道德表現,避免不道德行為的發生,有助于社會道德建設.
教學是一種充滿道德的活動,在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環節中都蘊含著道德教學,不管是教學目的的制定、教學內容的編選,還是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管理的實施都必須依據一定的倫理標準,體現一定的倫理思想.因此,明確教學的倫理性根源可提高教師對教學倫理的認識,自覺以倫理為指導進行教學.
學校主要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對于學生來說,他們不僅處于未完成狀態,而且處于未成熟狀態,這意味著學生的發展的可選擇性、開放性和可塑性,潛在著巨大的發展可能性.而在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里,學校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要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尊重個體生命,也要立足于學生社會性的發展,關注個體社會價值.以倫理為指導進行教學能夠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教學具有教育性是很多教育家的共同認識,古代時期墨子提倡要“勸以教人”,西方赫爾巴特曾明確提出了“教育性教學原則”.他認為教育最高和最基本的目的是道德,提出知識與道德有著直接和內在的聯系,所以道德教育只有通過教學才能產生實際的作用.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也不存在無教育的教學[2].因此,教師以倫理為指導進行教學能夠更有利于在教學中實施教育.
教學活動作為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甚至學生與整個個人歷史之間不斷展開對話的過程,知識、真理是在人與人交往溝通過程中形成的共識[3].由于所有的教學必然要以交往互動的形式進行,而交往的方式和語氣、人際關系的處理等都包含著倫理問題,所以這也是教學的倫理性根源之一.
舉例教學是講授法中最常見的一種方法,舉例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說明問題的一種方法,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以不同方式列舉典型事例,用以說明解釋教學內容,以期促進學生理解知識、調動參與知識建構和發展能力的教學方法[4].教師通過舉例幫助學生認識、理解、運用新知,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吸收,而在例子中必然會出現人、事、物,它們之間涉及的倫理價值會對學生道德觀念的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注意舉例中的倫理關系,在教學中正確舉例、恰當舉例,其中對于例子的選擇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科學性是指選擇的例子必須是科學的,而不是謬誤,不得違反學科的科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循序漸進,這是例子選擇的最基本要求.科學的例子可以使人們摒棄假象和虛無,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自覺在實踐中追求真理,而學生通過學習科學知識、運用科學認識世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既是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果將非科學的例子當作科學納入教學中,必然會阻礙二者的發展.因此,選擇教學例子首要的倫理要求是符合科學性.
物理雖然是自然科學學科,但是其中也蘊含著美的因素,教師在選擇例子時要具備發現美、挖掘美的能力,自覺為學生展現物理美,增強物理對學生的吸引力.這個美既可以是江河山川的風光美,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有趣事物,還可以是模型的對稱美,這些美麗的事物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勵學生去發現美、尋找美.學生通過對美的欣賞,可以獲得內心的滿足感,增強生活的辛福感和對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
例如在學習“圓周運動”時,教師播放花樣滑冰運動員在冰場上旋轉的視頻,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不僅可以對圓周運動有著更直觀的認識,而且運動員靈活優美的身姿可以使學生欣賞到身體美,感受冰上的魅力與神奇,同時運動員的旋轉又展現了對稱美.再例如學習“參考點”時,教師常提出“坐地日行八千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詩句,表明在物理學中,隨著參考點的選擇不同,物體的狀態也不同.這個例子在教學的基礎上為學生展現了自然的美感,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詩句中的藝術美,體會大自然的魅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增強對自然的熱愛.
在物理的諸多概念、現象的背后包含著無數著名物理學家畢生的心血,這些物理學家雖然國籍、年代不同,但都充分體現了為追求科學真理而堅持不懈的精神,他們那種不畏苦難的拼搏精神能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美的共鳴.教師在選擇例子時應加入科學家勇于探索、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事跡,展現其人格力量,感染學生的內心,進而學習和效仿物理學家的科學精神.例如教師講授“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時,可結合教材加入開普勒在第谷的基礎上經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多次反復計算,最終得出運動定律的物理學史.這種例子的選擇既體現了物理規律的來源,又充分展現了科學家頑強拼搏的探索精神,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良好的啟迪,激勵學生在學習中克服苦難、堅持不懈.
池田大作曾說過“授予知識本來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今天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里,不論具有多么優秀的智慧和人格,如果沒有知識,那也不可能發揮其力量的.但更重要的還是智慧和人格的修養.”[5]教學除了授予學生知識也擔負著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責任,促進人格修養和人生智慧形成的教育內容應成為教育的必須.教師在選擇例子時應注意選擇美好的事物,避開血腥、暴力等,宣揚社會正能量,創造和諧的成長氛圍,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道德熏陶.
例如某教師在導入動量時曾這樣舉例:如果飛來一只足球,你敢用頭頂嗎?如果飛來一只鉛球,你敢用頭頂嗎?如果飛來一顆質量沒有足球大的子彈,你敢用頭頂嗎?運動物體的作用效果與什么有關?該教師在選擇這些例子時只考慮到它的教學作用,卻忽略了倫理價值,學生在思考這些例子時聯想到的不是快樂溫馨的情境,而是用頭頂后頭破血流的血腥場面,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的道德教育.再例如學習宇宙航行時,教師通常會以嫦娥月球探測器為例,分析探測器的受力和變軌、航行問題,在教學的基礎上弘揚了我國科技實力的進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榮譽感,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綜上,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在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注意對例子倫理道德的把握,不斷開發學生認識、理解和發展真善美的潛能,使人在德性方面不斷創新,更有利于對學生的人格和心靈方面的培育.
1 歐陽超.教學倫理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17
2 張斌賢.外國教育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313
3 胡斌武.課堂教學倫理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3
4 趙桂芳.中學英語教學中的舉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1
5 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著.人生問答.卞立強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