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晶
(內蒙古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傳統是人類行為、思想和想象的產物,并且代代相傳。”[1]傳統文化是指匯集一個民族文化,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并流傳下來的民族各歷史發展階段的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文化。所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不斷流傳下來的獨具民族精華、精神及氣魄的共同精神和價值內涵,起著積極作用,并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和民族發展。
“有理想”。當代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對未來的憧憬,期盼著能夠滿足自身發展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亦是前進的動力源泉。從社會層面上而言,孔子的理想世界是出自《禮記·禮運》的“大同世界”沒有戰爭的和平天下,人與人之間沒有欺騙,彼此以誠相待,互相愛護。從個人層面上而言,大學生的理想是每個人的人生追求,大學生要有儒家成賢成圣的理想抱負和人生情懷。高素質德才兼備大學生的個人理想是社會理想實現的基石。
“有道德”。中國古代圣賢主張“德治天下”“輔以仁政”,重視倫理道德品質的教育和自我修養的提升。當代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通過完善自己及構建相對穩定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而塑造具有個人特質的人格、信念、志向、情趣、道德。一個人無法脫離社會現實世界而獨立存在,正如馬克思所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所以透過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言談,可窺探在這個人所生活的局部世界的面貌,每個人是否履行社會職責,是否遵守倫理道德規范,是否堅守內心的道德底線,可清晰地反映出這個人的道德素質。當代大學生需要社會這個大環境來錘煉道德品質,提升道德素質,首先需要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道德文化的精髓,將道德內化于心,共創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麗中國。
“有文化”。中國古代文明從古至今世代相傳,不同時代我們通過不同渠道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將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內心,約束自己行為,真心實意的為別人著想的內心修養。學習專研古代經典典籍,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內容,為當代大學生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周易大象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引用“自強不息”鼓勵大學生勤懇做學術、踏實做學問;“厚德載物”要求大學生踐行古老文明“有容乃大”的胸懷,修行君子的品德,沒有文化的積累是無法將道德品質內化于心的。正如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傳統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肩負將古老文明代代相傳的使命。
“有紀律”。紀律即人們的行為規則,中國傳統文化中規則即是“禮”,是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古老文明中“禮儀之邦”的“禮儀”是指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規范。紀律是人們長期的共同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禮”作為規范,要求當代大學生尊“禮”,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規范自己的行為。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讓道德規范更好的發揮作用。古人云:“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做任何事情若無規則,則一事無成,當代大學生必須明確道德約束行為,切記不可偏離人生軌道,共建和諧美麗的中國。
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大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更好的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對大學生理想信念道德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法律意識教育、思想道德修養教育、中國近代史教育,建立哲學思維體系,引導大學生完善自我人格道德修養,培養大學生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時代相契合的大學生。
中國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教育,這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燦爛文明得以延續發展的依托,在教育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與每個時代獨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也呈現了一批批偉大的教育學家和思想家,他們將豐富的教育經驗應用到實踐中,使受教育者受益匪淺,并將優秀文化代代傳承下來。當今的教育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培養什么樣的大學生、怎樣培養大學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重大課題。
有利于完善大學生自我人格道德修養,為社會締造棟梁之才。儒家講求修身為先,方能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愿景,從孔子、孟子直至朱熹理學,都將“做人”以及“仁愛”之心放在首位,這個世界不是坐擁財富和權勢而珍貴,而是因你擁有內心高尚的道德品質及精神而珍貴。教育無論是古代的中國還是現代的中國都是治國安民的首要,對于個人而言,個人思想是否與社會主流思想相一致,是人本身適應社會,被社會所容納的根本;對社會而言,與社會和國家發展方向相一致,是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小細胞”。知識孕育著無窮的力量,也是文化力量的延續,當代大學生在課堂是受教育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是傳授的載體,與時代發展相結合,是當代中國高等學校教育的寶貴資源。
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為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創新是發展的靈魂,世界呈現多元化、多極化發展,面對全球競爭的激烈化,大學生肩負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將自己所學的文化知識轉化成動力,激發大學生自主學習潛能,發揮大學生的創新性和主動性,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育的實質。古人云:“疑乃覺悟之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大學生通過開設課程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需要有懷疑的精神,辯證的看待事物的發展,汲取傳統文化中積極部分,結合現時需要,建立創造性思維,打破原有模式,在發展中創新,從而更好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我們文化自信的資本是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因子,與現代教育的契合,使得大學生更好的實現創新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中國夢”而努力,這不僅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新內容,也是中國人共同的追求。
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我們將積極和精華應用在教學中,以大學生為主體,傳承并發揚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4]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是學科建設的重大創新,文化有支撐理論的功能,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內在需要,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和人文價值,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