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坤
摘 要:研究生法律教育的本質是指高等院校非法律專業的研究生進行的以了解和掌握國家法律、法規和校規、校紀等為主要內容,以公民意識養成為目標的法律教育過程。新時代公民意識視野下研究生法律教育存在課程設置單一,缺乏案例化教學;研究生法律教育部分缺位,公民意識培養面臨困境;法律教育師資失衡,教育理念短視化等諸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構建“法律+”范式,開展多元化法律教育,完善案例化教學體系,普及研究生法律教育。
關鍵詞:新時代;公民意識;研究生法律教育
公民意識的養成是指公民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主體身份和法律地位,理解公民權利和義務的教育活動。而研究生是公民中最具創新精神的青年群體,對研究生進行公民意識的培養,能夠引導他們樹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對他們的工作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理念等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研究生法律教育的目標是提高研究生的法律素養,其實質是公民意識的養成。因此,公民意識的養成也是研究生法律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研究生法律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新時代公民意識視野下研究生法律教育的內涵
(一)新時代視野下公民意識觀
公民意識一般被認為是公民在民主社會中所形成的對于自身主體性、權利和義務、社會身份、政治地位等的理性自覺,是公民對于公民角色及其價值理想的自覺反映。公民意識強調的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責任意識、公德意識、民主意識等基本道德意識。筆者認為,公民意識是公民對權利和義務的一種主觀認知和價值了解,是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的結合,既包括公民對自身權利義務的認識和維護,也包括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維護。研究生法律教育的本質是指高等院校非法律專業的研究生進行的以了解和掌握國家法律、法規和校規、校紀等為主要內容,以公民意識養成為目標的法律教育過程。
(二)研究生公民意識培養與法律教育之間的關系
研究生法律教育是高校研究生學習法律知識、養成公民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公民意識培養的核心路徑。在法理基礎上,公民意識中的法律要素在研究生法律教育中得到了重要體現。公民意識屬于社會意識的一種形態,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公民對自身在國家中的地位和享有的權利、承擔的義務的現實感受和應有認識。公民意識的形成過程本來就應該是心靈的陶冶,公民意識教育寓于具體學科,融入課堂教學,通過實踐和環境熏陶,使他們內化為公民的道德品質。研究生法律教育通過課堂教學等途徑培育研究生主體意識、權利意識、義務與責任意識、程序意識等法律要素,不斷增強研究生的公民意識。
研究生公民意識培養的基礎是法律教育,兩者之間呈正相關。研究生法律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公民意識,即培養其與當代民主政治和現代法治社會相適應的公民意識,并使之成為合格公民的實踐過程。在政治基礎上,公民意識和法律教育的實質為權利,其兩者的發展是與公權力的博弈。站在法律的角度,權利和權力自始至終就沒有停止過博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貫穿法治社會始終的博弈就是一種社會成員爭取和實現自身權利的法律教育過程和公民意識的養成過程。
二、新時代公民意識視野下研究生法律教育問題及成因
研究生群體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研究生群體的公民意識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走向有直接的影響。費孝通先生說:“社會學的資料在哪里呢,是在人的生活本身。每個人都在社會里邊生活,沒有一刻能離開它。”筆者從對研究生公民意識的現狀調查入手,采用深度訪談的定性研究與問卷調查的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實證調查,就株洲大學城做過一次“新時代公民意識視野下的研究生法律教育問題”隨機問卷調查,發出問卷300份,收回問卷268份。通過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得知當前研究生法律教育教學從對公民意識養成的認識到教學內容、方法、環節、管理都存在諸多問題,公民意識養成在法律教學中沒有得到很好落實。
(一)課程設置單一,缺乏案例化教學
“對法律的認知來源”問題,對被調查者進行測評。結果顯示,對于“來源于本科階段《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認為全部的占“94.1%”,認為主要的占“3.7%”,認為部分的占“2.2%”。可見,非法學專業研究生對法律的認知來源較為單一,研究生法律教育教學幾乎成為了非法學專業研究生獲取法律認知的唯一來源。新課改后,法律基礎課與思想道德修養課合并為一門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全書包括緒論在內共九章,涉及法律基礎知識的是第七章、第八章,其他的章節涉及具體單行法。教育部門規定該課程為3到4個學分,依據1學分對應16到18學時,該課程是48到54個課時,這樣均分到第七、八章的課時每章最多3課時。用較少的課時普及法律基礎教育,任務是繁重的,研究生養成法律思維的成效是微乎其微的。再者,《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的法律知識以法律概念為主,缺乏具體案例生動闡述,研究生難以真正運用法律基礎知識認知事物,解決實際生活中產生的法律問題。
(二)研究生法律教育部分缺位,公民意識養成面臨困境
