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元春
摘要:龍山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自2015年啟動金融產業扶貧以來,不斷創新扶貧信貸模式,構建金融產業扶貧新體系;強化工作保障措施,搭建貧困農戶脫貧新平臺;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形成金融產業扶貧新思路,有效地解決了貧困農戶發展的資金問題。三年的實踐顯示,在邊貧地區實施金融產業扶貧面臨著社會普遍認識不足、金融機構積極性不高、農戶貸款意愿不強,政府監管制度欠缺等問題,需要不斷加強宣傳教育、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開發多樣化的信貸產品,完善監管考核機制等,從而推動扶貧工作的發展,加快貧困農戶脫貧致富步伐。
關鍵詞:邊貧地區;金融產業;農村小額信貸;扶貧脫貧
位于湖南省西北的龍山縣,是典型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自2015年啟動金融產業扶貧試點工作以來,龍山縣不斷創新扶貧信貸模式,構建金融產業扶貧新體系;強化工作保障措施,搭建貧困農戶脫貧新平臺;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形成金融產業扶貧新思路,有效地解決了貧困農戶產業發展的資金問題,推動了扶貧產業發展,加快了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步伐。
一、龍山縣金融產業扶貧的主要做法
(一)創新扶貧信貸模式,構建金融產業扶貧新體系。 龍山縣緊緊瞄準扶貧對象,圍繞“有需求、貸得出、收得回”三個環節,構建了以“一授、二免、三優惠、一防控”為核心的扶貧小額信貸新體系。
一是突破貸款發放瓶頸。為有效解決貧困農戶“貸款難、貸款貴”的難題,龍山縣大膽突破瓶頸,解除小額信貸擔保約束,貧困農戶貸款不再需要抵押和擔保,只要通過評級授信就可獲得1至5萬元扶貧貼息貸款。截至2017年10月底,已累計投放扶貧小額貸款1736筆、7858.5萬元。
二是評級授信基本覆蓋。改變了原有的評級授信指標體系,以“四有兩好一項目”(指有勞動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貸款意愿、有收入保障,信用觀念好、遵紀守法好,參與產業扶貧開發或自主選擇了較好的小型生產經營項目)的標準作為貧困農戶專用評級授信依據。截至2017年8月31日,已對全縣21個鄉鎮(街道)的建檔立卡戶全部進行了信用評級,貧困農戶參評率為100%,有效授信率為98.63%,累計授信總金額為48352萬元。
三是對貸款期限、利率和貼息實行優惠。貸款期限優惠,是對貸款周期不做硬性限制,根據產業發展周期,靈活確定;利率優惠,是貸款利率一律實行同檔貸款基準利率,比原來利率降低50%左右;貼息優惠,是扶貧部門憑銀行還息憑證,對貧困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實行最高3年全額貼息獎勵。近三年來,全縣共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貼息資金3241筆、416萬元。
四是實行風險防控。為進一步化解風險,解除金融部門的后顧之憂,龍山縣設立了風險補償金專戶,以實際貸款余額為依據,按照1∶10的比例存入風險補償金。對扶貧小額信貸的三類損失貸款先由產業保險進行理賠,不足部分再由風險補償金給予一定補償。
(二)強化工作保障措施,搭建貧困農戶脫貧新平臺。推進金融產業扶貧,政府引導是前提,組織保障是關鍵,脫貧致富是目的。
一是建立金融服務網絡。成立了縣、鄉兩級金融產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并建立產業扶貧金融服務中心和227個村級金融服務站三級工作網絡,協助農村商業銀行做好小額信貸的組織協調、貸前調查、清收等工作,促進貧困農戶與銀行的順利對接。截至2017年6月,全縣已完成167個金融服務站的建設任務,貧困農戶貸款余額達到6900余萬元,獲得貸款的貧困村民數量達1500人次。
二是強化貸款監督管理。建立貸款發放“四級審批”制度,即村金融服務站推薦、鄉金融扶貧站復審、縣金融扶貧辦審核、農商行支行審批。同時,出臺相關制度,加強對貸款發放、使用情況及風險補償金進行有效監管。
三是完善考核獎懲機制。將扶貧小額信貸工作納入對鄉鎮和駐村工作隊及縣農商行的工作考核獎懲范圍,制定考核細則,分解扶貧小額信貸任務,并按扶貧貸款投放量的2%安排獎勵資金。
(三)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形成金融產業扶貧新思路。按照“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思路,充分發揮扶貧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幅射帶動作用,以全縣227個貧困村為重點,堅持以市場機制為導向、以尊重農戶的自主選擇權為前提,引進扶貧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建立起貧困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3種金融產業扶貧開發模式。
