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太原生態工程學校,山西太原 030009)
在我國古代的禮樂教育中,音樂就與政治、與經濟、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音樂的意義,早已超脫了音樂本身,音樂與其他元素一起,在整個社會生態中相互聯系、和諧共存、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在生態美學觀下,學校的音樂教育,是審美的教育,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生態互動中,學生經歷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理解、審美判斷、審美反思、審美表達這一過程,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實現均衡發展,動態平衡,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人本主義理論,提倡以人為本,把學生放在教育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責任,不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為他們提供各種實用的學習資源,創造便利地獲取知識的平臺。教學的本質,是一種平等的互動過程,師生間應當建立起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新型關系。人本主義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愛護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個學生,所具備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領域,有獨特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認識和發展學生的最強能力,不僅可以保持住優勢,還能帶動其他智能的發展。因此,不存在差生的概念,學生只要順應自身的智能特點,朝著合適的方向發展,就能成才。
如果人們知道自己的某一個行為,會產生期待的結果,并且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該行為,那么他們就會成功。自我效能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在面臨困境時,能夠延長堅持的時間,做出積極的努力。因此,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應充分運用這一理論,順應學生的自我效能期待,增加額外的學習動力。
重視音樂鑒賞教學的情感目標。情感目標的實現,其實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包括積極的學習態度、充足的學習興趣、優秀的意志品質等,教師需要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進而轉變為穩定的學習動機,并不斷地給予鼓勵,培養克服困難的勇氣與充足的自信心,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端正審美態度,激發審美興趣。教師需要靈活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音樂審美的積極性。
有效的音樂鑒賞課堂教學,有賴于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學生具備獨立的人格,教師需要予以足夠的尊重,摒棄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態度,可以適當降低權威性,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與交流空間。同時,以輕松,愉悅的心情,去感染學生,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帶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促進師生間、學生間的聯系與互動,達到教學生態各因子之間的動態平衡。
另外,我們還需要適當保證教學環境的開放性,利用網絡虛擬社區,進行課外拓展。同時,在創設情景時,可以邀請其他師生觀摩學習、提供建議。
音樂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課堂教育的實施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并且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第一,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審美教育不能依靠灌輸,而是應該依靠學生自己的感悟,因此,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模式并不是用語音樂課,教師只需要起到啟發和引導的作用就可以了。第二,積極發揮師生之間的協同作用,教師不應當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還是應該和學生一起享受音樂,并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感染學生,強化審美體驗。
科普蘭將音樂鑒賞分成了三個階段:美感階段——欣賞者通過音樂獲得情感的愉悅,屬于最初級的階段;表達階段——欣賞者能夠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意義,產生共鳴;純音樂階段——欣賞者能夠懂得曲式和樂理,掌握音樂的主題和布局。中職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音樂理解與鑒賞能力,不應滿足于停留在美感階段。第一,注重對音樂內涵的理解。比如,分別欣賞肖邦的《c 小調練習曲》和李斯特的《愛之夢》,引導學生感受兩者之間的不同內涵。第二,培養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還是以《c 小調練習曲》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該曲目的創作背景,并與音樂的內涵相聯系,比如引子部分表現出的悲憤與震驚,可以聯想到華沙起義的失敗,樂曲第一部分的剛毅主題,可以聯想到波蘭人民的頑強抵抗,等等。
目前的學校音樂課堂教育,通常存在著一個矛盾,如果注重音樂“雙基”的講解,就與注重音樂審美教育的核心理念不符,如果忽視音樂“雙基”,同樣會影響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實際上,兩者并不是對立的,完全可以互相滲透。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展開深入研究,找到在潛移默化之中滲透音樂“雙基”的方法。比如《c 小調練習曲》,如果教師在一開始就向學生講解創作背景與相關的樂理知識,就會顯得生硬,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因此,我們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初次欣賞之后帶領學生找到樂曲的特點、理解樂曲的內涵,通過再次欣賞,帶領學生從音樂要素的角度來分析樂曲,加深印象。
新課程標準將弘揚民族音樂、接受多元文化作為中職音樂課程目標的一部分,來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與愛國主義情懷,加深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因此,我們也需要在中職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課堂教學的實踐中予以展現。
第一,弘揚民族文化。在音樂教材中,一般都會為民族音樂設立專門的章節,例如人音版教材中,第二單元為民歌專題,第三單元為民樂專題,第四單元為京劇專題。中職階段的學生,大多數追求時尚,喜歡流行音樂,而對傳統的民族音樂興趣不大。因此,教師可以適當開發整合教材,突出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進入京劇的專題時,教師可以從網絡上下載一些經典劇目的精彩片段,讓學生領略京劇的魅力,改變對京劇的看法。例如在課堂的開始階段,教師可以播放《群英會》中蔣干盜書的片段,讓學生在精彩的故事情節中快速進入狀態。
第二,理解多元文化。音樂無國界,文化的多樣性豐富了藝術教育的資源寶庫,學習和了解其他國家的音樂文化,對于我國音樂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人音版教材第五單元是亞非音樂專題,第六單元是歐洲與拉美音樂專題。在實施課堂教學時,教師同樣需要注重趣味性。比如,在介紹非洲音樂時,可以在課堂引入階段播放非洲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玩”音樂的視頻,了解音樂對于非洲人民的重要意義,領略非洲音樂的獨特魅力。
現階段,我國學校音樂鑒賞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課堂程式化、審美教育缺失、教學效果不理想等。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們需要以人本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為依據,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營造生態化的教學氛圍、確立音樂審美的核心地位、突出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性、強調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傳承民族音樂、發揚多元文化理念,從而真正發揮音樂教育的藝術熏陶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音樂教育價值的復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