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云
摘 要:高職院校工科專業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自己能力和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的情況,并由此導致頻繁跳槽,這是高職院校工科專業人才培養中遇到的較為普遍的問題。為解決此類問題,高職院校的工科專業相關老師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其中利用勝任力模型,在學生入學時就著力于針對性地為學生進行全程化就業指導,幫助學生畢業時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是一種提高高職院校工科專業學生就業指導效果的有效思路。
關鍵詞:勝任力 就業指導 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a)-0-02
依據教育部網站公布的高等教育學生數據,2018年全國各類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820萬人,其中專科學生數量超過350萬,而裝備制造、交通運輸等工科類專業人數占比超過20%,高職院校畢業人數再創歷年新高,年年都迎“史上最難畢業季”,一年更比一年難。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專業型人才的學校,需要為各類基層企業培養適應企業發展的人才,就業創業工作面臨復雜嚴峻的形勢,尤其是廣大企業急需的工科類畢業生。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企業苦于無合適人才可用,畢業一年內學生跳槽率比較高,人職匹配度不高是目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勝任力”這個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旨在以能力需求出發,構建企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這一觀點逐漸被企業以及教育界接受,是目前高校研究就業指導的重點方向。基于勝任力理論,構建適應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新模式是諸多高校的選擇之一,而高職院校的工科專業如何根據崗位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學生順利就業提供保障,是呈現在高職院校面前的新課題。
1 勝任力及相關理論的內涵
在勝任力理論研究眾多定義中被廣泛認同并使用的是 Spencer夫婦(1993)提出的“勝任力是指能夠用來區分某一工作(或組織、文化)中表現優秀者與表現一般者的個人潛在的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知識、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認知或行為技能等,即任何能夠被科學計量的,并能顯著區分優秀績效和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基于勝任力理論,從企業的需求和新員工的特質角度,更突顯自我認知的適配性、系統性,更好地做好未來導向的人職匹配。勝任力是強調人員和職位的匹配程度,可以根據崗位需求建立勝任力模型,再將崗位的就業勝任力拆解,對學生進行專項培養。
大學生就業勝任力,即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就業勝任力分為通用勝任力和專業勝任力。通用勝任力是一種通用素質,它在本質上是一種潛在的特質,包括求職能力和職業維持與發展能力。通用勝任力是個綜合概念,包括知識、技能,以及其他諸如動機、態度等個體特征。專業勝任力是指相關人員具備從事一定領域的工作或者可以處理好特定行業事項的一種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通用勝任力和專業勝任力來提高學生就業質量。
勝任力識別的最有效方法是構建勝任力模型。勝任力模型是指個體勝任特定任務角色所需具備的勝任力構成要素的集合,描述理想員工所應該具有的特征,包括知識、態度、技能、品質要求、自我形象等。它是對優秀員工的核心能力進行不同層次的定義以及相應層次的行為描述,確定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關鍵能力以及熟練程度。
2 高職院校工科專業就業指導存在的問題
工科專業是高職院校重點的人才培養專業,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均開設有各類工科專業,如何有效地構建工科學生的就業指導模式是眾多高校不斷探索的課題,然而受限于諸多因素,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的就業指導工作依然存在一定問題。
2.1 就業指導缺乏與工科專業的結合
目前各高職院校基本是以課程教學為主,穿插講座等其他形式為輔的就業指導體系,并未專門為工科專業學生制定特殊的就業指導計劃,常規的模式是給大一新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大三學生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并平時通過就業知識競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模擬面試等形式促進學生對就業相關知識的掌握。
在高職院校中,工科專業重點學習內容就是專業實踐,而學校開展就業指導是普適性的,適用于各類專業學生,未能與工科專業特點相結合,對學生就業指導缺乏崗位針對性,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專業化不夠
