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宇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63)
高職院校開設的國學課程以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覺、堅定文化信仰[1]。但現實情況是,國學課程作為公共課在很多高職院校中并沒有受到教育部門的重視,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或是面臨著課時被壓縮的艱難境遇。由于國學這一范疇本身包羅萬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很難把握教學內容標準,讓學生領略國學的魅力。
中華文化按從北到南的地理方位,根據形成特點和自然生態,可以分為草原文化、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嶺南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所屬地,其在地域上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其中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構成了嶺南文化的主體。嶺南文化有其鮮明的個性色彩,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嶺南遠離中原地帶,面向大海,背靠大陸,其文化受到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的影響,有兼容并包的特點。從歷史因素上來看,在中國古代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時期,中原文化得到長足發展,而嶺南由于地處偏遠,土地貧瘠,農業不發達,文化發展較為落后,甚至曾一度被帝王當作懲處官員的貶謫之地,如蘇軾被貶惠州,韓愈被貶潮州等。相對于中原地區來說,嶺南地區文化更具有革新和開放精神。隨著中外文化和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嶺南文化憑借地理位置的優勢吸收外來文化,積極發展貿易,博采眾長,形成了自己頗具特色的文化形態。
1.兼容開放的文化態度
一直以來,嶺南文化對外來文化都持有較高的包容度。從最初的百越文化,到漢人南遷的漢越文化,以及漢代以后日益頻繁的海上交流,這些文化因素在嶺南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烙印。如在宗教信仰方面,廣州的南海神廟中供奉著波羅使者“達奚司空”,因其在南海神廟種植了波羅樹,因此神廟被稱為“波羅廟”,其生日設定為“波羅誕”。直到今天,波羅誕仍作為特色傳統民俗保留了下來。
2.革新進取的精神追求
由于歷史原因,嶺南地區的外來人口較多,這些移民為了在嶺南站穩腳跟,必須具備銳意進取的精神。這種敢打敢拼的精神表現在多個方面,嶺南先民自唐末以來,由于戰亂、耕地缺少等原因遠赴東南亞、澳洲等地,在海外打拼出一番天地,就如同歌曲中所唱的:“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
3.注重商業的文化傾向
封建社會的中國在經濟上以農業為主,傳統觀念中遵循士農工商的社會階級觀念,大部分中原人有著重農輕商的心理。嶺南地區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較晚,再加上明清心學的興起和推廣,導致嶺南人沒有過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他們認為各階層無等級之分,只要符合“禮義”的標準即為合理。
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是“立足地方,服務區域”。以嶺南職院為例,所招學生幾乎都來自本省,每年所培養的畢業生絕大多數都留在珠三角地區工作[2]。因此,嶺南文化走進廣東高職院校的國學課堂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學生通過學習自己的本土文化,可以樹立正確的文化導向,了解和傳承嶺南文化,增強地方文化自信,加深對本土文化的認同。
在實際教學中,儒家等諸子百家思想、古代詩歌、古代小說、戲曲等會作為教學重點進行講解,但由于高職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在學習古文經典時比較吃力,部分學生產生畏難情緒。而在學習傳統民俗、藝術鑒賞等內容時,部分學生認為這些版塊過于落后,沒有學習意義,難以引起共鳴。鑒于此,在國學課堂上引入嶺南文化實有必要。嶺南文化作為本土文化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觸,能更好地吸引學生興趣,引起學生共鳴。學生通過學習嶺南文化能夠追根溯源,加深對自己家鄉文化的熱愛,有利于實現地區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
學習國學對學生提升人文素養、培養健全人格、磨礪優秀品質有著重要作用,是培養高素質人才“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然而實際情況是,國學課程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處境尷尬,課時捉襟見肘,課程形式單一。嶺南文化走入國學課堂不僅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還有利于教師拓寬教學方式與方法,彌補傳統授課方式的不足。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的提出,提高學生的“雙創”意識,培養學生的“雙創”能力成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僅專業課程能幫助學生創新創業,國學課程同樣能助力學生啟發“雙創”意識。因此,教師在講授嶺南特色文化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嶺南文化與自身所學專業相融合,因地制宜,鼓勵學生從創新創業角度學習本土文化。
嶺南職院使用的國學教材是該校國學老師編寫的《國學精粹》,為了使嶺南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該校國學老師重新審理編寫教材,在戲曲、傳統民俗、飲食文化、傳統建筑等章節中加入嶺南地區的特色文化,幫助學生了解家鄉,認識家鄉。
想在有限的學時中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革新教學方式,開拓第二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校教師通過課堂講解,可以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與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翻轉課堂、課外調研等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嶺南文化,并分享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對嶺南文化進行實地考察,調研自己家鄉的嶺南文化,并完成調查報告。
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國學課堂上用創新的眼光來看待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與自己所學專業相結合。學生通過對本土文化的深入學習,更深刻地了解嶺南文化,意識到家鄉文化的重要性。例如,建筑藝術設計學院的學生在設計作品時,抓住方言的特點,將廣府話融入產品設計,在產品中彰顯情懷。
國學教育發展至今仍有很大的空間需要探索和發展,地方高職院校要立足本土資源,肩負起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培養符合地方文化與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重視本土文化,讓嶺南文化走入廣東高職院校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