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堅毅 邢曉亮
(山西農業大學 山西 太原 030800)
從數量規模看,山西是全國長城資源分布較多的省份之一,歷代王朝在山西修建的長城總長度超過3500公里,現有遺跡可尋的長城有1500多公里,保存較完整的城墻和遺跡有1500多公里。近年來,國家對山西境內明代長城進行田野調查,涉及6個市28個縣(市、區)及河北交界的5個縣(市)。初步統計,共發現明長城墻體783.34公里,關堡322座、敵臺959座、馬面570座、烽火臺1886座、采石場12處、馬市3座、擋馬墻2處、碑碣15通、戍卒墓地1處、水關(門)1座、壕溝20條、居住址4處、居住址群3組、其他10座[1]。邊塞古城大同、代縣、“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軍事重鎮新舊廣武城、世界海拔最高的摩天嶺長城、長城黃河握手處的老牛灣長城、大同鎮的“邊墻五堡”等一大批景點,都具有典型的唯一性、獨特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點。這些規模宏大而又相對稀缺的長城資源為山西發展長城文化旅游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空間分布看,山西長城遺存在全省9市40余縣(區)均有分布,但代表性景觀主要集中在大同、朔州和忻州等晉北地區。其中,明長城大致有三條主線,第一條是晉蒙交界的長城,兩省以長城為界,這一長城主線從天鎮縣起,從東到西依次經過天鎮、陽高、大同、左云、右玉、平魯、偏關直指黃河岸邊,后沿河而下,歷河曲、保德而終。即明代人所謂的“大邊”“極邊”。第二條是分布在“小晉北”的長城,這一長城主線從靈丘縣起,從東到西經靈丘、繁峙、渾源、應縣、山陰、代縣、原平、寧武、神池、朔州到偏關柏楊嶺附近的丫角山與大邊相連,即明代人所謂的“二邊”“次邊”。第三條是一條南北走向依太行山山脈而修筑的長城,其南端起點為黎城的東陽關,然后沿太行山北上,歷經黎城、左權、和順、昔陽、平定、盂縣、五臺最后止于靈丘縣[2]。
從歷史跨度看,山西省境內現存有戰國、兩漢、東魏、北齊、隋、唐、宋、明、清等各朝各代的長城遺存,其中東魏、北齊、隋、宋四朝的長城遺址,都是新發現或僅發現于山西省境內。明朝時期為了防止蒙古的入侵,前后用150多年的時間對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筑,沿長城一線建立了九邊重鎮,其中山西境內為大同鎮和太原鎮。綿延千里的長城巨龍為研究我國古代軍事科技史、建筑藝術史留下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綿延千年的歷史典故、風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及以昭君出塞、楊家將抗遼等為代表的人物故事和民間傳說,給山西長城文化內涵的挖掘提供了巨大空間。
首先,山西具有雄偉壯麗的山川資源。山西北據長城,東依太行,西臨黃河,南帶王屋,自古有“表里山河”之稱。從山、水、林、洞等自然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指標上來看,山西名列全國第七,穩居北方第一[3]。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在造就眾多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險灘等自然景觀的同時,也造就了眾多的軍事要沖和天塹重塞,它們與依勢而建的長城遺址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壯美景象。山西長城旅游帶還分布著眾多享有盛名的旅游勝地,例如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五岳之一恒山、道教名山北武當山、汾河源頭的管涔山等,這些風景名勝都可以作為長城文化旅游重要的資源支撐。
其次,山西具有粗獷質樸的黃土高原風貌。山西省是我國黃土高原的主體部分,地貌特征主要以懸崖絕壁的山地、厚土覆蓋的山塬、礫石堆積的山坡和基巖出露的溝壑為主。在長期的風化、侵蝕、沖刷、切割下,這些地域形成了深溝峻谷、川塬相間、梁峁縱橫的獨特景觀。山西長城的特色之一就是這片堪稱世界上分布最廣、覆蓋最厚、最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與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的完美結合。
最后,山西擁有別具一格的動植物景觀。山西境內有國家森林公園18個,省級森林公園12個,森林景觀面積達38萬公頃,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程度較高。長城旅游帶尤其是晉北地區,屬于傳統意義上重要的農牧分界線,在自然風物上呈現出明顯的草原特征。天然分布的喬灌木有油松、樺樹、山楊、柞樹、荊條等,農作物多以玉米、谷子、莜麥、黍子、馬鈴薯、胡麻、向日葵等為主,野生植被有長芒草、旱生蒿類、檸條和沙棘等,這些植被與地貌所呈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邊塞景觀是八達嶺、山海關等長城旅游中無法體驗到的。