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很多教學任務是由輔導員擔任,他們進行過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習,有一定的就業指導能力,然而許多人并沒有與工科專業相對應的專業背景,因此在與學生進行課程教學時無法結合工科專業自身,不能為工科專業學生解答實際就業中可能存在的與專業相關的內容。而專門從事工科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主要研究內容為課程教學,并沒有接受就業指導課程的培訓,許多時候只能進行課程教學,對學生的就業指導無法做到兼顧。
部分高職院校選擇跟企業合作,邀請企業專家到學校給學生開展系列講座,但是由于教學時長短,不系統,部分講座內容銜接不夠合理,影響力有限,無法實現長期有效地輔助學生的就業工作。
3 勝任力理論構建工科專業指導模式思考
3.1 在工科專業內構建學生就業學習勝任力模型
就業勝任力分為通用勝任力和專業勝任力,通用勝任力主要指自我認知、團隊協作、高效溝通等能力,專業勝任力則是與企業崗位需求,崗位特色相結合的勝任能力。為提高學生就業勝任力,高職院校工科專業在制定每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可以組織專業教師和就業指導教師去企業進行調研。根據企業的崗位需要總結出各專業所需人才的通用勝任力和專業勝任力,構建勝任力模型。在課程設置時有針對性的開設相關課程,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等能力。依托第二課堂以及就業指導課程等形式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團體合作、高效溝通等能力。即從入學教育開始,將構建好的勝任力模型貫穿到學生3年的大學學習和生活中,在專業課程內部提升專業勝任力,在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中提升通用勝任力,以兩者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3.2 構建滿足勝任力教學的就業指導師資隊伍
提升學生的就業勝任力,不僅需要教學體系的改革,更需要完整的勝任力體系的師資隊伍。各工科院校在進行師資隊伍建設時,應當充分考慮將專業教師與就業指導教師相結合,建設一支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勝任力的師資隊伍。
首先,對專業教師進行就業指導培訓,并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專業課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僅停留在專業知識講授中,需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形式,將企業就業知識結合在專業學習中,使學生在課程中既學習專業知識,也了解與專業知識相關的就業常識。
其次,就業指導老師進行工科行業知識培訓,一般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多是輔導員,平時事務繁忙,自我學習有限,學校需多提供結合專業知識的就業勝任力等相關培訓,提高教師授課適應性,滿足工科專業學生的就業指導需求。同時要不斷完善勝任力師資體系,組織專業課教師和就業指導老師共同備課,構建適應工科專業學生就業勝任力模型。
最后,高職院校工科專業需要強化社會師資隊伍建設,企業是學生的最終接受者,每個企業對學生的勝任力要求不一樣,因此需要吸納更多地企業投入到學生就業勝任力的培養中來。基于勝任力理論,簽訂訂單班的企業可以提前介入學校教學中,將崗位需求提供給學校,學校根據企業需求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通用勝任力和專業勝任力。在實踐教學中,學校將學生送往企業進行實習,檢驗學生崗位的勝任力。再根據學生的實習表現,利用教練技術對其進行一對一指導,完善勝任力模型。
4 結語
高職院校的工科專業是為廣大制造業企業培養適應企業發展的人才,這項工作對我國基層制造業有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何培養適合人才需要高職院校的工科專業教師、企業以及學生的共同努力。各類高職院校的工科專業需要依據各個專業的不同特性,構建適應自身專業特色發展的就業指導模式,只有高職院校工科專業實現全程化就業指導,加強與企業有效對接,從入學教育開始,培養學生的勝任力,才能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過程中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贏。
參考文獻
[1] 倪道安.大學生就業勝任力研究現狀及展望[J].新西部,2018(1):122-124.
[2] 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3): 91-92.
[3] 鄧歡.基于勝任力模型的工作分析研究與設計[D].華北電力大學,2008.
[4] 張濤川.工科類專業“高職專科+預備(準)技師”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廣西輕工業,2011,27(11):203,205.
[5] 沈健,徐英哲.高校就業教師勝任力模型構建[J].學理論,2014(9):252-253.
[6] 張立波,沈健.基于勝任力模型的高校就業指導隊伍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4(4):3-8.
[7] 傅劍.基于勝任力模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育研究[J].經濟論壇,2013(6):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