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滿倉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教育逐漸向現代化、科學化和明主化邁進,家校開展合作,共同培育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選擇。家校共育摒棄了傳統單一、封閉的教育體系,取而代之是多元化的、具有開放性的教育體系。與時俱進的學校制度建設就成了橋梁和紐帶,架設和溝通校內和校外關系的載體,以全面協調和有效整合能夠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各種合力。要求學校不是封閉、獨立的,而是一種具有開放性的組織,不僅建設內部各種機制的健全和運作過程,而且更加重視家校、社會的互動過程。家校合作共育成了學校制度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成了教育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把教育視為整體,校內外教育在這個體系中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家校共育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這樣有利于家庭和諧氛圍的營造。家校共育、共同成長能夠為家庭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家校共育,有助于對孩子的撫育,促進父母的再次成長。特別是在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互聯網+”背景下,如何實現家校共育、合作雙贏的模式,筆者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談談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以網絡平臺為載體,構建新的交流模式
長期以來,家校共育只是以傳統的家長會、家訪電訪等形式來開展,形式單一、呆板,花費的時間長,效率低下,具有單向性,缺乏互動性。而不同的教育群體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這就導致了傳統家校合作共育的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家校的共同需求。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不同教育群體家校合作共育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機遇,各校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啟家校共育新模式。一是開通校訊通平臺。學校聯系移動公司免費為學生家長開通校訊通。通過刷卡家長就能及時了解學生入校、離校時間,每當學校有一些重大的通知,如放假開學時間、安全防護技能、傳統文化教育等,都能通過校訊通及時、準確發給家長,讓學生家長第一時間了解詳情。二是各班建立微信群、QQ群。以圖片、視頻、文字等的形式把孩子們在學校的動態發到群里,家長可以迅速地對孩子到校當天的表現進行有效梳理,并通過平臺把學生在家里的表現反饋到平臺上,或在家里配合老師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彌補訓練。三是積極開發微信公眾號。學校為方便學生家長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班級開發了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一些前沿的教育動態,讓學生家長有了一個學習、探討、交流的平臺。四是建設學校門戶網站。學校在門戶網站建立“家校聯系”專欄,廣泛吸取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建議,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對策,讓每一個學生都全面、健康的成長?!盎ヂ摼W+”為家長打開了一扇不受時空限制的窗戶。透過它,不僅可以關注到學生在校學習情況,而且可以閱讀到教師的教學心得,更可以自由地與學校進行交流互動,“互聯網+”開啟了家校共育的新模式。
二、以活動為載體,構建共育活動
家校共育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家校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體的,家校合作共育使教育空間得到了無限延伸,如在每學期,我們學校要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不僅增強了家校雙方的互動體驗,增進了家長與孩子的親情,而且還提高了校園德育的激情。如教學開放日的“親子共課堂”活動,我們請家長走進新課改課堂,家長在親子互動過程中做到知己知彼,進而達到因材施教,各展所長;六一活動期間的“親子共游戲”活動,讓家長在和孩子的共同游戲中,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而達到科學培養孩子興趣特長的目的;每學期的互聯網知識普及活動,給一些缺少互聯網相關知識的家長充電,同時體驗一下學生網站、班級微信群、QQ群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等,讓更多的家長了解網絡,掌握平臺,能熟練地使用各種班級平臺。還有“師生共讀一本書”“師生共練一筆字”“親子共讀書”活動,讓家長和孩子進行讀書競賽,營造一種學習型家庭創建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容易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和積極向上的學習需要。
三、以制度為保障,建立共育激勵機制
家長委員會是家長們以富有意義和建設性的態度參與家校合作的方式。我校所有家長都是家長委員會的成員,為方便委員會與學校進行溝通合作,家長們推選產生家長代表,由他們代表家長委員會參與家校合作的各項具體工作,如:制定學校的發展規劃、解決部分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矛盾、為學校爭取經費、監督學校的收費問題等,通過一年的工作,在“六一”節表彰活動中,我們還評選出“家校共育模范家長”與孩子們一同進行表彰,以此激勵家長主動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
四、創建宣傳陣地,實現信息共享
為了方便家長了解有關學校的動態,家長們也能學到有關的科學知識和教育子女成才的好經驗,學校成立以來,創辦了“紅領巾廣播站”“家校共育小報”,還開通了“校訊通”業務。“紅領巾廣播站”每周開播兩次,“家校共育小報”每月面向每個家庭發放一期,稿件除學校師生的撰稿外,還鼓勵家長積極投稿,這就使得學校和家庭之間起到了一種深層的交流、溝通和協調作用。“校訊通”更是向家長傳遞信息的便利工具,深受大家的喜愛。
總之,以網絡為平臺和載體,打造家園合作共育的平臺,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結果,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要借助互聯網,努力打造各種信息平臺,實現家校合力,共同培育學生健康成長。
注:本文系白銀市“十三五”規劃課題《中小學互聯網+家校共育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BY[2018]G10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