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澤玉
摘 要:圖文結合習作,充分利用圖片的功能,增添了學生習作的情趣,降低了習作的難度,對兒童習作能力的發展有可預期的促進作用。圖文結合習作深度挖掘了小學生的生活,整合了美術和語文課程,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探索了新時期學生習作的方法,為學生適應未來的寫作奠基。
關鍵詞:小學生習作;圖文結合;課程整合
小學生初學習作,對生活中經歷的事物印象不夠深刻和持久,往往造成習作時記憶模糊和錯誤,這是學生習作寫得不夠具體、不夠生動的重要原因。又因為缺乏條理和細節,往往造成習作內容凌亂而不夠形象。因此多數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好作文。
圖文結合習作是指學生在完成習作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既根據要求寫作文,又恰當地尋找、拍攝、繪制圖片,圖與文相互作用,圖文并茂地完成習作。這里的“圖”可以是生活中的照片,可以是學生自己的繪畫,可以是網絡下載的圖片,也可以是剪紙、實物……圖文結合習作,以寫好文為主要目標,積極運用現代化技術,追求更加有效的小學生習作教學。圖根據需要或單幅或多幅,圖為文服務,文因圖而精彩,圖與文是相得益彰、表情達意的整體。圖文結合習作不僅能引導學生挖掘習作的內容,探求習作的方法,降低習作的難度,而且使學生的習作更具真實性、具體性、美觀性、趣味性等。“圖”使學生“睹物思人”,情動辭發;使習作內容“瞬間永恒”,真實具體;使學生習得方法,“文中有畫”;更使學生養成習慣,“圖文”生活。最終,學生的習作圖與文美美與共,學生樂在其中。
一、以拍攝圖片為抓手,學會觀察,挖掘習作之源
不少學生習作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內容可寫,有內容寫也寫不具體,寫具體了也沒有中心等。這一切的根源還在于對生活缺乏仔細的觀察和思考。因此,有意布置學生拍攝生活中的人、物及場景,有助于學生的觀察和思考,為學生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將生活和習作緊密融合。比如五年級上冊習作2要求學生寫一個動物的外形和動作。老師首先布置了學生在家觀察拍攝的任務。學生用手機拍下了小狗等動物的各種圖片后,選擇代表性的圖片就可以把對小動物的動作和神態的觀察定格在某個瞬間,從而抓住細節進行具體描寫。同時,描寫過程中看著圖片,小動物的形象也能在學生腦海中活起來,豐滿起來,有助于學生寫生動,寫具體。鮮活的畫面能讓學生習作時一下子“情動而辭發”,流淌出感情的波濤。
二、以描繪圖片為契機,關注細節,領悟習作方法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遠大于抽象思維能力。學生將習作描寫的內容用繪畫的方式來表現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將形象的事物進行抽象的描述。繪制圖片的過程也是把握事物特征、突出細節表現、豐富描寫場景的過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稍縱則逝矣。”習作亦如是。學生對習作內容用繪畫的形式表現的過程,也是“成文于胸”的過程,可以將豐富的內容在腦海清晰、固化、豐滿,對習作內容進行加工和提煉,從而反過來又去影響學生的習作。學生習作變成從文到圖,再由圖到文,相互影響,相互啟迪,反反復復的過程。如學生寫《班級自有真情在》一文,教師以班級一學生嘔吐之后,大家爭著幫助打掃這一真實的偶發事件為內容指導了學生習作。首先老師組織了班級討論:“老師剛才拍了許多照片,如果我們為這篇習作配上幾幅圖片,你覺得選擇哪些照片?為什么?”學生經過討論,選出了六幅:(1)嘔吐后的慘狀;(2)班長帶頭沖上去;(3)大家齊心協力幫助的情景;(4)周圍同學的反應;(5)嘔吐同學的情況;(6)打掃完后的情況。六幅圖的內容也正是多數同學習作的主要內容。“如果只選一幅,你選哪一幅?為什么?”多數同學都選擇了“(3)大家齊心協力幫助的情景”。“你們看看哪幅圖拍得好?”同學們理解了選擇這六幅圖的原因,并且能正確選擇拍得好的圖片,也就知道了如何突出重點寫具體,表現習作的中心。六幅圖可以幫助學生把習作的內容描寫得完整而有畫面感。將這六幅圖的順序進行變化組合后,習作的內容也能呈現多種面貌。拍攝照片、觀察照片、選擇照片,也成為習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學生明確重點,表現中心。
三、以分享圖文為動力,促進評價,培養習作習慣
教師通過定期“出版”班級學生圖文結合習作報、應用美篇APP等手機軟件編輯學生圖文結合習作并分享到微信群等方式,激勵學生習作熱情,推動學生相互閱讀評價,喚醒學生發表意識、讀者意識、圖文意識、精品意識。最終,圖文結合習作的方式潛移默化地變成學生自我表達的自覺行動,走向日常寫作。學生的作文變得“好看”了,學生看著在作文本里畫的一幅幅精美的插圖、粘貼的照片或樹葉等,一種愉悅的情感不知不覺在心中滋長,習作的過程變成了賞心樂事。
李吉林說:“幼小的心靈需要美的滋潤,兒童的智慧活動需要美的激活,教學的高效能需要美的推動。”圖文結合習作就是“美”的習作,學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追求中得到了釋放,學生的習作素養在“美”的成果中得到了彰顯。
參考文獻:
曹海永.走向教學的“詩和遠方”[J].江蘇教育,2017(1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