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海英
摘 要:科研創新對人才的影響力很大,合理的傳幫帶能起到“預科班”的作用,一些學者不斷地探索總結成為后人的經驗和財富;針對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關系做系統分析;結合長春建筑學院系統做法進行總結,闡述科研創新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關鍵詞:科學研究 人才創新 關系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1(c)-0200-02
大學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搖籃,大學的教育是開放性的教與學的結合。廣義的教,包括傳、幫和帶。傳是傳授基本知識;幫是幫助銜接,建立一種思維意識;帶是帶動科研創新,形成良性循環機制。
19世紀初,德國的洪堡創辦了柏林大學,提出了“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原則,自此,科研創新成為大學培育人才的重要手段。美國教育學家Gillman在研究中強調,良好的院校建設能有利于促進高校的科研能力,科研不僅可以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實踐能力,也可以鼓勵本科生較早接觸科研,從而在對知識的運用與研究中,促進青年人快速成長。學生通過參與科研活動,如選題、實驗、社會調查、數據分析與撰寫論文等環節中,有利于他們動手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邏輯能力、處理與收集資料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高校在適時組織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過程中,對學生邏輯思維及創新知識將有極大提升。因此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密不可分,應在研究中滲入、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
本科生科學研究對于培養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積極地學習和對學科的探索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重視探究和發現創新思想符合創新人才的培養需求,對大學生教育實踐將產生積極地影響。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我們在不斷轉變思想,把學生作為知識接受者的傳統觀念破除,學生和教師共同進行思考研究項目,摒棄了老師單一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思想做法。很多大學把科學研究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努力將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探索者,為本科生直接提供類似研究生培養的模式訓練和科學研究機會,并加以正確的方法引導,逐漸鼓勵學生們采用研討式學習、獨立式學習,重視學生在教學中主動參與,形成以本科生研究、探索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過分強調“三個中心”即“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這種教學思維阻礙了學生的思考天分,忽略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發展。因此積極主動、自覺、創造性地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在培養中不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能夠矯正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能夠將“類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深化并終生受益;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能夠通過獨立思考、勤于實踐,逐漸培養意志力、觀察力以及樂觀、獨立、社會責任感等人格品質。
科學研究首先源于教與學過程中的求知、探索、解惑、授業之需要,這是科學研究的原動力;科學研究的思想融入社會,轉化為成果投入生產會帶來經濟效益,這也是科學研究的目的。科研成果一方面是人才運用知識的現實轉化,也體現了教學與科研的不可分割性,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互相促進。
首先,要正確認識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關系。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具備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其中要求學生具有撰寫技術工作總結或報告、技術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報告等文件的總結歸納和提煉文字能力,要求具備獨立查閱文獻資料的能力。無形之中體現了要學生不斷的參與科學研究才能達到培養目標的問題。因此,推進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協調發展,是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其次,做好教學與科研的良性銜接,使之互相促進,并建立良性激勵機制。本科教育以教學質量為核心,鼓勵參與科學研究。一方面突出人才培養工作的質和量在教師業績評估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要牢固樹立人才培養必須以高水平科學研究為支撐的觀念,鼓勵教師重點開展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推動理論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把辦學的重點放在學生身上,重視學生的實踐、學生的成長,同時把教師的教學投入、師德、對教師授課質量的評價等確定為教學評估考核的核心內容。
下面結合我校人才培養實際工作解析科研創新對人才培養的影響。
長春建筑學院電信學院多年來重視教學改革、加強科學研究,抓實常規教學管理。
第一,引導學習和科研訓練,建立導師制結合科技社團雙層管理,科學合理,循序漸進。在科研興邦的大背景下,很多學生做的實踐作業已經和科研項目結合,指導老師將自己研發的項目逐漸深入到課堂,這樣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改革,經過調研得出效果較好,學生愛聽,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一帶一,一帶二,一帶三這樣的傳幫帶,循序漸進,良性循環,使更多的學生受益。優秀的學生甚至參加到導師實際科研項目的申請和研發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無數實例證明,正確的引導等發揮學生們的潛能,為今后考取研究生和走進工作崗位具有預科班的作用。在政策和成績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到科研訓練實戰中,學生們積極報名參加校級、省級和國家級比賽,經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成績明顯,成果頗豐,自2011年起獲得省賽一、二、三等獎和國家一、二等獎達50余項。
第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納入學分管理,激勵學生嚴謹求學,崇尚科學。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學術講座,了解前沿知識,超前培養科研探索的意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研究的熱情。
第三,借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為著眼點,做好教師科研梯隊和水平建設,發揮優勢,帶動學生參與科研,引領民辦高校教學改革新潮流。
第四,科研創新有利于建立起因材施教、分類培養,拔尖人才選拔。很多考取研究生的同學在面試時,各位面試官特別看重是否獲得競賽獎項,是否在校跟老師做過課題,英語過六級等。在本科院校因材施教、分類培養可以使一部分學生脫穎而出,成為老師的助手,成為同學中的榜樣。
正視本科教學存在的主要挑戰和問題,將科研創新融入教學計劃,增加第二課堂學分,合理減少理論學時,將更多的時間增加興趣培養,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方針,為地方高校提高本科教育質量謀出路。
科研創新會將一部分學生引入科學探索的殿堂,為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礎,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與之配套的學分置換制度,規范管理,以實現長效監督和長遠發展的貫徹與落實。
我校自2012年初就開始重視科研工作,開啟了民辦高校科研管理的新思路,自此,鼓勵教師參與科研創新,積極引導學生加入科研隊伍,逐漸成為常態化,多名學生因此考取研究生,考取博士生,而今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研和教學的結合與分流并不影響我們對教學改革和科研創新的影響,科研融入教學本身就是教學改革的體現,只是將知識通過另外一種媒介傳授給學生,還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何樂而不為呢。學生的參與還緩解了少數教師教學精力投入不足的問題,一些學生可以做的科研工作,可以正確引導,同樣會做得很好,老師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學,因此傳幫帶真正實現了對知識系統和傳統學習形成了沖擊,當然步驟不能過大,要尊重客觀規律,循序漸進,以求盡善盡美,畢竟這是創新帶來的新思考。
參考文獻
[1] 彭麟.淺論科研對本科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性[J].科技視界,2016(13):78.
[2] 陳江星,趙葉華,毛海丹,等.淺析大學生科研活動對人才培養及就業創業的影響[J].高等教育,2012(6):31-32.
[3] 李俊翰.試析科研對高校人才培養的促進—基于科研對教育教學重要性的思考[J].人才資源開發,2015(12):13-14.
[4] 彭小平,鄭建生.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2(6):45-46.
[5] 王漢清.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總體狀況[J].高等教育研究,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