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卉心
(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 119078)
20世 紀90年代,口述歷史紀錄片開始在中國興起,它結合了過去歷史檔案、文獻資料以及客觀敘述的歷史紀錄片和口述歷史檔案,以聲音兼圖像的形式使得歷史更真實可感地展現到觀眾面前①。技術的進步以及新時代大眾傳媒使歷史不再依靠枯燥的文字資料來傳播,而是應用了深受觀眾喜愛的傳播方式,讓歷史更為大眾所了解。
海外華人在中國歷史上貢獻頗多,幫助家鄉以及國家建設的事跡不勝枚舉,而他們的救助方式大多是通過捐錢捐物,而出人出力則相對較少,但南僑機工恰是一個能夠出人出力的特殊群體。1939年,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當時日本切斷了國外對中國進行物資運輸的多數通道,國民政府只好臨時建設滇緬公路,從緬甸向中國輸送物資。國內需要大量的司機與機工支持這一“生命線”的運輸,但當時國內相關人才缺乏,因而國民政府向陳嘉庚等人在東南亞組織的籌賑會求助,在陳嘉庚的號召下,3000多名東南亞的機工自動報名回到祖國支持抗戰事業。
鳳凰衛視于2014年播出了題為《“失落的歷史”——南僑機工(1939)》(為方便敘述,下稱《南僑機工》)的5集口述歷史紀錄片,片中多由南僑機工及其后代口述,向觀眾直觀且微觀地展現了這一歷史事件。本文嘗試以該紀錄片為例,結合其他相關材料,探究口述歷史紀錄片的歷史價值。
口述歷史紀錄的價值就是為觀眾講述歷史,所以該紀錄片重現了當時國內的情況,比如國家對機工的需求以及如何招募、如何訓練、機工們參與其中的衣食住行以及遇到日軍百般阻撓等情況,讓觀眾通過這些個人事跡大致地了解當時的整體情形。除此之外,由于講述者多以個人角度敘述,觀眾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小人物”,而非只關注精英對這一事件的感受:如楊保華的子女講述他通過報紙了解到中國當時的情形,激發想要回國抗日的意念,但他在應征機工這件事上遭到了家人的反對。陳壽全的女兒講述他回國后對參加軍事化管理的出操等訓練的抱怨,并認為在東南亞宣傳的“國內有很多汽車”的說法與當時的實際情況有出入,由此觀眾可從微觀上看到東南亞華人獲取國內資訊的渠道,看到當時小到家庭、個人對這一事件所做出的反應,甚至看到一些與官史所記載的不相符合的地方。
這些講述者的經歷是極為珍貴的歷史研究資料。片中講述的主角大多是事件的親歷者或能夠接觸到一手材料的人,因此由他們講述的歷史更為真實可感。《南僑機工》這一紀錄片總共出現19位受訪者,其中3位就是當時的南僑機工,其他的大多數是南僑機工的子女。而這些受訪對象構成的比例正顯現了口述歷史紀錄片的第二個價值,即爭取時間對歷史資料的搶救保存,為后世留下史料。“‘圖像證史’是以圖像(images)作為主要證據來研究歷史,換句話說,圖像而不是傳統的文本成了史料的主體。”電影和電視畫面等可視藝術品也是圖像的一部分②。事實上,許多南僑機工現已過世,據云南省南僑機工回國抗戰歷史研究會網站報道,中國現僅9名機工健在③,所以對這些仍思維清晰的南僑機工做口述采訪,留下影像資料作為史料,對后續的研究非常有價值。鳳凰衛視采訪到的翁家貴(100歲)、蘇榮祿(88歲)、許海星(98歲)都已相當高齡,很明顯,爭取時間留下這些親歷者所能提供的一手材料的任務尤為迫切。
