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四川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四川 達州 635000)
隨著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即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有利力爭,也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效途徑。有關中國文化的國外研究中,“中國學”這個學科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其中有關于對中國女性的研究是國外中國學的研究內容之一[1]。不可否認,國外對中國女性的研究成果在不斷增加,學術地位也在不斷提升,但是,中國女性研究在國外中國學中仍然處于邊緣地位,所以英語視域下中國女性文化的建構與認同仍有待加強。
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的先祖三皇五帝名垂青史,萬古流芳。嫘祖作為黃帝的正妃、先蠶之母、華夏兒女共同的“母親”,理應成為中華女性的典范,許多典籍都盛贊嫘祖的偉大,為中華民族建立了不巧的歷史功績。因此,基于新時代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背景下,以SWOT分析法解析深入研究嫘祖文化,對構建中國女性文化,提升嫘祖文化的國家影響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SWOT矩陣,即優劣勢分析法,創始人為美國著名國際管理學教授海因茨·韋里克,主要用于對研究對象的內外部因素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該模型為一個有機組合體,分為四種因素,其中T(Threats)等于威脅、S(Strengths)等于優勢、W(Weaknesses)等于劣勢、O(Opportunities)等于機會。通過建立分析模型,以便制定出科學的戰略決策,把資源和行動聚集在自身的強項和機會最多的地方。SWOT分析法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研究成果豐碩,社會影響深遠,學術界對SWOT分析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績。魏清光教授認為,通過建立SWOT矩陣能為“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對外語言推介策略提供分析框架”[2]。

SWOT模型分析
在推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語言策略SWOT分析中,魏清光教授標新立異,將SWOT分析法應用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語言策略之中,分析了向外推介中國文化面臨的優勢(S)、劣勢(W)、機會(O)和威脅(T)以及如何將劣勢及威脅進行轉化,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傳播途徑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見上表)。
1.嫘祖文化對外傳播的優勢(Strengths)
嫘祖為西陵氏之女,她首創養蠶植桑,繅絲制衣之技法,輔佐黃帝統一各族,發明了桑蠶絲綢,為后世做出了巨大貢獻。嫘祖不僅與皇帝共同創立了中國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而且是早期女性中的光輝典范,嫘祖文化包括養蠶絲織、婚姻、祭祀禮儀、旅游、服飾。嫘祖文化內涵豐厚,對后人有著強烈的文化感染力及吸引力,不失為中國文化傳播有力的先鋒代表。
2.嫘祖文化對外傳播的劣勢(Weaknesses)
文化預設是指“植根于一種文化中被人們所共享但以潛在形式而存在的假設、信念和觀點”[3]。在文化“走出去”路途中,最大的障礙應該是異質文化的傳遞,這是因為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啟用的是不同的文化預設[4]。對外推介的文化在接受國或地區的文化中存在缺失或與接受國或地區的文化相悖導致目的語國家的受眾對這些“異質文化”懷有排斥及懷疑的態度。上古時代,作為遠古帝王的元妃,嫘祖德才兼備,正如幾千年來中國人所推崇的女性形象一樣,她婚前以養蠶繅絲制衣,婚后主要輔佐黃帝,既是一位賢妻良母,同時又具有居安思危和福澤萬民的意識。然而,在西方文學傳統中,備受推崇的是女性往往是那些聰明美麗,自由奔放的形象。嫘祖作為中國女性的代表,與西方文化構建的女性形象存在差異:雖中西方女性的地位發展具有部分歷史趨同性,但構建的女性形象實質上具有明顯區別。由于與目的語國家文化缺乏一定的“深層通約性”,同樣給中國女性文化的傳播帶來了一定阻礙。
3.嫘祖文化對外傳播的機會(Opportunities)
