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進元
隨著農村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城市化進程加大推進,農村大批青年勞動者紛紛離開家鄉,進城務工,從而推進了城鄉經濟快速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但是,伴隨經濟提高的同時,也遺留了不少問題,特別是子女的教育問題,由于外出務工負擔重,無暇顧及孩子到城市就學,因此,絕大多數外出務工者把子女紛紛留在家里,由此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而留守兒童是祖國的花朵,也是以后社會主義建設的堅實棟梁和后備軍,他們教育水平、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者留守兒童的將來,也直接關系到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因此,全面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是刻不容緩的,也是進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以及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舉措。所以廣大教育者要切實從實際出發,高瞻遠矚,站在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高度,加大并保障留守兒童的工作力度,全面促進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現筆者結合草灘鄉留守兒童現狀對存在的問題做一個針對性的分析,并談談自己淺顯的看法。
筆者對全鄉留守兒童做了詳細的調查,并對草灘鄉各村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做了全面的了解,針對調查數據,做了全面的分析,就草灘鄉留守兒童現狀,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教育狀況等普遍存在問題反饋如下。
一、留守兒童數量多,監護缺失或監護人素質低下
隨著城市化進程大力推進,農村青壯年人口基本上都外出務工,留守兒童也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教育上,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監護都落到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上,這些都是隔代血親,無論是知識文化水平,還是教育觀念都非常保守、陳舊,把自己對子女的教育觀念移植到現代兒童身上,進行管理和教育,只關心孩子的饑寒溫飽,忽視留守兒童的學習,或者過分溺愛,處處遷就孩子,給孩子沒有在人生觀和價值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引導,或給孩子灌輸一種觀念,金錢萬能化,讓孩子認為父母長年的打工就是為了賺錢,過上好的生活,這樣生活上的潛移默化扭曲了留守兒童的價值觀念,導致其厭學或者逃學。有些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彌補自己缺失的愛,給予孩子物質或守金錢的補償,而小學生沒有理財的能力,胡亂花錢,形成不良的習慣,這種監護人只重視物質生活,忽視了留守兒童精神培養,和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的訓練,缺乏監管,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失常,惹是生非,打架斗毆時常發生,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還有部分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的,由于家庭事務繁多,承受的擔子重,也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教育問題。導致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或者不完整,留守兒童得不到全面的良好教育,這些嚴重地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從調查結果來看,草灘鎮全鎮在校學生人數756人,其中留守兒童有587名,占全校學生77%,而且各級留守兒童百分比是呈逐年逐級遞增現象。
二、家長家庭教育觀念落后或者教育觀念缺失
長期以來,在農村有這樣的觀念,認為把學生放到學校去上學,一切教育責任都是學校應該承擔的,這種落后的教育觀念,導致相當一部分監護人對留守兒童教育不聞不問。長此以往,導致教育的嚴重缺失。在調查中發現,甚至有大部分監護人,孩子教育方面出現問題,就直接把責任歸咎于學校不力的教育。追究老師的責任,學校的責任。這種過分依賴學校教育,重智輕德的教育,近幾年雖說有了較大的改觀。但是也彰顯出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惰性,導致部分家長過分依賴學校,推卸責任,削弱自身應盡的家庭教育職責。再加上留守兒童規模龐大,學校、社會無力負擔留守兒童個性化教育問題,這樣對部分兒童關注不夠,缺乏對監護人家庭教育理論和實踐上方面的指導,導致唯分數論,忽視培養孩子良好的德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這種思想上的誤區,使得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家庭教育的失職,導致孩子們在社會化過程中產生一系列問題。
三、監護人隔代教育存在嚴重的不足
由于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監護人成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照顧。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時代的差異和年齡的差距,使隔代教育和現實格格不入,在思想認識上存在著嚴重的差異。缺少交流溝通,缺少對新事物的共同認識,使得監護人和留守兒童之間的隔閡愈來愈深,長此以往,這種隔閡演變成癥結,致使部分兒童養成自私、任性、放縱,長此以往形成嚴重的不良習慣,遲到、曠課、厭學、逃學等問題,更嚴重的酗酒打架斗毆等不良現象。
四、學校和社會對留守兒童的特殊關注不夠
由于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祖輩又很難承擔起對他們的教育責任,所以留守兒童應該受到學校的特別關愛。另外,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老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他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的產物,因此,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全社會所有人的共同關注,給留守兒童一個良好教育環境,同時也要求留守兒童家庭要增強意識,轉變思想,積極學習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努力把留守兒童的教育劣勢因素轉化為優勢因素,為孩子們以及整個家庭乃至國家和民族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