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小學生學習詩歌,是對“詩”的概念的初步接觸。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教師要有的放矢,不能和普通課文一樣進行講解,要突出詩歌的跳躍性、音樂性和內涵,讓學生在學習中感知詩歌的美感,把握這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
一、了解背景,知人論世
小學是學生的文學啟蒙階段,對于他們來說,很多作家作品都是第一次接觸。小學語文課本的詩歌選取大部分是簡單而經典的,是經過歷史大浪淘沙而被普遍認可的精品,其作者也一般是詩歌大家。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第一步就是讓學生了解作者,對其生平有一個宏觀的理解。“知人論世”是古代文學文論中的重要論點之一。要理解一首詩歌的內涵,必須知道這個作者的生平經歷,知道他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了這首詩,還要了解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比如陶淵明、李白、辛棄疾都出現在小學教材中,不了解魏晉、盛唐、宋朝三個朝代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的經歷,就無法理解其詩歌風格。是盛唐的鼎盛與包容才創造了李白飄逸豪邁的風格,這與詩歌的理解息息相關。小學階段,教師不必將背景介紹得詳盡仔細,但必須勾勒出大體輪廓,仍舊以李白為例,學生不必知道李白到底去了幾次長安,李白的出生地究竟是何地這樣的研究論題,但一定要知道他有志向為千古帝王師及貴妃磨墨、力士脫靴、賜金放還等對其人生有轉折意義的或者能勾勒出其性格的典型事件。知人論世對于詩歌學習是必要的。詩歌短小精練,往往不會直白地表詞達意,只有結合時代背景與作者生平,才能了解詩人創作時的心境,才能完整解讀一首詩。
二、熟練朗讀,初識韻律
詩歌不同于散文、小說等各種文體的典型特征就是詩歌的音樂性,也就是韻律性。其對偶、押韻的特征,使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余韻不絕。學生學習詩歌,學的不僅是“意”,更是“韻”,因此,朗讀對詩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詩歌的朗讀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讀,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律詩等各有不同讀法。比如“白日/依山盡”與“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斷句方式的不同,就是七言和五言的代表形式。一方面是斷句的正確與時間間隔的恰當,另一方面則是韻腳的理解。詩歌一般押首聯、頷聯和尾聯,頸聯不用押韻,學生在了解這些詩歌常識的基礎上,就能更加恰當地進行詩歌朗讀。詩歌原始是由“歌”演化而來,因而很多早期的詩具有民謠的特征。目前也有不少歌曲是由詩歌演化的,比如鄧麗君演唱的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以及《在水一方》等。教師可以適當安排學生以詩歌為歌詞進行編曲、演唱,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韻律性。朗讀對于詩歌的學習是重中之重。教師不僅要把朗誦當成學生認識詩歌的第一步,還要把朗誦當成學生學習詩歌這種文體的重要方法。
三、理解內韻,微言大義
詩歌大多數是篇幅短小的,像《春江花月夜》這樣的長篇畢竟是少數,大多數詩歌都是在以短小的篇幅表達豐富的內容。詩歌具有跳躍性,不可能逐字逐句地完整敘事或者抒情,一方面篇幅與格式受限,另一方面跳躍性與留白本身就是詩歌的美感表現之一。在學習詩歌時,教師應該以詩句為基礎進行深入挖掘。詩歌的感情是豐富的,我們看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絕不僅僅會想到送別飲酒,而是一種蒼涼悲哀的感慨:我們看到“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也絕不是單說秋天的美景,而是詩人開闊曠達的心胸。詩歌不僅能表現詩人的情感,還能夠表達一定的人生哲理,比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再比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作者在游景之余通過所見所聞感悟出一些哲理,并以詩歌的形式表達了出來。詩歌的短小造成了逐字逐句的斟酌、煉字,每一個字詞都是獨到的、不可替換的,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在“小”中讀出“大”,微言大義。詩歌的內蘊是豐富的,很多作者的生平經歷、世界觀、人生觀與此時此刻的情感都包含其中,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目的地對詩歌的內蘊進行解讀。
四、啟發思考,發現美感
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其特點之一是具有跳躍性。詩歌的跳躍性決定了詩歌創作過程中的“留白”,給讀者充分的感受和想象空間。學生通過仔細思索閱讀,激發想象力,才能感受到詩歌的語言魅力,體會到獨特的古典文學意境之美,從而進一步理解中國文化。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解需要適度:既不能不解釋關鍵字詞,讓學生學得迷迷糊糊,尤其小學生詞匯量較少,若字詞不疏通他們很難理解一首詩的意思;同時解釋也不應該太詳盡,讓學生不用思考與消化就直接接觸一首詩的深意。詩歌有一種含蓄美、蘊藉美,教師應一邊鼓勵學生思考,一邊啟迪學生思維。比如說《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不僅景色突轉明麗,讓人眼前一亮,更有深刻的哲思性。教師在解釋時就要注意不要直接敘述出來,要讓學生在思考中發現古詩的語言美、意蘊美與哲思美。小學生學習詩歌要學習的不僅是字詞,也是對語言之美、詩歌獨特韻味的感悟。
古典詩歌是中國獨有的文學體式,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教師應該把握詩歌本身的特殊性,通過知人論世擴充其體量,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其韻律,通過微言大義發掘其內涵,通過啟發思考發現其美感。小學生的詩歌學習是對詩人、詩歌的初步認識,只有打好基礎才能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好奠基。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