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
摘 要: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為中國人發現和利用茶的起源,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筆者通過對茶文化教育內涵的分析,得出對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具有三個方面的影響即感知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胸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培養修身齊家的自律性。
關鍵詞:茶文化教育;思想教育;高校
一、引言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歷史悠久,有著中國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養成和文化特征。在現代化互聯網的高速傳播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里,西方、韓流等各種文化的大力侵蝕,各種思想高速匯集、分解、再匯集,在復雜的思想環境下,何去何從是高校學生面臨的難題。高校有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的重要職能。青年學子在此聚集,各種知識分子薈萃于此,其是知識傳播的搖籃,更是各種思想相互較量的角斗場。
中華文化重要的一脈——茶文化。茶文化教育是借助品茗的過程,在此中產生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倡導廉、美、和、敬的中國茶德,已達到清和、簡約,求真求美的高雅境界。既是物質生活的享受,又是文化藝術的鑒賞,既可以強健身體,又可以陶怡情操。將茶文化融入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中,能使學生在學習茶文化知識的同時熟知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禮儀規范,以學生較容易接受的茶藝之美傳授中國茶道精神內涵,重拾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茶文化教育內涵豐富,對學生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二、感知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案例:高校某學子,思想空虛,學習目標不明確,在校期間以網絡游戲為伴,又自恃清高,對學校、對社會、對時代諸多抱怨。
影響分析:
目前,全國上下茶文化之風大興。在華夏大地上,各種茶事活動層出不窮,采茶開園節、祭茶祖、茶藝技能大賽、無我茶會、中國二十四節氣茶會、親子茶會以及禪茶會等。習茶藝、行茶道、研茶文化,從茶業從業人員到社會雅士,從大學校園第二課堂到小學課外培訓會,從高等學府茶學專業實訓室到各大城市遍地開花的茶藝館。
在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唐朝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是茶文化興盛的開始。唐朝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4127億元,國民總收入增長6.9%,比2015年加快0.6個百分點。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5年實際增長6.3%,高于人均GDP增速0.2個百分點。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時間里,我國的經濟持續增長,從2016年國家統計數據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水平超過2萬元,且仍呈增長趨勢。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縱觀茶文化歷史發展至今,唐朝國富民強,茶文化大興,并且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日漸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極大地滿足,茶文化在華夏大地大肆盛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充分呈現。
經濟的發達,物質生活的充裕,會促使人們追求精神的享受。但是,如果物質充裕,精神未能得到豐富,思想空虛,必將人心浮躁、社會不安。因此,在社會注意優越性充分呈現的同時,需要有意識的豐富社會文化生活。
三、胸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案例:四川某大專職業院校茶藝課堂上,大部分學生不知“炎黃子孫”何解,不知“論語”的來源,甚至不知道老子是道家的還是儒家的,自稱為“五千年的泱泱大國,華夏子孫”,實質不解根在何處。
影響分析:
據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醫藥典籍《神農本草經》上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又稱“古荼”,是“茶”的古字。截至公元7世紀的中唐時期,才確立“茶”字形。神農氏,即為炎帝,華夏太古三皇之一,是我國上古時代一位被神話了的人物形象。西晉的《帝王世紀》中記載:炎帝神農氏,長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谷而食,以省殺生”。辭海稱其是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神農氏不僅馴化五谷為人工種植,還教會百姓識別可食用的植物和藥物。神農氏在嘗試百草時,身中七十余種毒液,得“荼”而解毒。此記載是迄今為止有據可查的最早認識茶、利用茶的文字記載,并以茶為藥,發現了茶的藥用功能。神農氏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農大帝”等。
華人自稱為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中國茶文化和中華文明一脈相承。通過茶文化的學習,可以讓高校學子追根溯源。另外,中國茶文化包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歷史、藝術、書法、音樂等包羅萬象,還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包括儒家的治世機緣、佛家的淡泊節操、道家的浪漫理想。透過茶藝、塑造茶道精神,習得茶文化知識,對各類中國傳統文化均有涉足,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了解和學習的框架,從而樹立了強烈的中華民族自豪感。
四、培養修身齊家的自律性
案例:現代高校學生,從家長和學校高壓的高中時代步入大學。高校的管理略微自由,更多的是靠學生自身的自我成長和約束。在智能文化盛行的今天,學生很多以手機為伴,電腦為友,外不修邊幅,內不休心靈,文化知識空泛,精神世界空虛。
影響分析:
從習茶藝、修茶道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會對哲學、藝術、文學、書法、中國古典音樂乃至插花、香道、古琴知識涉獵。
茶藝之美講求五美: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在習茶藝的過程中,除了茶葉物質本身帶來的身體健康之美,追求茶席物態的藝術之美外,更重要的是茶藝師在茶藝進行過程中所體現的靈動之美。茶的沏泡藝術之美包括茶藝師的儀表之美和心靈之美。儀表之美指沏泡者的外形之美,包括容貌、姿態、氣質風度。心靈之美是指通過沏泡者的動作、神情、姿態表現內心、思想、精神等。姿態是指身體呈現的樣子,沏茶者的坐、立、行,舉手投足、一舉一動中體現出來的狀態。容貌之美不是單純指外表之美,更為重要的是內在美,是沏茶者較高的文化修養、得體的行為舉止,以及自信、從容不迫、技藝動人的神韻中共同突顯出來的,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容貌之美。因此,習茶者的容貌之美主要指的是氣質和神韻之美。習茶藝需以茶文化知識作支撐,茶道精神作內涵包括歷史、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學習茶文化,可使學生成為內外兼修、德才兼備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侵入,現代互聯網模式的高度發展,高校學子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的教養,且在高中以前的教育較為偏重于應試教育。高校學子需要用文化豐富自己的內心精神世界。茶藝是一個載體,茶道是一座橋梁,茶文化是媒介,引領他們進入傳統文化的大門,進而提高自我修養。
參考文獻:
[1]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組織.茶藝師[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
[2]唐輝.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現狀與高校意識形態建設[J].人民論壇,2015(17).
[3]《2016年統計公報》評讀
[4]皇甫謐《帝王世紀》西晉“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5]《漢書·律歷志》:“(神農氏)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6]司馬貞《三皇本紀》唐朝: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氏。于是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為六十四爻。初都陳,后居曲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