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麗敏
一、實驗內容
本實驗選自新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節。上一課學生已經學習了熱是怎樣傳遞的,下一課則是整合運用本單元學習的熱知識設計保溫杯,會涉及各種不同材料的導熱性,所以本節課既是對上節課知識的延伸,又是學習下節課的前提條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師用書對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科學概念:
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
知道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進行不同材料物體熱傳導性能的比較實驗;
分析熱的良導體與熱的不良導體在生活中的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實驗方法的選擇和改進對實驗數據的準確性產生影響。
教學重點:
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來證明熱在不同物體中的傳導有差異,形成熱的良導體與熱的不良導體概念。
教學難點:
通過材料和方法改進,使不同材料傳熱性能的差異顯性化。
二、存在問題
教材安排的實驗有兩個,一個是勺子放入熱水中加熱,一個是凡士林粘貼木棒觀察掉落順序。
1.器材的簡單操作性和公平性
(1)課本介紹了凡士林粘貼木棒的方法,三種材料的一端同時用酒精燈加熱,我們知道酒精燈火焰分為三層,要用外焰加熱,這一裝置,需要加熱的面積比較大,受熱均勻不好控制。
(2)課本介紹凡士林黏貼木棒,觀察木棒掉落順序的方法,可視性強,但是操作慢、實驗效果影響的因素較多,例如凡士林的量一定是一樣的嗎?木棒的黏貼松緊度一定是一樣的嗎?掉落的木棒一歪很容易把旁邊的木棒碰倒等。
2.實驗教學目標達成
我們留意一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意識到實驗方法的選擇和改進對實驗數據的準確性產生影響。
課本上設置的兩個對比實驗很明顯,第二種實驗方法較之更精確,但是若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僅僅兩個實驗不夠說服力。
三、改進方法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實驗的操作性和公平性,我做了如下的實驗改進:
1.用PTC加熱片代替酒精燈加熱,可以使金屬片受熱更加均勻。外面有塑料保護,防止燙傷。其實這就是傳說中的直發卷發棒,來源于生活。
2.用感溫可逆變色貼代替凡士林粘貼木棒。感溫變色貼在溫度到達65℃會從黑色變成紅色,操作簡單,受干擾因素小,實驗效果明顯。
3.增加溫度傳感器方法,將溫度傳感器固定在三種金屬片的末端,檢測溫度的變化。將溫度可視化,提高了實驗的精確度,讓學生從數據中直觀地看出溫度傳遞的變化和材料的傳熱性能。
使用時,插上電源,就會逐一呈現三個梯度的實驗。
梯度一實驗:觸摸感知法(直接用手觸摸感知)
梯度二實驗:感溫變色貼法(把感溫變色貼貼在對應同一位置,觀察顏色的變化)
梯度三實驗:溫度傳感器法(把溫度傳感器固定在金屬條末端,觀察溫度的變化)
這套器材,集多個實驗于一身,從左到右、精確度層層遞進,學生在實驗中體會每一種方法都有可取之處和改進之處,更加豐盈地達成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意識到實驗方法的選擇和改進對實驗數據的準確性產生影響。
四、評價反思
本節課通過自制教具、整合創新,讓孩子經歷了梯度實驗,從而對實驗精確度、高效化、直觀性、公平性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得到強化,有效地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多種實驗方法,精確度層層遞進,學生在實驗中體會每一種方法都有可取之處和改進之處,更加豐盈地達成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意識到實驗方法的選擇和改進對實驗數據的準確性產生影響。
溫度傳感器,不僅可以用在本節課,還可以用到別的熱學實驗中,例如《熱是怎樣傳遞的》,只要把溫度傳感器按照前后的順序固定好,就可以根據現實的讀數判斷熱傳遞的方向了。
PTC加熱片,溫度較高,而且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對于加熱片不足以產生威懾,如果可以再加上一個保護殼,應該效果會更好。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