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班級活動對建設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有重要意義,是創建一個先進班集體的核心,重要載體和途徑。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以情意濃濃的中國節日為支點,組織學生進行班級活動,對學生進行節日教育,可以喚醒他們對悠久、豐富的傳統文化的熱愛,又有助于打造凝心聚力的良好班集體。
一、聊中國節,培養民族情感
我們的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利用班級活動,講講節日的來歷,說說有關的故事,使學生豐富對節日的認識,能夠接受傳統美德的影響與教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
例如,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是全家團圓的節日,除夕,講“年”的故事,春節之后,回憶一家人一起過年。孩子們見到了難得一見的遠方親人,和長輩一起生活,更是感受著家的溫暖,民族的溫情、和諧。寒食節,講春秋時期介子推“割股”給公子重耳充饑,“忠”與“義”的文化精神,“孝”的美好品德,都印記在孩子心中。清明,尋民族與個人的根,講先烈的故事,聊和家人一起去掃墓,家國情懷、敬仰先烈的情感被調動了起來。端午節,悼念偉大詩人“屈原”,講屈原的故事,真善美及愛國憂民深入人心,更能品味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就這樣聊著聊著,有趣的節日故事、民族的情感就植入孩子的血脈。
二、過中國節,了解民風民俗
節日,抑或是一種儀式。和美的春節,團圓的中秋,帶著淡淡哀愁的清明,每一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開展班級活動,和孩子們一起過中國節,了解民風民俗,感受其中每一種所寄托的情意。
在春節開展文明、團結,“過中國年”活動,讓學生抄寫春聯,拍攝反映春節節慶活動的照片,交流自家的春節對聯,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濃濃的“中國味”和醇厚的“中國情”,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冬至節吃餃子,這是北方人的傳統。醫圣張仲景,制作“祛寒嬌耳湯”,向窮人舍醫治傷,于是,民間流傳著不吃餃子,冬天會凍掉耳朵的說法。冬至節家家戶戶吃餃子,我們也可以在班級活動包餃子。中低年級的孩子,教師可以和家長商量,請幾個家長一起組織活動。在家里,孩子們一般看到的是煮好的餃子,而在班級中我們先和面,并告訴孩子“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一,又取更歲交子之一”。擇菜、洗菜、拌餡,每一道工序都讓孩子們參與,包餃子環節更可開展小組比賽。孩子們吃著自己付出勞動的餃子,雖然樣子不一定美觀,但對醫圣的懷念,對美好明天的期盼,一定和餃子一起進入孩子的身體。
九九重陽節,給長輩獻上包含情意的禮物,領會生命的意義,健康的重要性;清明時節,做風箏、放風箏;端午來臨,編花繩、吃粽子;七夕節來學穿針……這些傳統節日,我們都可以和孩子以班級活動的形式過。孩子們的每一個中國節都是多彩的,也都是增長知識的。
三、創意中國節,學習文化知識
百家爭鳴的思想、琴棋書畫的修煉、詩詞歌賦的流傳、中醫武術的神奇,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每一種傳統文化的學習都可以從內而外地提高學生修養,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激發學習的興趣。
中秋是團圓的節日,月圓、餅圓、人更圓,是中國人的期盼;思鄉、思友、念親人,是中秋的永恒話題。自古至今,文人墨客的中秋詩作引人遐想,在班級中進行“中秋吟詩會”是中高年級的不錯活動?;顒又?,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中秋詩歌,也可以放開讓孩子們自選詩歌。以個人吟誦的形式,能很好地展現孩子們的古詩積累,以小組的形式吟誦,更能調動全班孩子的積極性。古琴配樂、漢服裝扮,經過精心準備的小組呈現著美輪美奐的古詩詞,更激發了孩子們進行古典詩詞學習的濃厚興趣。
濃濃的春節氣息總是被帶到新的學期,很多時候,年還未過完,就迎來了新學期。元宵猜燈謎是我經常新學期組織的第一個活動,為春節畫上了句號,也以滿滿的熱情投入到新學期。低年級可以教師準備或請家長一起準備燈謎,中高年級,孩子們自己準備,自編燈謎,都是不錯的選擇。猜燈謎,是語言文字的游戲,也是知識面的檢測,燈謎會后,孩子們的學習讀書熱情也被點燃。
四、尋中國節,揚文化自信
節日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是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和凝聚。但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各種思潮的涌起,許多傳統節日被人們淡忘了。開展班級活動,尋找有價值的中國節,感受民族的智慧,了解中國人眼中的世界民族,激發民族自信心。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睆脑娋渲校梢泽w會到古人對重陽節的重視。重陽節到來,我給孩子們講了節日的來歷,并提出要求,去看望爺爺奶奶,去給姥姥姥爺送上祝福,組織一個一家人一起登高的活動。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到老年之家為老人送上祝福,帶去親手制作的節日禮物。
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上巳節就是民間的三月三。三月三是中國最早的情人節,也有“女兒節”的稱呼。教師應帶領孩子們尋找失落的又有價值的傳統節日,真正體會中國古人的智慧,培養民族自信心。
過中國節,利用中國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節日教育。這些活動既能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夠接受傳統美德的影響與教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陶冶情操,培育民族精神。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