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博
(山東科技出版社,山東濟南 250000)
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到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開始逐漸深入到各行各業,它推動了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也導致客戶需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傳統出版社行業,出版社編輯工作還停留在生產組織模式,主要涉及到選題、組稿、審稿、加工等諸多編輯環節,在工作中強調政治屬性、革命屬性和思想覺悟。通過“互聯網+”的技術支持,出版社編輯工作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從而推動出版社編輯職業能力和工作內容的轉型與升級。
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它直接帶動了以網絡出版物為代表的新出版資源的不斷激增,它體現了出版資源信息化和創作主體自由化的兩個鮮明特征。因此,伴隨著網絡出版物的迅猛發展,它正在逐漸轉變用戶市場的營銷理念和閱讀人群的閱讀習慣,這無疑給“互聯網+”時代下出版社編輯工作帶來了嚴重的沖擊。在出版社實際編輯工作中,需要積累已有的出版資源,積極推動其數字化轉變,積極構建多層次、大數據的多媒體出版資源數據庫,能夠將相關作者版權、知識產權歸納到出版資源數據庫的動態索引信息中,真正保證“互聯網+”時代下出版社編輯工作能夠迎合信息時代作家和讀者的雙重需求,真正實現出版社版權資源的經營便捷化和利益最大化。
在“互聯網+”時代,大力倡導傳統行業在互聯網環境下的突破、轉變和發展,它體現在一種全新的行業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行業結構調整和工作方式轉變中的影響力真正將互聯網創新成果深度融合到傳統行業的每個工作流程。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出版社編輯工作也需要充分強調出版流程的信息化,積極推動策劃組稿、稿件收取、編輯加工、發稿、美工設計、校對、成書審閱等編輯流程的無紙化辦公和數字化管理,從而能夠保證出版社編輯工作能夠實現全程信息化交流和數字化動態管理,有助于出版社管理人員能夠隨時介入到編輯工作和實時查看編輯進度。此外,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出版社編輯工作需要認真構建出版信息管理系統,它體現在出版流程的集成化、開放化和動態化,不僅意味著出版社編輯工作流程信息化,還需要強調編輯部門管理信息化、編輯決策信息化和編輯分工網絡化。
在出版社行業,讀者是行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而伴隨著“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本行業,直接拉近了出版社編輯人員與終端讀者的溝通距離,直接表現在以微信、微博、博客、社區論壇為代表的網絡閱讀體驗,還有就是以網絡書店為代表的網絡購書渠道,這兩方面的存在都能保證出版社編輯人員在第一時間掌握讀者的閱讀心理和購買欲望,從而能夠和作者一起開展作品引導和輿論宣傳工作。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下出版社編輯人員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來開展產品開發和讀者營銷活動,保證出版社能夠和相關合作企業保持緊密的伙伴關系,從而能夠有效展現出版社的核心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去維護讀者粉絲群和合作單位。
在傳統的出版社行業,大多沿用的是西方工業經濟時代以編輯為中心制為核心的知識生產責任制,它賦予出版社編輯們開展選題、組稿、審稿、加工等具體知識加工權利,真正確保了出版物的高質量和專業性,但是也剝奪了作者和讀者參與出版工作的權利。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到來,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和微博為代表的網絡信息平臺大大加強了出版社編輯人員與作者、讀者的溝通和交流,也為推動以“作者中心制”為核心的編輯工作轉型與升級。當前,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信息化社會的標準配置,它推動了出版社編輯工作的內容生產私有化和作者創作垂直化。在此過程中,出版社主編和編輯人員認真了解出版社編輯工作的兩極價值核心——內容和渠道,有效構建“作者人格魅力+自媒體運營平臺”的信息時代編輯體系,積極借助網絡信息平臺和網絡渠道資源來提高作者在讀者群體中的影響力和作品在網絡世界的知名度,從而能夠積極打造一個以“作者中心制”為核心的網絡知識社群品牌,推動出版社編輯工作向著“作者中心制”不斷邁進。
當前,傳統出版行業的突出矛盾集中在出版物與讀者之間、出版作者與讀者之間、出版編輯人員與讀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傳播出版社的策劃組稿、稿件收取、編輯加工、發稿、美工設計、校對、成書審閱等編輯環節都處于出版社內部封閉化的工作環境,這樣容易造成出版社編輯工作陷入閉門造車的困局之中,也脫離了市場需求和作者體驗這兩方面的編輯核心工作。但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這種問題就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受益于互聯網開放化、動態化和實時性,它能夠保證出版社編輯工作有效打破知識生產的封閉格局,真正推動知識生產的有效化建設,從而能夠保證出版社編輯工作始終處于開放式狀態。首先,出版社主編和編輯人員應該運用網絡信息技術來迅速找到有需求的閱讀目標群體,認真聽取用戶的意見,仔細尋找出版物編撰過程中的工作紕漏和知識錯誤。其次,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出版物需要重新定義,積極尋找到信息資源的合適來源,保證知識生產能夠有跡可循和版權明確,積極保護作者的正當權益和出版物版權的合法性。最后,出版社主編和編輯們需要運用互聯網技術來加強出版數據和用戶需求的搜集和整理,積極統計上傳到出版信息管理系統,不斷結合信息化數據調整出版方向,真正推出深受讀者好評的出版物。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依托于移動互聯網、云科技、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運用,帶動了互聯網資源呈現井噴式的爆發狀態,產生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互聯網效應。表現在出版社行業,各種網絡媒體的信息來源是無限的,它的載體類型也是無限的,這就給傳統出版社編輯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一方面,“互聯網+”時代下出版社主編和編輯人員應該積極轉變工作理念,學會運用互聯網思維來審視自身工作,在開展傳統紙質版出版物編輯工作同時,應該學會編輯網絡出版物,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將相關的聲音、圖像、動畫和文字整合到一起,可以在前期營銷中做成產品展示,也可以伴隨著紙質版出版物一起配發到讀者手中。另一方面,出版社編輯人員可以運用自媒體信息發布平臺發布出版物相關編輯信息,積極引導讀者、作家全程參與到出版社編輯工作,也可以伴隨著出版物配發讀者調查表,搜集相關閱讀信息和編輯工作評價,可以為以后出版社編輯工作提供依據和改善措施。
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帶來了信息的爆炸性增長,它集中展現了互聯諸多優勢,這些都給傳統出版社編輯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出版社編輯工作應該從產出模式、傳播途徑和生產關系三方面進行轉型與升級,積極推動“編輯中心制”到“作者中心制”的轉變,實現出版社編輯工作的開放化和網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