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磊
(山西傳媒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13)
著名史學家顧頡剛曾說過:“好夸大者謂之‘吹牛皮’,善逢迎者謂之‘拍馬屁’,此諺遍行于全國;惟皆人云亦云而不詳其本義為何。”又說:“水上為筏,陸行為騎。西北……中產之家皆畜馬,視為第二生命。……平日牽馬與人相逢,恒互拍其馬股曰:“好馬!好馬!”而本無諂媚之嫌。迨相沿既久…賤人見貴人,貧者見富人,自視力不勝而受辱,則有不擇其馬之良否而姑拍其股者,曰:“大人之好馬。”①于是,這種行為被世人看作奉承別人的別稱,謂之“拍馬”。而拍馬本來自西北,何以風行全國呢?“拍馬”一語,最早當產生于西北地區,但由于“拍馬”這一描述性的語言單位,生動形象、富有情趣,極具生命力,各地方的人相沿習而用之。這一過程中,趨新是最重要的因素。“語言心理的特點之一是趨新,這一般與人總是追求時髦的風尚可以類比。方言中的一些新詞,新的表達方式或句式,往往很快在全國擴散。”②
許慎《說文解字·肉部》:“股,髀也。”《說文解字·骨部》:“髀,股也。”段玉裁股下注云:“髀,股外也。言股則統髀,故曰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釋:“股”為“大腿,從胯到膝蓋的部分”,在解釋“髀”時也釋為“大腿”,股髀無別。《說文解字》與《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二字當沒有區別。而段氏則曰:“髀,股外也”,他認為股髀各指一物,并不相同。“言股則統髀”,從字形上來看,股從肉,髀從骨,大概“股”指大腿上的肉,“髀”則專指大腿骨。可見,“股”指大腿部分應無疑。“馬股”,就是指馬的大腿,這是顧頡剛的本意。“馬股”,并沒有馬屁股的意思,且若指馬的屁股,顧氏何不直言“馬臀”?馬之矯健與否在大腿,所以西北之民“互拍其馬股,曰:‘好馬’”。由是觀之,“拍馬股”當是對阿諛奉承之行為的最早表示方式。可見,“拍馬屁”是“拍馬股”的訛變,而“拍馬”則是它們中間的過渡。可以這樣設想,在“拍馬股”的流傳過程當中,一則受到當時書面語雙音節詞的影響,二則拍馬股在口語中表達得不順口,不符合漢語音節和諧的要求,于是在有些地方,“拍馬股”就變成了“拍馬”,而有的地方還是“拍馬股”。由于方言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所以據推測,以上的設想可能會是當時存在的語言事實。眾所周知,書面語源于口語。文字出現后,由于書面語自身的高要求和歷史條件的限制,使書面語逐漸與口語相分離。現代漢語的書面語和口語中,可用“拍馬”和“拍馬屁”表達同一個意義,二者似乎沒什么分別,但從來源上看,“拍馬”明顯早于“拍馬屁”,這要從漢語詞匯的發展與語音流變談起。古代漢語單音節詞占優勢,到了現代漢語中復音詞,特別是雙音節詞占優勢。“縱觀漢語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詞語的雙音節化是一個變化的總趨勢”③。在漢語詞匯的發展長河中,最早的詞當來源于甲骨文,然而在已知的甲骨文中,除一些地名、族名為復音詞外,其他都是單音節詞。向熹先生在《簡明漢語史》中,對先秦兩漢古籍中的復音詞進行了統計:《論語》中200多個,占15%;《詩經》復音詞900多個,占25%;《左傳》284個復音詞;《論衡》2000多個雙音詞。雙音節化是漢語詞匯發展的一個特點,是大多數學者的共識。那么,是否能認為“拍馬是拍馬屁的縮略形式”呢?事實上,此種提法是不符合漢語詞匯發展規律的。從顧氏的敘述及其生存的年代,大致可以判斷出,“拍馬”其實在明清之際就已經是百姓口語中常見的詞,但由于明清兩代崇古之風甚重,加之統治者的文化壓制,使書面語與口語之間慢慢產生了更加嚴重的脫節現象。明袁宗道《論文·上》曰:“時有古今,語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詫謂奇字奧句,安知非古之街談巷語耶?”古人稱大腿為“股”,今人稱“大腿”。現代漢語(包括方言)中,常與“股”搭配使用的字當數“屁”字為多,合為“屁股”,而“屁股”古人謂“臀”者也。