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進
(安徽博物院 安徽 合肥 230001)
紙質文物(特別是古籍文獻)在中國悠久歷史的長河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的實物資料,并且對當前歷史研究工作具有深遠的影響。安徽博物院館藏紙質文物豐富,僅古籍文獻就有10萬余冊,其中很多是具有徽文化底蘊的文書、契約等,是研究徽文化重要的依據[1]。因此古籍文獻保護一直以來都是安徽博物院古籍保護的重要工作,其中蟲霉防治是最為關鍵的技術環節。
經前人調查研究得知,危害紙質文物的有害生物主要有霉菌、昆蟲和鼠類,其中常見的霉菌主要包括接合菌亞門的毛霉和根霉兩屬,子囊菌亞門的毛殼菌屬,半知菌亞門的曲霉、青霉、念珠霉、交鏈孢霉、芽枝霉、木霉、鐮刀霉等屬;常見的危害紙質文物的昆蟲有蟑螂、書虱、毛衣魚、檔案竊蠹、煙草甲、白蟻、蜚蠊等。這些霉菌的存在不僅會分解紙質纖維,降低纖維強度,而且霉菌分泌物還會污染紙質文物、導致紙張黏連、增加紙張酸度等;昆蟲除了蛀食紙質纖維外,其分必物還會污染紙質文物,影響古籍文獻內容和圖像的清晰程度。因此,做好紙質文物的防蟲防霉工作對紙質文物的保存與展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物理殺蟲法是指通過改變紙質文物所處環境中的溫濕度及氧氣含量,破壞紙質文物害蟲的生理機能,使其不育或者死亡,從而達到殺蟲滅菌的目的。目前常用的物理殺蟲法主要包括真空充氮殺蟲法和低溫冷凍殺蟲法,其中真空充氮殺蟲法是將紙質文物放置于真空充氮設備的腔體中(放置時間≥72小時),通過抽真空造成嚴重缺氧的條件,破壞耗氧蟲害的新陳代謝功能,從而達到滅蟲殺菌的目的,該方法是一種環保、安全的殺蟲滅菌方法,不僅不會對紙質文物帶來任何有害影響,而且對操作人員也沒有任何危害。因大部分危害紙質文物害蟲的適宜生存溫度為15~40℃,超出該溫度范圍時,不僅會影響害蟲的生長發育,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其死亡,低溫冷凍殺蟲法便是利用害蟲的這一特性,將紙質文物放置于專門冷庫或者冷凍設備中,利用低溫凍結手段來殺死紙質文物害蟲的一種方法,具體的溫度設置情況,應依據蟲害種類適宜的溫度范圍進行設置。
根據施加殺蟲藥劑及殺蟲藥方式的不同,化學殺蟲法可以分為投放法和熏蒸法[2]。投放法是指在紙質文物庫房內定期定量的投放防霉防蛀劑、抗霉殺蟲片、樟腦精和衛生球以及天然芳香防霉驅殺蟲藥等,從而達到防霉防霉的目的。該方法操作起來相對簡單,并且成本相對較低,一直被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等廣泛采用,但該方法的殺蟲效果始終有限,需要定期進行投放,并且這些殺蟲藥劑中,除天然芳香防霉驅殺蟲藥外,其它藥劑都或多或少的對人體產生較大不利影響。因此,使用時應注意,工作人員盡量避免長時間處于投放了這些藥物的環境中。熏蒸法是在密閉條件下,利用環氧乙烷、溴甲烷、氟化鈉、磷化鋁、以及臭氧等易揮發化學藥劑的蒸汽通過害蟲的呼吸系統使昆蟲中毒死亡,特別適用殺滅紙質文物庫房內成疊存放,棲息在縫隙、裝訂線等隱蔽處的紙質害蟲。熏蒸法具有見效快、效果徹底等特點,但是該方法不僅對掌握化學藥物或負責處理紙質文物的人都有很強的毒性,而且殘留在紙質文物載體上的藥劑,對紙質文物本身以及查找和利用檔案的人員帶來危險與傷害。因此,我們需要謹慎使用熏蒸法。
輻射殺蟲法是利用專門設備釋放出的電離輻射與害蟲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效應,導致紙質害蟲不育或死亡的一種物理防蟲方法。目前,有很多種輻射都可以殺滅紙質害蟲,如電子束輻射法、X射線輻射法、鈷源輻照殺蟲法、微波輻照法等,但因輻射殺蟲法操作難度大、且需要專業機構提供技術和設備支撐,所以無法推廣。
生物學殺蟲法是利用生物本身的特性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生物學殺蟲法可以以蟲殺蟲、以微生物或激素殺蟲。這種方法多用于農業害蟲的防治,應用于檔案害蟲防治仍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生物學法殺蟲,尤其是采用激素劑殺蟲、效果顯著,害蟲不會產生抗藥性,不會污染環境,無殘毒,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現在已知的激素有數百種,是未來蟲霉防治技術的研究方向之一。國外有人用15種保幼激素類似物試驗防治黑皮蠹、煙草甲、花斑皮蠹等10多種倉庫害蟲,均有效果。
為減少紙質文物存放空間害蟲的入侵途徑,應密封紙質文物庫房的門窗,必要時安裝擋風雨條,保持密閉狀態,并且遮蔽通風口以及管道空隙等[3]。另外,外出展覽或新征集的紙質文物在入庫房之前一定要對其進行防蟲防霉處理后方可入庫。
在過去,書畫裝裱、古籍修復過程中使用的麥粉漿糊內含有霉菌生長所需要的養料,致使其在保存過程中容易滋生霉菌產生損壞。為降低面粉的營養成分,阻斷或減少保護過程給霉菌提供的養料,應將麥粉中的面筋去掉后方可使用,使霉菌無滋生之地。檔案害蟲一般具有喜溫、喜濕、喜臟、喜陰暗、雜食等習性,必須健全紙質文物存放場所的衛生制度。
據調查,蟲霉在相對濕度為70%~96%環境中生長發育最旺盛,且霉菌孢子在相對濕度達到38%~39%時仍能成活,庫房的相對濕度的大小直接關系到文物的安全問題,一般庫房要設有空調機、除濕機等除濕設備。加強庫房的硬件設施及管理,積極創造條件將室內溫度控制在15~25℃,相對濕度在50%~65%內。
微塵顆粒積累在紙質文物表面,不僅會影響文獻文字和圖片的呈現效果,并且累積的微塵顆粒還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有害氣體等腐蝕紙質文物載體。另外,塵埃中包括很多霉菌孢子,當具備它生長發育的條件時,就會滋生霉菌損害紙質文物。因此,管理人員需要做好日常的防塵工作。
紙質文物作為預防性保護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紙質文物的蟲霉防治工作,應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為方針,但目前人們對“防”的重視不足,且在觀念上總期望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蟲害問題,因而在“治”的方面往往會冀希望于化學藥劑。然而,“是藥三分毒”,這樣的做法只能帶來蟲害的階段式爆發和巨大的經濟、健康代價。因此,古籍蟲霉的防治,應樹立“防”重于“治”的理念,將蟲害控制在萌芽期,而不是事后再消滅害蟲。
同時,建議建立完善的保護檔案,將所有的治理手段和效果都記錄在案,做好治理結果的評估工作,為以后做好治理提供借鑒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