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文惠
(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2)
如今地鐵廣告的發展勢頭迅猛,許多城市把地鐵與當地歷史人文特色等因素結合,將過去單一作用的地鐵環境改造成可循環的媒介生態系統。地鐵廣告的出現與壯大,是時代變化的必然結果,為了迎合受眾需求,跟上中國傳媒行業的步伐,地鐵廣告也在不斷變化著呈現形式,為廣告賦予了附加意義,為城市建設一個新面貌、實現廣告的價值增值提供了機會[1]。
“可溝通城市”作為一種全新的理論,是一個綜合了媒介生態學、文化研究和社會學等多維度考察視野的公共性議題,其“著眼于都市的信息溝通、人際交流和社會文化認同狀態”,在各個環節對城市加以聯合,縮小城市的社會鴻溝,讓人們真正對所處的城市產生認同感和融入感。
如今各大城市的交通軌道都在逐步完善,地鐵更是被各地政府相繼列入重點交通項目建設。地鐵空間與其他的交通空間相比則較為特殊,而基于地鐵商業的廣闊前景,在地鐵站內投放廣告早已成為許多廣告商的首選。由于中國地鐵廣告目前扔處于摸索階段,還沒有與其他媒介形成聯系,所以地鐵廣告仍然是一個在未來亟待拓寬的商業領域。
經過實地觀察,大多數城市的地鐵入口和大廳的廣告多以“大字報”平面海報為主,廣告創意不突出,商業信息模式化,容易引起受眾的審美疲勞。常規的地鐵廣告難以吸引受眾的關注,地鐵人群數量雖然龐大,但是已經形成固定受眾,要想在短時間內獲得受眾的吸引力,那么篇幅小、設計感強、主題明確的地鐵廣告應該是各廣告商優先考慮的因素。不僅要考慮張貼的廣告內容,還要考慮不同形式的媒介投放形式,如視頻廣告、創意廣告、AR廣告等。
從地鐵路線的密集程度來看,地鐵多建設在人口密集、經濟發展程度中上的城市。以長沙地鐵為例,市中心的地鐵站為換乘中樞,客流量不僅有本地市民還有外地游玩中轉的游客,要想提高長沙地鐵在人們心中的好感度,就需要盡可能地將地鐵廣告與受眾進行互動。長沙地鐵大廳規模大,但是廣告類型不足以滿足許多受眾的精神需求,反而以銀行廣告、宣傳廣告等廣告居多,并沒有突出城市特色和商業氣息;地鐵車廂內的廣告也沒有突出本地特色,而大多以宣傳城市文明的海報為主,公益、商業性廣告因素不足。如1號線地鐵的視頻廣告明度低,并且有卡頓現象;2號線的視頻廣告比1號線的流暢,但受眾對視頻廣告內容的興趣不高,在乘坐地鐵期間無法感受到城市特色并與之共鳴。
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中國在不斷完善地鐵建設,許多國內一線城市的地鐵環境建設都要考慮到地鐵乘客、廣告技術商、城市商圈等因素。以長沙地鐵為例,根據相關調查數據統計,長沙86%左右的地鐵乘客為中、青年人,且具有較高的消費潛力和較高的精神需求[2]。由于地鐵主要的作用是運輸,乘客作為地鐵第一服務對象,由此建設的地鐵環境應和各種城市商圈、社區、旅游路線、文化特色形成聯系,以滿足不同乘客的精神需求和視覺享受。
根據媒介生態理念,媒介生態存在于相互聯系的符號、媒介和文化之中,有助于促進地鐵媒介的系統循環。可以試想,如果把地鐵空間里的任何一處都整合形成一個生態系統,那么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地鐵媒介的整合和升級,屆時地鐵已經不再僅僅是簡單的交通工具,更是一個傳播商業與文化的場所。
一個完整的媒介環境生態系統需要多元媒介共同生存和分工運作。要想使媒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有序的運轉,單一的媒介形式無法勝任,而多元媒介是實現媒介生態系統有效運轉的最好形式。
地鐵的媒介生態系統不僅包含了地鐵受眾、地鐵公共空間、廣告技術商、城市商圈與交通等“硬實力”的參與,還包含了受眾在有限的地鐵空間內產生體驗感和代入感這一“軟實力”。實現地鐵媒介的生態再造,需要把地鐵廣告和地鐵自身內部結構巧妙地聯系起來,增加受眾對地鐵環境的融入感。以瑞士地鐵為例,Apotek集團在地鐵站內投放的洗發水創意廣告受到廣泛好評,它利用地鐵呼嘯而來時的風聲,結合在地鐵內立柱上安裝的創意動態廣告,每當地鐵到來時,動態廣告上代言人的頭發也會隨之飄起(圖1)。
媒介要想在某個環境中生存需要特定條件,在環境不適應媒介生存的情況下,廣告技術商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現有條件與其他系統進行融合,從而推動媒介持續向前發展。