于是在“拍馬”的流傳中,別人誤認“拍其馬股”為拍馬的屁股。今人有語曰:“拍馬屁拍到馬腿上了”可證之。所以,按照語言的經濟原則,“拍馬屁”當是“拍馬屁股”的縮略形式,其本源是“拍馬股”。因此,“拍馬”當先于“拍馬屁”,而“拍馬屁”是“拍馬”發展到今天的產物。學者認為,“拍馬”是“拍馬屁”的縮略形式,如此本末倒置,是有失偏頗的。溫端政老師給慣用語下的定義是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語④。據此原則可以認為,“拍馬”和“拍馬屁”都屬慣用語的范疇,二者在語意平面上沒有區別。但溫端政老師認為,對于語匯的劃分不能糾纏于語義的雙層性和字數(音節數)上,而應當著眼于在意義上是否具有描述性。
“拍馬”與“拍馬屁”在表意方面并沒有不同的地方,二者所描述的對象都指阿諛奉承以及吹捧巴結別人,但是二者在用法及表達效果上存在著一些差異。經多番考證,事實上有些用“拍馬屁”的地方一般可以用“拍馬”來替換,如“拍馬屁的是莫爾卻寧,偽君子是塔爾丟夫,嫉妒鬼是奧賽羅”⑤,可以換為“拍馬的是莫爾卻寧”。但是,用“拍馬”的地方,卻不能用“拍馬屁”來替換,如“吹牛拍馬”不能說成“吹牛拍馬屁”,而“逢迎拍馬”同樣不能說成“逢迎拍馬屁”。為什么呢?一般人認為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漢語言文字具有單音節為主和形音義統一的特點,如果說成“吹牛拍馬屁”或“逢迎拍馬屁”,不符合漢語要求對仗、押韻的特點,讀起來會音律不諧。然而,其深層原因在于,漢字詞語的發音特征往往要與所指稱的對象之間形成一種象擬關系。在語言的運用當中,漢字本身的這種發音特征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心理,于是只有通過協調發音特征以達到審美要求。以岳飛的《滿江紅》為例,全詞各個韻腳以[e]為韻尾,“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闋”。[e]本身具有短促上揚的音響特征正與作者一心收復宋室河山,奈何壯志難酬的心境相吻合,激越之情,蕩然奔出,以[e]為韻,必然可收到激動人心的效果。試想各句如以語音悠長徐緩,厚重深沉的[n][g][u]等為韻,一定達不到同樣的效果。漢語的這些語音特征,正如不同的樂器所奏出的不同聲響,其作用也是不同的。“馬”是上聲,且發[a]音時,開口度較大,氣流順暢而出。“屁”是去聲,[i]是齊齒,與[p]相拼,自然有一種沖破阻礙,尖利上揚的音響效果。因此,“拍馬屁”不可以替換“拍馬”,而“拍馬”這種厚重低沉的語音特征也就決定了它的作用,如同音樂中的基音,任何音都可以與之相配。“屁”的音響效果所表達的也就激烈一些,而“馬”聲調舒緩,表達的情緒也相對平靜。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拍馬”與“拍馬屁”的歷史來源與發展,以此說明“拍馬”與“拍馬屁”是同一語意而不同表達方式的兩個慣用語,并非前者是后者的緊縮形式。又從漢語音節本身所具有的音響特征方面,對“拍馬”與“拍馬屁”進行了粗淺的探討。對漢語語匯的尋源考釋,應當是學界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文淺薄,然學術討論之冠,則吾豈敢,故謹以上文為引,以俟更多來者。
【注釋】
①許威漢:《訓詁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②游汝杰:《漢語方言學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6頁。
③張聯榮:《漢語詞匯的流變》,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第160頁。
④溫端政:《漢語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⑤高爾基:《文學論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2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