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志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實施好這一戰略,人才是關鍵,當務之急是向農村輸送更多知識型的“新農人”。
關鍵詞:新農村;鄉村振興戰略;農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實施好這一戰略,人才是關鍵,當務之急是向農村輸送更多知識型的“新農人”。
“新農人”是相對于農人而言。傳統意義的農人,是指以種植農業為生的人。與傳統農民不同的是,“新農人”除了是生產者,還是投資者、經營者、決策者,同時也是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承擔者。他們可能是通過互聯網進入農業的“創客”和網商,也可能是學成歸來、子承父業的農民后代,還可能是在都市里打工多年、返鄉創業的中青年農民工,等等。無論是哪一類,他們的根本特征是運用新的生產方式從事農業,目前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互聯網+農業”上。
例如,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畢業的李芬,畢業后回到家鄉菏澤市牡丹區安興鎮,開辦了一家純手工千層底布鞋加工作坊,將工藝設計與布鞋生產相結合,極大地提升了產品層次。經過3年多的發展,目前她的手工作坊已成長為擁有300多名工人的公司,布鞋制造輻射附近7個村鎮,年銷售額達500萬元,利稅80萬元。像李芬這樣一批從事“三農”領域工作的特殊創業群體,在當地就被人們稱為“新農人”。來自菏澤市政府研究室的信息顯示,目前全市有6.5萬名“新農人”活躍在農業生產、銷售、服務、管理等各個領域。“新農人”把農業作為職業,懷揣改變農村愿望,將現代要素投入農村,推動了農業向信息化、市場化、現代化邁進,成為引領農業發展的弄潮兒。
菏澤是人口大市,也是傳統的勞務輸出大市。前些年,大量年齡和知識結構堪稱最優的農村人帶著夢想,離開土地、離開鄉村,到沿海發達地區打工經商,每年有160多萬人在外創業。近年來,菏澤市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返鄉創業如火如荼,為“新農人”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土壤、奠定了基礎。調研顯示,菏澤市的“新農人”來源廣泛,既有大學畢業生、“海歸”、城市白領等高學歷人才,也有企業老板、資本投資人等成功人士,還有農村技術人員、種養大戶等“鄉土精英”。他們把農業作為職業,研究市場、把握政策,通過挖掘農業資源、經營農村市場,實現創業理想、展示出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些知識型“新農人”走向農村后,通過大力發展種養和加工業,采用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現代經營方式,積極促進傳統農業轉型為現代農業。
“新農人”成為踐行文明鄉村推動者。在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出家門創業成為可能,農產品網絡銷售更是創業的“新藍海”。目前,不少大學生畢業后回到農村成為“新農人”,他們深入挖掘農村特色,依靠互聯網手段,對農產品進行優化生產、包裝銷售,投放市場后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菏澤市定陶縣黃店鎮的大學畢業生任麗,將糧食種植同電子商務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實施創建“互聯網+農業示范園區”,一手建立“百城千店”綠色農產品供應鏈條,一手搭建互聯網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從農場直接到達餐桌,解決市民買菜“最后一公里”問題。
可以說,這些“新農人”的回歸,使一些農村社會問題逐步得到解決。通過在家門口創業,帶動了一大批群眾就業,增進了社會的和諧。同時,這些“新農人”還積極參與村級組織建設,一批“新農人”成功當選村干部,強化了帶動發展能力,增強了村級事務辦理效率,提升了村班子的凝聚力、影響力和號召力。此外,由于許多“新農人”學歷高、見識廣,接觸過現代都市文明,擁有較強的規則意識、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他們積極推動了村容村貌、村風民俗、鄉村道德、鄉村文化等不斷改善,成為踐行文明鄉村的推動者,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鄉村振興需要更多的“新農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一個有效途徑。近年來,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在資金投入、制度建設、培育方式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增添了活力。如浙江省開展的“農創客”計劃,近年來累計支持2000多名大學生到農村創業;福建省落實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計劃,省政府每年投入近4000萬元,幫助1.2萬名農民到省內涉農院校接受高、中等職業教育。
但是,我國大多數農業企業由于行業特殊性和地域局限性,大都設立在二、三線城市和農村。與大城市相比,職業化新農民在資金扶持、信息、交通、市場營銷、娛樂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造成了人才流失。有些地方存在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設計不足、細化措施不夠接地氣等問題。如一些部門關于吸引農業人才的政策,大都針對高級技術人才、稀缺人才等,對于投身到農業發展中的各類普通人才的引進和扶持培養政策比較缺乏。
要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加大對職業農民的培養力度。首先,要明晰新型職業農民定位,給予身份認可和職業認定。建議從國家層面給予新型職業農民身份確認,對這一新興群體的專業范圍、標準體系、職業責任、職業精神、道德規范等方面給予新的定義,可從生產經營型、職業技術型、專業服務型等專業評定上給予一定的職稱和榮譽,為解決“三農”問題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
其次,要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推動新型職業農民發展。一方面,在社會輿論導向上給予適當傾斜,每年樹立一批先進人物典型,更新人們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認識;另一方面,加大醫療、子女教育、農村交通網等硬件方面建設,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便利,讓他們在農業產業中留得住、有奔頭。
最后,進一步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扶持。如出臺可操作、可實施的政策,從實際出發,解決住房、戶口、子女上學等問題;擴大補助范圍,讓更多新農民可以得到政策保障;進行試點,將社會保障制度向新型職業農民群體延伸,解除職業農民后顧之憂。
(通信地址:山東省臨沂市水田路水田小區5號樓3單元信箱)
責任編輯:欣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