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玲
摘 要:自從九年義務教育提出之后,新課程教學理念真實被提出。而當今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師也開始接納新的教育理念,開始不斷地注重創新。音樂課程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教學內容,對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發展價值。小學生年紀小,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而創新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課程標準;變化與發展;教學模式
小學教學活動作為學生重要的教育引導階段,該階段的教學標準直接影響到教師對學生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評價,關系到學生今后的發展。音樂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應用性,是一種行為藝術,是培養學生對音樂鑒賞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的重要方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一、教學目標的改變,激發學生對音樂課堂的興趣、調動學習熱情
(一)教學目標改變下課堂教學對“全面”的作用
從我國“教學大綱”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的要求來看,主要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忽視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隨著新課程改變理念的逐步提出,“課程標準”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標準。通過對比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從中可以看出,“課程標準”更貼合現代化社會生活,充分展現小學音樂教學規律,具有較強的嚴謹性、周密性與全面性。從我國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實際開展情況來看,教師在對學生開展音樂知識與技能培養的過程中,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結合社會生活將德育、體育、美育和勞育全面滲透到音樂課堂教學的各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引導性教學,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全面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能動性,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音樂學習方法,擁有一個完整、系統、全面、科學的學習過程;從而提高音樂鑒賞能力,端正學習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教學目標改變下課堂教學對“興趣”的作用
如果說,哪位老師能讓學生乖乖地聽講、學習,那這個老師肯定是起到了“興趣”作用的。只要學生對音樂課堂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求知欲和熱情,有了熱情,學生身體里面的潛力才更容易被激發出來。所以,教師就更加需要用心地創新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而這種做法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并且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受其中的樂趣,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的喜愛和激情。
二、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師改變教育觀念,創設愉快的、高效的課堂
(一)當下教學方法的現狀
在我國小學音樂教學活動實施“教學大綱”階段,教師主要運用傳統教學方式,即“填鴨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具有較強的單一性與枯燥性,小學生思維意識較為發散,難以受傳統教學模式的約束,上課時通常會出現開小差的現象,嚴重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且該教學模式主要通過學生對教師行為的模仿性學習,約束學生的思維模式,降低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與實踐意識,制約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學方法下具體手段的變化
受我國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影響,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輔助下,教師沖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在傳統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與創新,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結合社會生活,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以及現有的教學資源,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情境,全面調動學生的行為意識,提高學生音樂課堂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
三、教學內容的改變,注重語言的魅力,讓學生體會音樂的美
(一)教學內容上內容的“美”
從“教學大綱”角度分析,小學音樂教學內容主要涵蓋四方面的內容,即“鑒賞”“識譜”“唱歌”“樂器”,注重強調學生對樂譜知識的識記成果以及唱歌技能、樂器表演技能,知識與技能要求相對較高,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存在一定的難度,降低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從“課程標準”角度分析,小學音樂教學內容注重強調學生的“審美意識”,將音樂鑒賞放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首要位置,是整個音樂教學活動的重點內容,把“表現”小學音樂的教學內容,并用“欣賞”代替“鑒賞”,使音樂文化知識與音樂創編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增強音樂知識與技能同多個教學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聯系,能夠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及創造力,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教學內容上語言的“美”
在小學音樂教學的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還要提高語言能力。讓學生通過老師的講述,有很強的代入感,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在給學生聽音樂時,可以根據歌曲的旋律起伏、節奏的快慢,帶著情感來進行講解,讓學生有正在經歷一切的感覺,從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和深入骨髓的美。所以,學生更能感受得到,也更容易產生共鳴。
四、改革創新,將音樂與舞蹈完美融合
自古以來音樂與舞蹈就是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音樂中融入舞蹈,可以把音樂這種聽覺上的美通過舞蹈的肢體動作表現出來,讓音樂更加生動形象。如老師可以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完美地加入舞蹈因素,不但讓學生覺得新奇、有趣、好玩,而且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歌曲和相關知識的學習。
五、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感受音樂、體會音樂
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小學音樂教師不應該只滿足于在課內改革教學模式,更應該注重課外的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里也能體會到音樂存在的魅力。音樂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不管是賣東西的吆喝聲,還是街頭的歌者、本地區的傳統音樂都值得學生駐足品味。在課堂上融入這些因素,效果也可以進一步讓學生體會音樂的美感,促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深入探求和學習了解。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