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丹++羅園芳
摘 要:眾創空間是吸納國外創客理念且融合中國特色的一個創業孵化載體概念。優化發展眾創空間,是培育新經濟引擎的有效路徑。本文基于對東莞市眾創空間發展歷程、政策舉措、發展現狀及特點的梳理,揭示存在問題和不足,進一步提出從多元化創客群落、多功能保障體系、專業化發展與集群效應四方面推動本市眾創空間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眾創空間 發展現狀 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7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1(c)-0164-02
自正式被寫入中央文件,到明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各地紛紛大力推進眾創空間快車道建設。號稱“世界工廠”的東莞也將眾創空間建設發展作為穩增長、調結構的強勁動力。截止2017年7月底,全市共有38家眾創空間,其中省級試點單位29家、國家級15家,孵化器數量合計59家,形成較好的標桿。對此,本文試圖深入探究東莞眾創空間,為進一步完善本市眾創空間建設提供現實依據。
1 東莞市眾創空間發展歷程
眾創空間的開放和共享,孕育了創客的商業愿景,有效實現創業效應[1]。自《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印發后,東莞市科技廳積極投入雙創建設。2015年4月正式出臺《東莞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在前列的意見》,強調積極培育具地方特色的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
2015年6月25日,松山湖游戲孵化基地啟動運行,攜手市內蜂巢、蟻巢、901聯盟等孵化器共同參與,建立了東莞首批游戲領域的眾創空間。由于地理與產業集聚,天安數碼城和松山湖高新科技園已成為眾創空間較為集中的兩個園區。除市區外,各鎮街也因地制宜積極推進眾創空間,如大嶺山鎮與松山湖合作建設的“美猴王”孵化器,年產值已超2億。2016年3月,松山湖生態園聯手蘋果打造國內首個基于蘋果IOS平臺的移動應用開發眾創空間。整體而言,本市的眾創空間漸入佳境,儼然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2 東莞市眾創空間政策舉措
為進一步壯大創新創業群體,2015年5月12日,《關于引導民營資本發展實體經濟的實施意見》率先在廣東省成立眾創空間補助金,對各鎮街設立的首個眾創空間最高可獲300萬元資助。2016年10月10日,東莞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東莞市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方案》,力爭2020年,眾創空間數量突破50家,新增系列互聯網研發機構、互聯網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進一步完善互聯網創新創業體系。2017年9月26日的《東莞市科普和學會科技服務項目實施辦法》再次強調,力爭5年內創建一批國家/市科普示范街道、社區,創客培育中心、創客培育學校、科普教育基地等,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
各鎮也積極探索相關激勵舉措,如《長安鎮關于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的實施辦法》、《萬江街道扶持產業發展獎勵辦法》、《麻涌鎮關于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工作方案》、《大朗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行動計劃(2015—2020)》、《道滘鎮小額創業貸款實施辦法》等。這些配套文件為東莞“雙創”格局的形成,提供了良好契機。
3 東莞市眾創空間發展現狀
2015年8月東莞市開始眾創空間的備案與認定工作,入選的眾創空間將納入省試點單位,享有優惠、補助在內的各項政策扶持,最高可獲8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2015年11月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公布了首批眾創空間名單,東莞市有12家入選。
目前,經省級認定的29家,國家級15家,各眾創空間運行狀況良好。如,宛城區的V-Work 夢工場入住率常年在8成以上,成為90后共享經濟的大本營。松山湖的中科云創眾創空間,定位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移動互聯產業集群,招商率高達98%,致力于打造“中國制造2025”示范園區,成為東莞市重大項目之一。各類眾創空間呈現以下特點。
3.1 分布集聚化
運營場地在市區的有4家,占13.79%;松山湖的有17家,占58.62%;常平、石龍等其他鎮區的有8家,占27.59。眾創空間的生態系統特征決定其需要一定市場基礎,周邊人群的認知、意識等均影響發展的活躍度。素有“科技進步與自主和創新重要載體”之稱的松山湖已成為東莞市眾創空間中心區域。
3.2 模式多樣化
據服務內容與運營模式,可將眾創空間歸為6大類:綜合生態型、投資促進型、專業服務型、聯合辦公型、培訓輔導型,及媒體延伸型[2]。東莞市的眾創空間中有綜合生態型的正太智能眾創空間、專業服務型的點棧創業工場、投資促進型的V-Work 夢工場、培訓輔導型的創翔眾創空間,還有聯合辦公型的穿越眾創空間,呈百花齊放格局。
3.3 主體多元化
東莞市的眾創主體既有70后、80后,也有90后;有科研教育工作者,有創業白領,有內企業家,還有學成歸來的海歸派,實現精英創業到大眾創業的轉化。
3.4 方式豐富化
有政府主導的中科云智智慧云區;有高校主導的微軟眾創空間,有科研院所舉辦的成電眾創空間,有國資企業舉辦的東莞市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眾創空間,也有民營企業舉辦的天馬創業營等。
4 東莞市眾創空間發展對策
東莞市眾創空間發展較迅速,曾獲地級市“雙料冠軍”,但在質上還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同質化現象嚴重;盈利模式不成熟,優勢特色與核心競爭力不明顯;專業運營管理人才匱乏等。
鑒于對本市眾創空間發展現狀和相關政策梳理,提出如下促進眾創空間發展的建議。
第一,倡導多元創客群落。創客綜合性服務需求的滿足依賴創客群落的繁榮化[3]。應積極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優化吸納機制,打造政府引導,服務商主導、科技中介機構為橋梁、高校+科研院所為支柱、金融創投為協助的眾創生態體系。
第二,構建多功能保障體系。一方面,有必要實施更多保障性與普惠性政策;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整合科技創新全鏈條服務體系,形成強有力科技后盾。
第三,堅持專業化發展。眾創空間屬有限理性組織,需順應內在發展規律與外部環境,秉承專業化、特色化理念,分類發展,以品牌效應凸顯整體優勢[4]。
最后,需強化集群效應。目前,東莞市眾創空間發展具有扎推布局態勢。可依托園區優勢,擴大產業集群正向外部性,實現集群跨越式發展,更好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參考文獻
[1] 賈天明,雷良海,王茂南.眾創空間生態系統:內涵、特點、結構及運行機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1):8-14.
[2] 郝君超,張瑜.國內外眾創空間現狀及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8):21-24.
[3] 陳夙,項麗瑤,俞榮建.眾創空間創業生態系統:特征、結構、機制與策略[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5(11):35-43.
[4] 吳杰,戰磊,周海生.“眾創空間”的理論解讀與對策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3):37-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