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杰 吳旭飛
(1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西安 700100;2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陜西西安 710100)
“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晚唐詩人司空圖的這兩句詩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鄉音”,也即方言。熟悉的鄉音總能讓人想起故鄉,勾起人的鄉愁。社會語言學中狹義的方言指的是地域方言,即根據不同的地理區域所區分的語言變體。近些年來,我國方言的使用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方言的使用地不斷減少,方言的社會地位不斷降低,方言的使用場合越來越局限,以致呈現出萎縮以至消亡的趨勢,致使近年來中華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國內對于方言保護方面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但近幾年還是涌現出大量的相關研究。前人研究大致可分為幾類:(1)從語言政策、語言規劃方面對語言多樣性和方言保護進行研究;(郭龍生,2008;龐曉麗,2014;周莉芬,2012)(2)從方言對兒童語言習得的影響、方言與語言習得的關系方面對方言進行研究;(3)從語言生態學角度出發對方言保護進行研究;(曹志耘,2006;曹志耘,2014;張歡歡,2014;張偉靜;2014)(4)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方面對方言保護進行研究。(陳靜瑩,2009;吳永煥,2008;)縱觀以往研究,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方言保護的策略,但以往研究不同程度上都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撐,提出的一些方言保護策略可行性較弱。
方言承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價值。中華民族文化中很大一部分以方言為載體,根植于方言。方言弱化現象如若不能引來大眾的普遍關注和及時控制,就勢必會加速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弱化,因此,方言保護已經成為,也應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出發,為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對方言使用現在展開了細致的問卷調查,試圖探索現代漢語方言保護的一些行之有效有效策略。
中國地域廣闊,漢語與少數民族語的方言眾多。按照我國歷史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環境和語音特點,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和閩方言。然而,經筆者采訪調查發現,近幾十年來,我國諸多地區的方言正慢慢消失,乃至在一些少數偏遠地區,僅僅只剩下個別年過古稀的老人才會說方言。我們不妨大膽設想:這些老人過世之后,他們的方言也將徹底消亡,成為“死方言”(deal dialect),就如同語言學中關于“死語言”(dead language)的概念一樣。此外,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動的影響,我國的人口流動日益頻繁,交通日益發達,再加上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對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凸顯,這些因素都進一步加劇了方言的萎縮,促使了方言的進一步弱化。更嚴重的是,當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持有“方言無用論”,這對于我國方言的健康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越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城市,方言的處境越是艱難,也越容易遭遇萎縮和瀕危。甚至有人預測,方言的消失只是時間問題。
經筆者采訪、調查發現,導致方言日漸衰微的原因很多,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普通話對方言的沖擊。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實行普通話的具體政策是是“大力提倡,重點推行,逐步普及”。進入社會主義新階段以來,普通話的推廣工作也隨即進入一個新階段。198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這是第一次在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普通話的地位。然而,普通話逐步普及也同時造成了方言的不斷弱化和萎縮,方言的地位收到了來自普通話的嚴重沖擊。
其次,方言的弱化還由于很多人對方言的放棄使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開始大量涌入城市,這一龐大的群體長期在城市工作,為了更好逐漸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淡化了自己原有方言, 而向普通話看齊。
再次,隨著我國交通條件的便利,全國各地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人民的遷移較以往更為便捷和頻繁,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方言的弱化。
另外,很多人仍然對方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方言會阻礙人與人、地域與地域、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流,因此對方言較為排斥,從而忽略方言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使方言得影響日漸減小。
為了科學保護和開發利用語言資源,2015年,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領導實施了一項語言文化類國家工程---“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這表明方言的保護被正式成為一種國家戰略。對于方言目前存在三種態度:積極拯救派、聽之任之派和反對拯救派。積極拯救派認為保護方言就是保護文化,捍衛文明;聽之任之派認為方言發展應該順其自然,不應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反對拯救派認為現代漢語方言沒有受到威脅,無需保護,同時把保護方言與推普對立起來,認為保護方言是地方主義(胡吉成,2009)。從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現代漢語方言使用的現狀看,漢語方言急劇萎縮,有必要及時采取策略加以保護。
首先,樹立文化多樣性意識。維護文化的多樣性,離不開維護語言的多樣性。語言及其方言是國家不可再生的、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是構成文化多樣性的前提條件。其次,重視語言及方言消失的嚴重后果。方言消失的直接后果,將導致地域文化的消失,使民族文化變得單調單一。方言的萎縮,使得以方言為重要載體的地方戲曲劇種出現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再次,正確處理推普與保護方言的關系。推普不是要消滅方言,方言在很多場合具有其自身的使用價值(許嘉璐,1997)。
胡吉成(2009)認為,語言是交際工具,只有在社會交際中使用才有價值,要保持方言的生命力,最根本的是要保證方言的傳承空間。加強方言保護,離不開對方言保護的宣傳。通過宣傳,可以讓大眾充分認識到方言在社會交際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進行方言保護宣傳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互聯網、微博、廣播電視等現代傳媒渠道。此外,在我國各階段的學校教育中,可以適當引入方言教育,開設方言課程,介紹方言文化(胡吉成,2009)。通過方言教育,能夠提高學生對方言的熟知度和使用度,讓學生正確認識方言,重視方言。例如,在高校通識課程中,可以適當開設與方言有關的課程,強化方言的重要性和地位,引導學生關注方言和方言文化。
國務院辦公廳2005年下發的 《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國內一些學者也就語言多樣性與國家立法政策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宇明(北京語言大學原黨委書記)指出:“現在應該繼續通過有意識地調整語言政策 ,使我們的語言生活更和諧,從而促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人民更好地和睦相處。” 因此,方言保護需要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進行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予以保護。
方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是傳統文化的沉淀,是歷史的活化石。要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原真性,就要從發展的角度全面規劃,讓方言保護工作成為常態。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出發,采訪和調查了我國方言的使用現狀,客觀分析了方言日漸衰微的成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方言保護的策略,希望能對我國的方言保護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