首先,文物古建古跡眾多。長城是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見證了山西歷史變遷中的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事件,留下了大量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及其他文物。山西有3處世界文化遺產,6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40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高居全國第一。古代壁畫、古代彩塑均居全國第一。宋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筑120座,占全國同期木結構建筑總量的75%[4]。長城旅游帶內分布的佛教遺址有大同云岡石窟、華嚴寺、恒山懸空寺等;古城堡有舊廣武古城、岢嵐縣城、忻州明代古城門等;古塔有代縣隋朝阿育王塔、五寨元末明初南莊窩古塔、河曲縣大墩梁的狀元塔、定襄宋代霞映塔等;古代文化遺址有吳城、犁園、保德縣故城遺址、寧武隋煬帝汾陽宮遺址等。此外,寧武侯家大院、忻州頓村傅山先生舊居、定襄縣河邊村閻錫山舊居、五臺縣永安村徐向前故居等民居景點,以及散布在長城周邊的歷史古村落,這些傳統的旅游景點都為長城旅游資源的整合和線路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空間。
其次,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涌現出了眾多政治人物和歷史文化名人,有許多重要的事件也發生在長城周邊。無數帝王將相、文人志士、詩詞名家都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像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等名句,都是山西籍詩人流傳千古的長城佳作。像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劉邦的白登山之圍、平陽公主駐守過的娘子關,楊家將的三代英豪、“天龍八部”的蕭峰殉情處等,這些富有靈性和市場價值的文化符號,不僅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為山西長城旅游提供了豐富資源,也為紅色旅游、愛國教育、歷史研學、人文采風等旅游產品的延伸提供了源頭活水。
最后,特色民俗資源富集。長城歷史上地處邊塞,蒙、漢、滿、回等民族在這里共同生活,農牧文明在這里交匯碰撞,軍旅文化、商貿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相互融合,衍生出許多特色地域民俗。民間美食方面有代縣的熬魚、黃酒,河曲的油糕、碗托,五寨的燒麥、莜面、原平的鍋魁、定襄的蒸肉等;民間技藝有大同銅器、陽高的布藝、渾源的砂器、原平的刺繡、磚雕、五臺的根雕、面塑等;民間音樂有晉北鼓吹、恒山道樂、河曲民歌、原平抗日民歌、五臺山佛樂、快板書等;傳統舞蹈有耍獅子、船燈、舞龍燈、社火高蹺、爬蛤蟆、八仙慶壽、小秧歌等。對這些“非遺”產品的發掘整理和開發利用,可以為突出山西長城旅游的品牌特色、提升長城文化品味、延伸旅游產業鏈提供素材和靈感。
山西交通運輸相對便捷,公路里程在全國各省份中排在前列,鐵路網貫穿南北、四通八達,尤其是石太客專和大西高鐵的開通標志著山西進入了高鐵時代。如果包括規劃在建的機場在內,全省11個地市將擁有民用機場。山西長城旅游依托大運路等“三縱十一橫”的干線公路網絡和縣、鄉、村公路,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公路交通網絡。2018年,山西省政府規劃的長城一號旅游公路開始施工,道路建成后將成為長城旅游公路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打通最后一公里瓶頸和構建全域旅游交通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長城沿線的餐飲服務、城鎮建設、景區生態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增加,產業體系逐漸完善,呈現出規范化、規模化、多元化的發展態勢。為了加強對長城文旅產業的扶持,山西省長城保護研究會、大同長城學會、山西文旅集團等單位還發起成立了山西長城文旅聯盟,共同致力于山西長城文化與旅游的融匯互動、生態與產業的一體發展、保護與利用的同步推進。
2016年國家文物局發布的《中國長城保護報告》,對長城精神做了精準而又高度的概括:“長城蘊含著團結統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歷經歲月錘煉,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5]山西長城完整而全面地闡釋了長城精神,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使命被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內涵。
