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懷軍
隨著城鄉經濟體制不斷升入發展,大量的進城務工人員異軍突起,隨之而產生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這部分孩子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刻,這個時期有很強的可塑性,如果他們隨時沒有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其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在缺少父母關愛的基礎上,就會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雖然有臨時的監護人,但多是爺爺、奶奶,而這些人大多數自身文化素質較低,“隔代教育”往往會產生偏差,導致部分孩子產生思想偏差,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從我校留守兒童調查來看,全校100多學生,留守兒童52人,占到了全校學生數的51%,可以看數目非常龐大,這些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留守兒童長期和父母分離,甚至有些幾年見一次面。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父母對孩子缺少關愛,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上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教育缺失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刻,如果這個時期沒有父母精心的呵護和陪伴,孩子就無法享受正常的情親關愛。長期的分離導致父母和子女的關系生疏冷漠,不便于交流溝通。造成孩子自我保護意識極端強化,逐漸形成孤僻、自私、自卑的心理。這個時候缺乏父母正確的引導,再加上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的誘惑,使部分留守兒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就出現心理失衡,產生越軌的傾向。
2.學校管理的不當
多數農村學校由于資金匱乏,師資力量的薄弱,再加上急功近利,過分重視應試教育,月考、抽考、統考等多種形式的考試片面強調升學率,缺乏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有些學校沒有“留守兒童活動中心”,也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些農村學校為應付檢查課標上有心理健康課安排,但卻沒有實施。而留守兒童中間有許多是“問題學生”,學校采取批評教育等膚淺的教育手段,沒有真正深入走進學生心靈深處。
3.自身心理的不健康
農村留守兒童多數以隔代撫養為主,由于觀念的差異,對留守兒童不是采取放任自流就是過分溺愛,缺乏溝通交流,長期形成了孩子孤僻、暴躁的性格,自以為是,不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逆反情緒強。再加上父母用金錢補償愛的做法,使孩子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久而久之走向極端。因此,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對策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針對以上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結合本人工作經驗,談談讓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對策。
1.精細管理,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成長檔案
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進行個案跟蹤研究。學校領導應該認識到位,全面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的“學校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及時解決進城務工農民托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指示精神,把留守兒童問題納入學校的重點工作范疇。全面的摸底排查,對全校留守兒童的建立詳細的檔案:如身體狀況、學業成績、監護人情況,并進行登記造冊,還要建立“問題學生”的檔案,及談話矯正的記錄資料等,對學生成長過程進行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并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有問題及時地和家長聯系溝通防微杜漸,或徹底解決問題。因此只有學校重視了,精細化管理了,才能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的成長。
2.親情鏈接,開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課
首先,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不僅僅是在固定的心理健康課堂上,學校要倡導各科任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內容,上課時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給留守兒童心理上的體貼與安慰,及時疏導他們心理上的壓力,特別是對待“學困生”,要耐心、細致,給孩子一個穩定的情緒,積極的情感,讓孩子有家的溫暖感。其次,學校應積極爭取資金,建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和心理健康咨詢室。學校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心理健康課程的培訓,鼓勵教師考取心理咨詢師的證書,并對考證教師給予一定經濟上的補貼。為全校老師和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輔導和咨詢服務。學校還要利用網絡平臺給孩子和家長打造一個視頻溝通的平臺,利用活動時間讓孩子和家長交流、溝通,以此來彌補留守兒童情感上的缺失。最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學校每學期有計劃、針對性地開展多種多樣集體活動,如:借助節日,母親節、六一兒童節、元旦節等開展繪畫比賽,或者書信比賽等活動充實孩子的生活,減少空虛感。再如班隊活動上,開展“爸爸,媽媽,我愛你”等主題班隊會,讓孩子換位思考,體會父母的辛苦,并在集體活動中塑造留守兒童鞋性格,培養集體歸屬感。
總之,作為農村學校,要行之有效地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僅要求資金的幫扶,社會的幫扶,還要求學校打造一批經過系統培訓、有較好訓練技能的專業的教師隊伍。所以,要徹底解決好留守兒童的問題,任重道遠。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