通過了解被調查者“對法律教育的看法”,認為“研究生階段設立法律課程”,93.3%研究生認為“無”,6.7%研究生認為“不清楚”。由此得知,研究生普遍認為研究生階段法律教育部分缺位,相關法律課程培養方案欠缺規范。研究生階段獲取法律教育呈現碎片化發展趨勢,大都通過講座、新聞報道、影視劇片等方式碎片化獲取。在高校中,研究生教育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論》《研究生英語閱讀與寫作》《研究生英語視聽說》等政治教育和英語教育為主。法律教育在研究生教學階段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大大削弱了公民意識的養成。
(三)法律教育師資失衡,教育理念短視化
對“研究生法律教育師資力量”對比分析得出:92.5%研究生認為“研究生法律教育師資薄弱”,其原因為“研究生法律教育由非法學專業老師指導”;而7.5%研究生認為“研究生法律教育師資均衡”,其原因為“部分與法律有關的專業課程由法學專業老師指導”;92.8%研究生認為“法律教育課程設計是為了應付考試”。不難發現,其中7.2%同學與財經、會計、金融等專業相關,部分涉及法律與自身專業交叉學科。同時,反映出各高校法律教育師資不均衡,大部分研究生無法接受專業化的法律教育,對法律的認識處于懵懂狀態,容易產生抗拒心理。endprint
三、新時代公民意識視野下研究生法律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構建“法律+”模式,開展多元化法律教育
研究生法律教育總是與時代的發展聯系在一起,以公民意識養成為主線,實施“法律+”教育戰略,順應了新時代發展趨勢,體現了新時代價值。
以“法律+互聯網”為例,可以開展在線咨詢,構建相關法律在線服務網站,使研究生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寢室找到法律專家,及時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切實增強研究生法律教育的實際運用。
通過引入“法律+心理教育”模式,提高研究生接受法律教育的積極性,實現研究生公民意識全面發展。首先,要開設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課程,并且將課時適度延長,加強心理教育的強度、梯度和力度。其次,將心理教育與公共必修課深度融合,例如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融合在一起,將心理教育的觀點融入法律教育中。這樣,通過疏導研究生心理,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法律教育熏陶。
倡導“法律+第二課堂”,豐富法律教育開展方式。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曾提出“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的命題,在對研究生進行公民意識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要開發研究生的教育資源,利用其所處的學校和社會這兩大環境,結合研究生實際情況,充分發揮研究生的自主性,在具體的校內外活動中實施體驗式公民意識教育。“法律+第二課堂”模式是以研究生體驗式教育為中心,通過拓寬課堂渠道,走出教室,在草坪、操場、走廊、寢室乃至戶外等進行法律教育。學校可以設立聽證會、參議會、交流會、學術論壇和文化沙龍,讓研究生參與學校管理,讓他們在參與中行使公民的權利,履行義務。也可以組織“普法進校園”活動,邀請法學專家學者為各大學院開展與本學院相關的法律教育活動,采用座談、交流會等形式,為研究生普及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與研究生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法律。“法律+第二課堂”形式是多樣化的,法律教育方式是多元化的,從而凸顯以研究生為中心的權利本位理念。
當然,有條件的院校可以采納“法律+第二學位”制度,讓更多非法學專業研究生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增強法律信仰,接受更專業化、系統化、全面化的法律教育。
(二)完善案例化教學體系,普及研究生法律教育
在諸多高校調查中,發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公共基礎課存在課堂教學以理論為主,缺乏貫穿整個課程的案例資源。而案例化教學帶動了研究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研究生與教師的互動。在法律教育中,引入案例化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第一步,教師通過演示典型案例設置情景導入課堂,激發研究生興趣。例如,以展現近些年來發生的法律熱點問題引導研究生學習相關內容。第二步,帶領研究生在實現案例的過程中講解相關知識點。例如,帶領研究生學習法律熱點案例時,講解相關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知識點。第三步,采用拓展案例鞏固知識點。例如,以作業的形式要求同學們完成發生在自身周邊的法律事件和問題介紹。第四步,提供實踐案例,開展模擬法庭。通過案例化教學方法激發研究生主動探知法律的欲望,進一步提升了研究生的公民意識。
參考文獻:
[1]宋慶俠,陳緒新.我國公民意識培養的反思與建構——以教育學為視角[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16(2):30.
[2]許玉琴.大學生法律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以完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法律教育為視角[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3(3):12.
[3]肖冬梅.淺談加強高校心理學教育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2):89—90.
[4]譚麗媛.大學生體驗式公民意識教育的探討[J].思政教育,2016(9).
[5]周曉青.淺談案例化教學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呂梁學院報,2014(4).
[6]別敦榮,易夢春,李家新.“十三五”時期研究生教育發展思路[J].中國高等研究,20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