山西復雜多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長城漫長的修建、破壞、再修建的過程就是一場場艱苦卓絕的持久戰。在這些環境惡劣的崇山峻嶺或荒漠戈壁上,戍邊軍民用汗水和寂寞書寫著屬于長城的歷史。據專家統計,自先秦到鴉片戰爭之前,山西境內280處地方曾發生過835次戰事,如果將近現代史上發生的戰事統計入內,當不啻于千次之多。其中,很多的戰役都是發生在與游牧民族接壤的長城一帶。頻繁而又殘酷的戰爭背后,無數邊疆將士付出了青春甚至生命的代價,長城邊民也因此經歷著一次次戰爭的創傷與苦痛。在守護長城的過程中,山西人不僅養成了中華民族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形成了特有的安分守己、循規蹈矩、克勤克儉、隱忍頑強的地域習性。今天,在長城著名的殺虎口所在地右玉縣,幾代人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改善生態,把一個風沙成患、山川貧瘠的不毛之地,變成今天樹木成蔭、空氣清新的“塞上綠洲”,這種精神正是“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長城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由于山西“居天下之肩背”的重要戰略地位,長城歷來在抵御外辱、守衛邊疆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無數長城兒女戍邊戍土、保家衛國的重要陣地,傳遞了人們以國為家、家國一體的價值觀念,蘊藏著濃厚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關于山西長城的愛國故事可謂數不勝數,李牧率軍大破匈奴,使其數十年不敢進犯中原;東漢將領站耽、張奐兩次破擊南匈奴,使北部邊疆得到安寧;唐朝名將李靖在定襄、白道大敗突厥,后于陰山活捉頡利可汗,解除了東突厥的長期威脅;楊家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太原軍民抵擋數萬金軍二百五十五日,成為北宋滅亡前夕最為耀眼和亮麗的一抹亮色;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在平型關、雁門關、陽明堡等長城沿線英勇抗擊日寇,更為長城賦予了不畏列強、眾志成城的時代內涵。
山西作為與游牧民族接壤的地帶,其長城不僅是戰時的工事,也是和平時交通、貿易的通道,對長城內外的交通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雖然面對游牧民族的侵襲,長城的性質和作用主要是防御性的,但這并不影響它在和平時期成為各民族廣泛交往、密切融合的重要通道,成為經濟交流和文明傳播的橋梁紐帶。長城文化所蘊含的貴和諧、尚中庸,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所倡導治國、處世、為人的重要準則,體現了中國人“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優良傳統。正是基于這樣獨特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才有了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才有了劉邦白登山之圍后的和親政策和后來的“昭君出塞”的佳話;才有了晉商的貨通天下和匯通天下、晉蒙人民“走西口”的移民壯舉。
山西自古多良將,曹操在《白馬篇》中寫到的“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指的就是山西、河北等邊疆地區的游俠義士。他們長期受長城文化的影響和熏陶,或者親身經歷過長城戰火的洗禮,個性普遍具有尚武、勇悍、豪爽、俠義的英雄主義色彩,在歷史上涌現了一大批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例如戰國名將廉頗、趙奢、李牧、吳起、龐涓,唐代的尉遲恭、薛仁貴、郭子儀,宋朝名將折從阮、呼延贊、狄青,明清時期的麻家將、孫傳庭、任舉等都在長城內外留下過彪炳史冊的戰績;近代像閻錫山、傅作義、程子華、薄一波等一批軍事將領都跟山西和長城結下不解之緣,地處山西咽喉鎖鑰雁門關下的原平縣更是因為涌現了徐永昌、續范亭、傅全有、趙爾陸等上百位將領被譽為中國“將軍之鄉”。
綜上所述,長城文化資源作為文旅產業中的一種特殊性資源,其價值和優勢在山西產業結構的提檔升級中正日益展現出來。可以自信地說,長城文化旅游以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將成為山西繼五臺山、喬家大院、平遙古城、壺口瀑布等熱門景點后最具發展潛力的項目之一。在當前全國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形勢下,加強長城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將進一步促進長城旅游帶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協調,增強山西文旅品牌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從而推動山西省從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產業大省和旅游經濟強省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