隨著地鐵文化的成長,地鐵廣告也在隨之變化,以往的地鐵廣告多以海報張貼為主,僅由文字和圖像組成。但由于地鐵有限的空間、嘈雜的環境弱化了地鐵廣告的作用,地鐵廣告要想在短時間內獲得受眾的注意力,必須結合新技術或者突出新特點,改變固有的廣告傳播模式[3]。以成都地鐵為例,成都軌道交通集團于2016年7月開通的成都地鐵三號線一期工程熊貓主題專列“盼達”號引起了熱議,它不僅把成都的旅游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還讓置身“盼達”號的受眾體驗到了成都的寶貴價值。2018中國?四川大熊貓國際生態旅游節暨第三屆汶川(臥龍)大熊貓節通氣會在成都召開,發布會首次選擇在成都地鐵熊貓主題專列“盼達”號上召開,能充分彰顯熊貓故鄉的特色文化。成都地鐵將地鐵公共空間打造得更具有觀賞感,這無疑是地鐵廣告與城市文化的一次雙贏(圖2)。
中國媒介生命體之間的獨立性較高,沒有把自系統和他系統之間的界限打破。日本電通跨媒體溝通開發項目組對“跨媒體”的思考方式、策劃工具、成功案例和評估手段等諸多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后,得出了界限可互通——跨媒體溝通理論。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媒介組合在當今社會很常見,它融合了不同媒介的優勢;隨著媒介技術和信息碎片化的增加,傳統的AIDMA營銷法則在互聯網時代已不再適用,代之以更具網絡特征的AISAS營銷法為主[4]。
地鐵內每天人流眾多,受眾進入地鐵后通常會快速地瀏覽張貼在地鐵內的廣告,如果地鐵廣告長期不換,反而會使受眾產生抵觸心里。因此,地鐵廣告需要打通與各領域之間的障礙,如融合城市商圈,或者把地鐵環境變成一個可供欣賞的景點,擴展地鐵既有的交通功能,實現地鐵媒介的生態再造。以上海地鐵為例,2014年上海地鐵打造了巨幅Kindle廣告,并放置了一個巨型書架,利用燈光、文案把地鐵內部裝扮成了書店的模樣,配合掃二維碼獲取優惠券等活動,吸引了乘客的目光,讓更多人對Kindle有進一步的認識,也體現了上海年輕人追求高質量生活的特點。值得一提的是,地鐵廣告如果能讓受眾隨時沉浸于此,那么將地鐵打造成“打卡圣地”或“旅游圣地”也是有可能的(圖3)。

圖3 上海地鐵的Kindle場景置入廣告
不同的廣告形式會實現不同的價值增值。所謂的價值增值,是指新廣告形態較之舊廣告形態,所具有的由傳播技術與傳播媒介進步帶來的價值屬性的突破和提升,結合新技術與媒介,廣告會以極快的速度進行更有效的廣告信息傳播。因此,廣告技術商要在原有的廣告基礎上附加場景的特殊性,使受眾更能產生沉浸感,加深對廣告的記憶和興趣[5]。
如今,中國各大城市都致力于突出本地的特色文化,特別是旅游城市和商業城市。例如,成都地鐵“盼達”號的成功,就是變換了傳統廣告的投放方式,成功打造出了一個極具人文風情的主題地鐵。
如果結合本地特色對地鐵進行車廂內外部改造,不僅有利于加強當地人的歸屬感、外來游客的記憶力,而且能使每個地鐵站的裝飾和廣告構思均體現出城市的獨特文化、歷史、風俗,讓地鐵環境體現一個固定主題。
廣告的訴求方式目前可分為“感性訴求”和“情感訴求”兩種,而各城市商圈大多選用“理性訴求”,直接以精心設計的文案和Logo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是,在地鐵這種半封閉空間里,人們到此大多只是乘坐地鐵交通到達目的地,這時利用“情感訴求”投放沉浸式廣告有利于使人們放緩腳步、留意或與廣告互動。
如果說城市的文化創造體現在建筑設計和城市商圈的繁榮上,那么可以說交通就是貫通其中的“呼吸道”。地鐵作為“會呼吸的媒介”,是溝通地上和地下空間的“咽喉”。因此,可以在有限的地鐵空間里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將城市的優秀歷史文化濃縮于其中,不應該只是把地鐵廣告簡單地張貼在地鐵里,而應該推動城市文化特色與地鐵環境進行完美融合。
與傳統的城市商圈不同,地鐵作為一個受眾流動速度快,同時容易吸引受眾注意力的特殊媒介環境,值得利用多元媒介投放方式、新的營銷手段去打造一個兼具交通和欣賞作用的生態環境。屆時,地鐵就不僅只是作為交通工具,更可作為城市文化與信息交融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