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莉
(江蘇旅游職業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2)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文化趨同,城市建筑雷同,城市的自身特色日漸模糊。如果在城市文化的建設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利用,不僅可以豐富城市文化的內涵,還可以塑造出該城市獨特的文化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城市文化建設的寶貴文化資源。
城市文化對外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宣傳,拓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在進行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時,非遺元素融入到城市文化及城市外觀設計中,城市文化個性愈發鮮明,可以說,城市文化建設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揚州始建于春秋,距今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興盛于漢,繁盛于唐,鼎盛于清,現如今揚州仍較完好地保留著鹽商園林、古老街巷等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鮮活地保存著揚州畫派、揚州評話、剪紙藝術、淮揚美食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揚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州剪紙、揚州古琴藝術(廣陵琴派)、雕版印刷技藝均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揚州清曲、揚州評話、揚劇、雕版印刷技藝、剪紙、漆器、玉雕等19項被列入國家級第一、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入選數量位列江蘇省第二;市級非遺傳承人78名、省級非遺傳承人82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7名。
隨著社會的發展,揚州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水平相差較大,橫向合作少,整合度低,非遺資源無法形成集群效應塑造鮮明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利于揚州城市文化的提升與長遠發展。
揚州在歷史上就是一座偏消費體驗型的城市,因此其非遺資源的類型也主要集中在傳統技藝類和表演藝術類,但目前揚州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設中卻沒有將這些非遺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揚州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設中仍以瘦西湖、個園等為代表的園林文化及運河文化為主,導致揚州與蘇州和杭州等運河沿線的其他城市定位相似,競爭優勢不明顯,城市文化品牌缺乏特色。揚州的園林文化和運河文化都屬于觀光游覽型文化資源,目前也只是停留在走馬觀花式的游覽,趣味性和體驗性都不強。
揚州政府對非遺資源的宣傳也進行了很多努力,如:舉辦各大節慶活動、利用公交站臺廣告牌等公共設施作為宣傳載體,制作城市形象宣傳片等,但在發展非遺相關文化創意產業上的嘗試還不夠,雖然在城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中利用了會展、旅游等產業,然而在出版業、音像影視業等方面還未有太大的動作及突破,同時當地企業與個人參與度也不強,這些方面都還需要努力。
揚州在城市文化建設中,對揚州非遺文化大多都停留在宣傳展示上,這對培養和激發全社會的保護意識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市民對本市非遺文化的內涵了解不夠,對非遺文化的認識有待提高。
整合非遺資源,讓游客全方位體驗揚州非遺文化。以揚州淮揚美食節為例,餐盤設計可來源于揚州剪紙、玉雕、漆器等民間美術文化元素,用餐環境中可增加揚州清曲、評話、揚州木偶戲等表演,菜品設計及菜肴命名可就揚州民間文學取材,更顯地方飲食文化特色。對一些制作時間短但能體現揚州刀工技法的菜肴可進行堂烹服務和技能教學,如燙干絲、文思豆腐等,這些不僅可以豐富美食節的內容,增強吸引力,同時還能給客人帶來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的多層感官全方位的揚州城市文化體驗。整合后的非遺資源更具特色,形成較強的非遺文化集群效應,彰顯了揚州城市文化特色。
建立非遺創意產業園,形成產業化經營。通過建立非遺創意產業園,對非遺進行活態展示和傳承[1]。人們通過近距離觀賞傳統技藝和學習非遺產品的制作過程,加深對非遺資源的認識,人們可以在 DIY體驗區親自動手體驗非遺產品的制作,還可以量身定制屬于自己的非遺產品。與動漫產業結合,實現非遺的動漫化傳承和傳播。將揚州民間藝術與動漫藝術進行巧妙碰撞與融合,形成剪紙動畫、木偶動畫等獨具特色的動漫,還可以制作成知識性介紹、科普性講解的非遺動畫紀錄片,與動漫產業的深度結合使揚州非遺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廣泛的傳播。
提高市民非遺文化認識,增強城市文化競爭的軟實力。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各種民間節慶儀式對揚州人有著重要意義,在對揚州民俗形式回歸和再造的過程中,應該使其融入揚州人的日常生活,從而喚醒當地人的主動參與與保護意識,讓揚州市民真正感受到非遺所蘊含的精神啟示,并一代代地傳承下去[2]。
拓寬非遺宣傳渠道,塑造鮮明城市文化形象。傳統的非遺宣傳方式主要有報刊、電視、廣告牌等,這些方式在揚州非遺的宣傳中仍然必不可少。市政府、廣電部門應盡力將揚州非遺的宣傳在央視等高端媒體上投放,擴大揚州城市文化影響力,同時還需利用網絡新媒體技術加大對揚州非遺的宣傳力度,開通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官方微博,鼓勵市民參與非遺宣傳,利用個人微信、微博等途徑宣揚本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文學為題材進行影視劇的制作與拍攝,如揚州八怪傳奇故事、鑒真傳說等影視作品;另外在揚州城市外觀的設計中也應融入非遺符號,將非遺的各種元素運用到公共路牌、公交車站臺、公共場所的服務標識、政府禮袋外包裝設計中,借助非遺元素塑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
注重專業人才培養,為城市文化提供持續發展動力。人才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關鍵因素,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中小學校園活動,增設如揚劇、揚州剪紙、揚州刺繡等教學內容。在本地高校及職業院校的歷史、旅游等專業中開設非遺保護課程,為促進城市文化提升培養本地人才;部分非遺項目可以成立專門的博物館、研習所等,面向大眾授課,推行非遺傳人“師帶徒”行動。聯合高校專家和非遺大師成立揚州非遺研究學會,并對非遺傳承人和非遺研究人員定期開展非遺保護與硏究專題培訓和對外交流;適當引進非遺利用領域的優秀專業人才,提高研究團體水平,為揚州城市文化提升發展提供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