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姍姍
摘 要:童話因為極具故事性,深受學生喜愛,它的學習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力、順應兒童心理發展需求特點,而且可以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對于童話的教學,老師應該將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與童話的特點結合,找出適宜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理清童話中故事中的人物關系,最終達到提升童話教學實效的效果。
關鍵詞:學生素養;童話教學;方法;實效
童話故事營造的是一種充滿幻想與趣味的世界,在豐富孩子想象力的同時也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本中,童話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占比較大。除此之外,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讓學生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可見童話在學生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一部好的童話故事,可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使他終身受益。接下來我們就針對如何基于學生素養提升童話教學實效展開論述。
一、基于語言素養的教學策略
語言是學習的基礎,任何題材的文本都是通過語言來進行表達的。因此,對于童話教學應該從語言的特點出發進行討論與學習。
(一)語言的幻想和想象
1.幻想
童話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幻想,換句話說,幻想是童話的核心。童話是讓類精神寄托的文字表現。童話與幻想緊密相連,缺一不可。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我們體會到了現實與幻想的緊密結合。現實是“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凍死。”幻想是作者根據小女孩身邊的火柴梗所展開的想象。小女孩共點燃四次火柴,每次出現的幻想都不一樣。先后是: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小女孩內心所渴望的是:食物與關愛,最后一個場景是:跟隨奶奶“飛到了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個童話故事主要是通過幻想表達出那個年代窮人對光明和幸福的無限渴望。
2.想象
想象是創造的基礎。對于兒童而言,由于知識和能力的缺乏。唯有借助想象才可以解開他們內心的疑惑。包括對上面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進行理解,也需要兒童的想象。
(二)語言的夸張和擬人
1.夸張
夸張是一種修辭手法,同時也是文學體裁中的一種藝術手法。當其應用于童話故事中時,就會表現出極度夸張。但是童話故事的靈魂,缺乏夸張的童話故事,就會顯得沒有感染力,從而失去光彩。
如:《皇帝的新裝》中,渾身赤裸的皇帝被街上無數的路人夸贊新裝很漂亮。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絕對不可能發生。但是在這篇童話故事里,似乎每個路人都相信了這件事。事實上,這篇童畫故事來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騙子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出人性中虛偽的一面。
2.擬人
擬人就是將描述對象賦予人的思維和特征,將其人格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如:《小貓釣魚》中,將小貓擬人化,從而使小貓表現出人的特點。在這則童話故事中,小貓不僅愛捉蜻蜓、愛吃魚,而且還表現出活蹦亂跳、做事不專心、活潑好動等特點。通過淘氣小貓形象的塑造,告訴學生做事情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不專心。
二、基于文化素養的教學策略
童話是集幻想與人類智慧為一體的文學,激活和繼承了人類文化,被絕大多數兒童讀者所喜歡。
(一)內容的描述
童話屬于故事的一種,比較容易復述,能夠培養學生的口頭復述能力。
如:《去年的樹》是一篇對話類型的文章,既有故事又有情節,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描述,從而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還有《小壁虎借尾巴》等對話類型的童話。老師還應該給學生講一些復述技巧:復述童話時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時間、故事主人公等。
(二)內容的讀寫
讀和寫是積累文化的有效途徑。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理解它的意思,幫助其想象出童話所塑造的情景,使學生真正地在對童話的了解中有所感悟。
如:在講解《丑小鴨》時,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真正體會童話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以及故事發生的來龍去脈。在角色扮演中進行有效的學習,從而明白童話故事的真正含義。
(三)寓意的理解
寓意是整個童話故事的核心思想,指導著故事發展,并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童話的寓意。對于童話寓意的理解,以多樣性理解和對比性理解為主。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個人對不同事物的理解不一樣,所以老師與兒童在對童話故事寓意的理解上,也難免有所差異。老師應該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理解童話。
如:《丑小鴨》這則童話故事,有的學生認為是在告訴人們相信自己的潛力;而有的同學認為是要善待別人;還有的同學認為是經得起挫折。所以老師應該尊重孩子個性,使他們敢于去發散思維。
童話故事在兒童的發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老師應該在孩子們的啟蒙階段,以提高孩子們的素養為基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提高孩子對童話的理解能力,不斷提高兒童的想象能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終提高童話的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徐立華.童話教學提升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J].基礎教育研究,2017(8):59,61.
[2]冷亞軍.在童話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242.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