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元媛 劉 杰 劉培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 江蘇 南京 210044)
傳統絨花是將蠶絲煮熟后染色,用特細的銅絲為蕊制成不同規格的長絨條,再盤制成各種式樣的花朵,供婦女和小孩佩戴的傳統民間工藝品[1]。絨花產品顏色與品種十分豐富,又諧音“榮華”,因寓意吉利常作為貢品,為皇室宮廷所喜愛。新中國成立后,建立南京工藝制花廠,實現絨花工廠化制作,絨花工藝品一度外銷,十分興旺。因時代發展的原因,曾遍布南京的絨花作坊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亟待保護和傳承的非遺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于特定的歷史環境,其生產方式與當時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連,因此具有一定的活態屬性,即存在維持其“生命”的生存環境。據于富業的研究歸納可以得出,其間不僅有自然生態環境,還涉及人文生態環境等[2]。
據趙樹憲本人講解,絨花制作工藝基本上沒有改變,制作材料和工具都保持著原始狀態。在非遺技藝傳承中,原材料和傳統工具都應該盡量保持原始狀態,但也需要隨著時代變化進行創新與發展。絨花制作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工具頗為簡單,但對天然環境的依賴性較強,尤其是蠶絲和特制的銅絲等。原材料的產量與質量,與絨花的制作與成品質量息息相關。
絨花制作技藝一直保持純手工制作,產品樣式需要隨時代的變化而調整。南京絨花藝人必須制作南京傳統絨花藝術品,還需要進行時代創新,與新時代的需求相結合。如趙樹憲先生為電視劇《延禧宮略》提供的皇室絨花飾品,栩栩如生,藍色絨制鳳鳥圖案引領一時風尚。但是電視劇中配飾的制作耗時較長,全部工藝流程都熟練的工作人員較少,生產效益不高。
雖然對絨花技藝感興趣的人員頗多,但南京絨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先生表示仍然存在絨花制作技藝“無人可傳”的問題。年輕的學習者缺乏,“職業化”的年輕手藝人更是少之又少。業余愛好者學習制作絨花的時間不固定,學習技能掌握較慢,學習態度輕率,造成絨花制作傳承難度的增加,且年輕人往往會被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所吸引,不能用心學習手藝和制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于傳統文化,根植于社會歷史,傳承于社會環境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能夠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得到了社會群體的認同和參與[3]。一種普遍的社會認知允許傳統技藝的存在,一種廣大的社會參與保證傳統技藝的發展,才是延續傳統非遺的根本所在。社會性經驗中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社會文化的傳遞建立在能夠被個體同化的基礎上,影響著人的個體認知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的經濟發展和歷史文化相適應,必然在社會生活和精神方面影響人們的認知,且大眾也因此產生一種文化認同,對一定的傳統技藝抱有積極態度。
南京本地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沖擊表現為日趨多樣。南京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具有新興文化所沒有的深厚底蘊而又無法徹底守住自身文化傳統的邊界,城市文化的認同感逐漸喪失,“新市民”的城市歸屬感不強,文化認同感缺乏[4]。原本的“多元化”文化進而成為一種“無特征”文化[5]。在近日對甘熙故居(南京民俗博物館)的參觀群眾調查中得知,參觀者大多對甘熙故居本身的歷史了解甚少,對展出的南京民俗本身缺乏“親切感”,對絨花等手工藝持“看熱鬧”的心態居多。
針對“絨花坊”的參觀情況也進行了相應調查。從觀眾對絨花工作室的了解途徑可知,近半數的觀眾是在參觀途中路經“絨花坊”進而參觀,有相對一部分觀眾被電視宣傳吸引而來,而在新媒體和網絡等方面并沒有顯出優勢。在觀眾對“絨花坊”的觀后情況上看,大部分觀眾表示僅作參觀,看到絨花技藝感到新奇,會繼續關注;較少的觀眾會在參觀后當場購買絨花制品作為紀念,而調查中也不乏專門為了購買絨花制品而來的人群。
“絨花坊”的宣傳處于劣勢,現其存在形式仍是民俗館本身的集體工作室,且不善利用新型媒體宣傳和在線營銷策略,僅依賴于單一工作室的個人努力和柜面銷售,這就導致絨花僅能在一定的參觀群眾中得到宣傳,而想要推而廣之困難重重。絨花的傳承活動需要依靠特定的文化認同和價值取向,更依靠于南京本土局部文化因地域、因階段、因時代而生出的文化性格,而絨花始終難以站在“大眾化”角度。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絨花難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傳承生存而不得不借助后續幫扶,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普遍審美需求,這或將成為南京絨花傳承環境中較為艱難的部分。
就南京絨花而言,除申報非遺名錄、開設工作室外,民俗館也致力于為絨花技藝的傳承搭建平臺,陸續建立檔案數據資料庫,適時開展“技藝課堂”進校園等活動。從政府政策的規劃實施、法律法規的提出完善到憑借民俗館平臺傳播發展等,借助勢頭良好的外部環境協調,進一步努力“煥活”絨花記憶。然而,傳承期間存在非遺宣傳形式化活動過頻,實際幫扶、鼓勵措施缺失,傳承人管理保護模式僵化,非遺職業化實施困難等問題,傳承過程中的協調環境問題仍需得到關注。
雖然南京絨花傳承環境中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但南京市政府和江蘇省政府都在積極作為,積極推動以絨花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積極推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學術研究和保護實踐;實施保護法案,協調外部環境,積極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校園等活動;努力解決認知環境和外部環境的調整,推動絨花傳承環境的改善,同時也需要工藝大師和傳承者積極主動地克服生存環境的缺陷,開發出吸引人的新產品。將南京絨花制作積極引入美術類高校的設計專業,提高絨花產品的影響力,推動南京絨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