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春 劉素貞
摘 要:近幾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我國也越來越重視農村扶貧工作的開展。然而在農村精準扶貧實踐當中,依然存在著扶貧對象難以識別、扶貧管理比較粗放、考核不夠科學標準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直接影響到最終農村精準扶貧效果。這就迫切地需要對存在的這些扶貧問題進行仔細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路徑,以真正地解決農村地區的貧困問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村 精準扶貧 實踐困境 路徑創新 探索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8(c)-0244-02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開展扶貧調研工作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作為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有效途徑,我國開展扶貧工作歷時幾十年,也已經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就。然而傳統粗放式扶貧方式與當前時代發展要求已經無法匹配,尤其是在當前新形勢背景下,面臨著繁重的扶貧任務,急需要對現存扶貧方式加以創新,并從精準扶貧具體運作過程出發,通過完善識別機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精準考核,使得農村精準扶貧各項工作有效開展。
1 農村精準扶貧內涵
“精準扶貧”作為新時期農村工作中的重點內容,“精”表示在部署上要精密、安排上要精細化、脫貧要精確;“準”則表示要對貧困戶進行準確識別和判斷,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扶”表示輔助。整體來說,就是在政府的領導下、組織下對農村貧困戶給予一定支持和幫助,并且充分發揮出貧困群眾自主艱苦奮斗精神,在政府部門創造的良好外部環境下,提升貧困戶自身技能和素養,實現脫貧。如何確保扶貧工作開展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直接關系著我國2020年是否能夠全面完成脫貧任務,對我國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初期存在的各項問題進行分析,對加深精準扶貧內涵理解和創新扶貧新工作方式以及進一步提高扶貧工作效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農村精準扶貧實踐困境分析
2.1 扶貧對象有效識別困難
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時,首先就需要對需要實施精準扶貧的對象進行有效識別,然而從實際扶貧工作實際開展情況來看,這一工作在實施上存在難度,“假貧困”情況依然存在。又或者是為了充分顯示出實施扶貧以后取得的巨大的成果,一些管理者將更多的扶貧資源傾斜到經濟發展較好的村莊,并朝著村莊精英靠近,最終也出現“救富不救貧”的現象。
2.2 扶貧管理比較粗放
實施精準扶貧,離不開精確管理在其中發揮作用,但是在我國各個地區開展的精準扶貧實踐中依然存在著粗放化管理現象。具體體現在:(1)扶貧資金使用和管理不夠規范,甚至出現擠占、挪用、冒領、閑置等情況;(2)扶貧項目管理不夠規范,國家為確保各扶貧項目能夠精準的落實到實際,也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扶貧項目管理制度在其中發揮作用,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所建立的制度落實不夠到位,各項扶貧項目實施進度也非常緩慢;(3)扶貧信息管理不夠規范,在一些地區依然采用“指令+動員”的方式對信息進行搜集,這一方式也體現出隨意性較強,信息采集和管理不夠科學化。
3 精準考核不夠科學
對農村精準扶貧實施科學的考核,主要是通過對扶貧項目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管理納入到考核體系當中,通過這一評價體系,既可以有效監督各貧困地區是否精準地將國家所頒布的政策措施深化落實,又能夠將這些評價與地方政府官員的仕途升遷相互結合起來,真正融入到農村精準扶貧工作當中,并通過努力踐行國家頒布政策,充分考慮民生大計,也促使真正的貧困戶在國家的幫扶下實現脫貧,共同奔向小康社會。
4 農村精準扶貧路徑創新探索
4.1 完善精準扶貧識別機制
要想真正地做到對貧困戶精準識別,就需要對現有的識別機制和程序進行完善和創新。從機制的角度上出發,可以構建起責任追究制度和激勵制度,以實現對出現虛假、張冠李戴、以權謀私等扶貧對象情況進行堅決追究,同時針對已經脫貧的貧困群體也要使激勵機制在其中發揮作用,促使這些已經脫貧的貧困人員及時退出貧困人口信息庫。從程序的角度出發,就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遵循各地區實際情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貧困標準進行科學、合理劃分;(2)借助地域相近原則建立起貧困工作理事會,并使其發揮出民主參與、民主決策和民主評議的作用,最后所確定的貧困戶結果也要張榜公布;(3)充分考慮貧困狀況的相對性,在一定地域范圍以內對貧困指標進行優化統籌。
4.2 加快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
加快對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1)加大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其中尤其是以出行條件和飲水安全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2)進一步推進異地搬遷、走出窯洞項目,可以通過以就業機會區域為主,在充分尊重民眾意愿的基礎上展開,同時也要精準地落實各項扶貧政策,為貧困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3)政府也要加大農村精準扶貧項目資金投入力度,并拓寬融資渠道,吸引和鼓勵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到項目當中,進而使得農村貸款抵押擔保方式得到創新,促使貧困戶資金問題得到良好解決。
4.3 創新精準扶貧管理機制
對當前的扶貧管理機制加以創新,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實現:(1)引入市場機制,實現對各項資源的優化配置,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東西結合、優勢互補合作機制,使得我國貧困村與村之間建立起長效發展機制,并針對已經取得較好扶貧效果的地區起到榜樣和帶頭的作用;(2)創新信息共享機制,通過扶貧工作者之間互動有無,強化精準扶貧工作的交流和合作,并做到優勢互補,也可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3)創新扶貧資源配置,促使農村精準扶貧各項扶貧資源、金融資源、政策資源等實現優化配置,并強化各項資源之間的配置協調性,使得扶貧工作有效開展。
4.4 完善精準考核
對農村精準扶貧考核進行完善,首先,對現有的扶貧績效評價體系加以完善,通過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實績考核辦法、提高脫貧人數在實績考核中占據的比重、建立起群眾監督舉報制度等,可以進一步提高領導干部工作積極性,并加大對出現以權謀私、弄虛作假的懲罰力度;其次,適當簡化考評程序和資料,當然這是建立在確保科學性的前提下實施,可以進一步提高考核的效率和監查力度,此外若是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其中,可以進一步降低數據統計和更新的復雜程度,使得工作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
5 結語
本文對農村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與路徑創新進行探索,主要是從精準扶貧內涵展開,對當前農村扶貧工作開展中存在的對象識別困難、管理粗放等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并提出幾點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使得扶貧模式得到創新和完善,也進一步推動我國扶貧工作更加順利地開展。
參考文獻
[1] 唐任伍.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闡釋[J].人民論壇,2017(30):89.
[2] 王國勇,邢溦.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問題探析[J].農村經濟,2017(9):58.
[3] 張琦,馮丹萌,史志樂.十三五期間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2017(9):145.
[4] 張春美,韋曉梨.江西省移民搬遷扶貧實施路徑及優化建議[J].老區建設,201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