近年來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推介越來越重視,外宣工作取得了穩步的發展,中國話語權與軟實力不斷上升。國外學者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也不斷加強。中國古代典籍如《史記》及《山海經》等在國內外學者的推介下受到了國際受眾廣泛的關注[4]。美國學者安妮·比勒爾翻譯出版了英文全譯本《山海經》,大中華文庫《山海經》英譯文、美國翻譯家華滋生倪豪士譯介的《史記》中將嫘祖文化帶入西方世界[5]。德國著名漢學家迪特·庫恩 (Dieter Kuhn)在“Tracing a Chinese Legend:In Search of the Identity of the“First Sericulturalist”專題討論了嫘祖成為先蠶的歷史過程[6]。這些前期的文化鋪墊為嫘祖文化對外傳播點亮了啟明燈。
4.嫘祖文化對外傳播的威脅(Threats)
盡管各級政府出臺系列措施加大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部分文化如川菜、川劇等品牌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但在西方“快餐文化”以及以科技為中心的現代文化沖擊之下與博弈之中,傳統文化的傳播變得黯然失色。嫘祖文化雖然內涵豐富,但“嫘祖研究在范圍、區域、對象、內容、傳播方式和途徑等諸多方面存在局限,嫘祖文化的傳播力度、手段和途徑還十分有限”[7]。除部分學者之外,對于嫘祖文化的研究出現尤其是外譯傳播途徑研究出現“無人問津”的局面。
在多元文化格局下,如何有效輸出嫘祖文化,提升其國際影響力,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而以哪種形式展現嫘祖文化,通過哪種方式輸出嫘祖文化,誰應推廣嫘祖文化,在哪里宣傳嫘祖文化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就策略而言,可啟用聯動機制,整合政府機構、文化機構、高等學校的資源與優勢,深度挖掘嫘祖內涵;采用“迂回”戰術,以故事為文化載體,可以開辟一條“進入”的路徑;同時借助大眾媒體“全通道”的力量,加速推進嫘祖文化傳播。
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愈加明顯的國際環境下,依靠單打獨斗取得文化競爭權可行度不高。政府機構、文化機構、高等學校需要建立統籌部門,啟用聯動機制,充分挖掘文化資源,構建文化品牌,推廣文化產品。嫘祖文化的深入傳播以及影響力的進一步提高需要高校利用專業優勢、科研隊伍,深入文化腹地,與文化機構和政府機構對接,借助多方之勢,深度挖掘嫘祖文化內涵,重現嫘祖文化的璀璨光芒。
自20世紀起,中國政府在有組織、成規模地向海外譯介中華文化方面,做出過不小的努力[8]。“熊貓叢書”“大中華文庫”“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以及“中國當代文學百步精品譯介工程”等相繼推出,聲勢浩大。但是,大量人力與財力的付出并未達到預期目標,其部分原因在于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和文學的興趣僅興起于最近幾十年,過于復雜與系統的文化輸出可能超出西方讀者的接受能力。因此,嫘祖文化的輸出可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故事為載體,通過編譯文本分步驟“出海”。故事以語言通俗易懂,人物鮮活生動,情節流暢自然為特點吸引著眾多讀者,所以以故事的形式刻畫嫘祖形象、描寫嫘祖功績、展現嫘祖文化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嫘祖文化的輸出窗口呈現多樣化:繪畫展、文藝演出、大型祭祀、學術交流等成為了重要推介渠道,“軟交流”效果顯著,但輻射范圍較窄,如果嫘祖文化想要揚帆出海,那么必須依托翻譯手段。中譯外是“向世界說明中國,實現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匯通融合,完成中國文化‘走出去’時代重大使命的途徑之一”[9]。繪畫展、文藝演出等活動具有時效限制,且人力、物力成本較高。而以翻譯為手段,并以文字形式推廣嫘祖文化能夠突破時間及地域限制,控制成本,實現較為客觀地輸出嫘祖文化。因此,以翻譯手段為主,其他手段為輔勢必更為有效。
嫘祖文化作為文化產品涉及層面擴展到市場營銷。擴大嫘祖文化“走出去”的空間,就要大力發揮大眾媒體的作用。以電視廣播、影視媒體、國際互聯網為載體的大眾媒介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相較于教育科研交流渠道,大眾媒體對普通大眾的影響更為直接化及廣泛化。因此,吸引并培養讀者群,提升嫘祖文化的接受力和傳播力,必須合理利用大眾媒體,以提高嫘祖文化傳播的速度與效率。
嫘祖文化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囿于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至今嫘祖文化的對外傳播路途坎坷,“楊帆出海”的過程困難重重。通過SWOT分析法,在對外推介嫘祖文化中如何利用嫘祖文化的優勢,以及如何利用當前面臨的機遇,以應對“走出去”路途中的各種挑戰有了清晰認識。不可否認,實現嫘祖文化“走出去”的目標,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啟用聯動機制、采用“迂回”戰術、依托翻譯手段、利用大眾媒體的策略使嫘祖文化“走進”國外文化,不僅存在可行性,而且是提升嫘祖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