一是“自主發展模式”。貧困農戶用扶貧小額信貸資金自主進行產業開發,扶貧部門給予貸款貼息獎勵。如里耶鎮雙坪村貧困戶王和福,家庭人口7人,有勞力缺資金,經濟比較困難。2015年獲得5萬元扶貧貼息貸款后,利用家庭自有勞力種植了20畝柑橘,預期2017年可收獲5萬斤柑橘,家庭增收8萬元。
二是“委托幫扶模式”。引進扶貧經濟組織,扶貧部門根據幫扶貧困人口的多少,增收的幅度,對扶貧經濟組織給予增加授信額度和實行貼息獎勵。2015年,龍山縣對通過認定和驗收的28家扶貧經濟組織共貸款675萬元,貼息獎勵17.62萬元,帶動了1429戶貧困農戶發展產業,人均增收約1000元。如石牌鎮銳意百合專業合作社,通過貸款20萬元擴大了本社的種植規模和加工能力,帶動了27戶貧困戶、116人增收。
三是“分貸統還模式”。貧困農戶將小額信貸資金入股到扶貧新型農業經營組織進行產業開發,由經營主體統一管理,入股農戶享受分紅,既增加了貧困農戶的收入、緩解入股公司的資金壓力,又推動了旅游產業和金融行業的發展,實現“政府、銀行、鄉村、企業、貧困農戶”的五贏。2016年,龍山縣對里耶秦城旅游公司和惹巴拉旅游公司實行分貸統還項目,現已投放貸款1004筆、5060萬元,預期將投放貸款12000萬元,3年將給項目輻射的3700家貧困農戶增收4100萬元以上,人均每年增收1350元以上。
二、龍山縣金融產業扶貧面臨的困境
(一)基層干部宣傳不到位,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部分基層政府扶貧干部對金融產業扶貧政策精神的理解不深刻,缺乏主動與承貸金融機構的對接,也沒有積極參與到評級授信和制定貧困戶生產經營的幫扶項目中,導致工作目的性不強、目標不明確、宣傳力度不到位,不能主動地利用金融產業扶貧政策帶動村民發展產業。由于宣傳不到位,貧困戶不了解小額信貸相關優惠政策,加之貧困地區信息閉鎖,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對小額信貸產生畏懼心理,制約了金融產業扶貧的發展。endprint
(二)貸款主體缺少競爭,銀行積極性不高。目前,龍山縣開展承擔金融產業扶貧的銀行只有農村商業銀行,缺乏必要的市場競爭。同時,我國個人信用制度建設還比較滯后,個人信用意識低下、缺乏個人的信用意識和法律意識,信用缺失嚴重;加之政府部門對于農村小額信貸的宣傳不到位,造成扶持對象對政策的誤解,認為既然是國家給予的扶貧政策,貸到款后就不用還了,反正國家有風險補償基金作代償,從而形成不良貸款,影響金融產業扶貧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信貸產品單一,農戶貸款意愿不強。目前,農村小額貸款僅限于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發展,而部分有發展意愿的貧困戶由于缺少可行產業項目、或對產業發展缺少信心、缺少相應的技術等原因,貸款意愿不強,不能做到扶貧小額信貸政策與產業發展深度結合。2017年,全縣新增貧困農戶扶貧小額信貸覆蓋率僅有4.7%。
(四)監管機制不完善,資金效益不明顯。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難以落實對扶貧小額信貸資金發放、使用、貼息資金和風險補償金使用的監管,風險補償金不能發揮最大效益;對扶貧經濟組織帶動效果考核措施不硬、監管力度不夠,幫扶帶動效果不明顯,部分專業合作社不能完成幫扶帶動任務。
三、做好邊貧地區金融產業扶貧的建議
(一)加大金融產業扶貧政策宣傳。政府和銀行要高度重視金融扶貧政策宣傳工作,加強扶貧干部專題培訓,講解金融產業扶貧相關的政策、具體操作流程,讓扶貧干部當好政策的宣傳員,讓貧困戶更容易接受和了解相關政策。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媒體宣傳金融扶貧政策,讓更多的人了解宣傳金融產業扶貧政策。
(二)充分調動銀行積極性。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鼓勵其他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產業扶貧,積極引導小額信貸公司開展農村小額信貸;完善考核機制,將金融產業扶貧作為銀行考核指標,政府根據考核情況選擇財政資金存放銀行;制定貸款清收管理辦法,減少不良貸款的增加;加強誠信教育,建立個人信用體系,增加失信成本,改善信用生態環境。
(三)積極創新信貸模式。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充分了解貧困戶意愿的前提下,開發更多適合本地貧困戶發展的信貸產品,引進扶貧經濟組織選準產業經營管理模式,建立貧困農戶與扶貧經濟組織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增強貧困農戶生產發展能力。
(四)完善監管考核機制。完善風險補償監管機制,充分發揮風險補償金的金融杠桿作用。建立健全考核機制,落實獎懲制度。對于幫扶帶動效果不明顯的專業合作社,暫緩實施貼息;對于幫扶帶動效果好的經濟組織,加大優惠力度,積極鼓勵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五)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適度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補貼范圍,將主導產業納入農業政策性保險范疇,切實降低貧困農戶生產經營的風險。
(作者單位:湖南省龍山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