首先,大眾傳媒本身有其特定的社會責任。在歷史記錄以及傳播這方面,媒體應相應發揮積極的作用。南僑機工歷史事件對于中國以及東南亞地區來說都有極大的紀念意義。這些機工為國家危亡做出犧牲,但在中國這段歷史中卻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被提起,有的南僑機工在特殊時期甚至要隱瞞自己的身份。當時應征時,南僑機工們很多是拋家舍業,為國奔赴戰場,是光榮的。紀錄片《南僑機工》中提到籌賑會提出了機工信約10條,其中一條就是為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自由,要犧牲個人自由。這些應征者有的已有家業,有的已建家庭,但很多人放棄自身在東南亞較為優越的生活環境,投入到艱辛的抗日戰爭中,甚至有1000多名南僑機工犧牲在這一“生命線”上。口述歷史紀錄片的第三個價值是依照媒體的社會責任,通過形象易懂的形式,讓群眾了解歷史,銘記歷史。
媒體在面對大眾時不僅應在歷史傳播上有擔當,同時也要為珍貴的親歷者創建平臺,讓他們分享這段歷史,回味激蕩的歲月,由此體現媒體的人文關懷。每段在歷史長河上能夠激起波瀾的歷史事件對于親歷者來說更是意義非凡,媒體提供平臺由他們來講述歷史不僅能夠使得他們親身證史,讓觀眾得以觸碰到歷史的細枝末節,更可以切身地感受歷史的真實與震撼。
媒體在某段時期選擇何主題宣傳報道,通常總與當時社會形勢相關,這同樣是歷史紀錄片體現現時的歷史價值。2013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執政一周年之際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了國際極大不滿。據人民網題為《嚴防安倍激活日本軍國主義》的報道指出,2014 年日本首相安倍亦通過形形色色的言談與手段否認侵略歷史:“‘慰安婦’問題不是日本獨有,南京大屠殺不存在”等,想要敲開尚武大門,妄圖“更換”日本歷史記憶④。或由此,中國在2014年2月27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兩個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⑤恰逢2014年為農歷甲午年,為中國人所熟知的中日甲午戰爭正是發生在120年前的甲午年,國際上也稱此次戰爭為第一次中日戰爭。因此,鳳凰衛視選擇在這一年播出這一部講述抗日事跡的《南僑機工》或是基于上述因素,提醒人們勿忘戰爭,勿忘歷史,同時“回擊”日本右翼,謹防軍國主義的抬頭。無獨有偶,這一年中國中央電視臺也播出題為《南僑機工——被遺忘的衛國者》的歷史紀錄片,新加坡則在2011年組織了重走滇緬公路的活動,并在2013年播出了相關主題的紀錄片。這些都在警示二戰給國際人民帶來的災難,也敲響著勿忘歷史的警鐘⑥。
口述歷史紀錄片的歷史價值不僅針對過去,也關注現在和未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現代歷史觀建立起來的“大敘述”的史學觀,隨后出現的后現代“小寫歷史”的史學觀對現今研究歷史的影響也體現在這樣一種歷史敘述方式中。口述歷史紀錄片通過對親歷者的訪問來重構歷史,而不再是用宏觀的角度探討歷史的科學規律以及從整體上去看待歷史。所以從《南僑機工》這一紀錄片所體現的另一個歷史價值便是現階段影響歷史研究的價值觀:“對史學研究中主觀成分的重視,是二十世紀史學的基本特色。”⑦而這種特色也延續至今,口述者除了描述當時一些客觀的場景,如日軍的轟炸阻撓,也用自身的感受不同感受來敘述歷史。他們述說因路況差導致行車的艱難,而且為避免日軍的轟炸,被迫要在夜間關車燈行車;也有的講述因躲避敵軍追捕只能到別人園地偷玉米皮果腹,甚至因饑餓顧不上無法支撐的戰友只得將其就地掩埋的心酸。這些講述手法都具象地體現現時關注個體的歷史觀。
除了歷史觀的反映,歷史紀錄片對于歷史或有補寫或修改的作用。這些對國家存亡做出貢獻的南僑機工在這一時期被誤解,如今挖掘這一歷史并得以呈現,讓人民重新認識這一事件以及這些人,有助于修正歷史,更正錯誤的歷史觀念。
此外,該紀錄片在中國還提供了一個不同于以往僅僅站在中國的角度書寫這段歷史的方式。在往常的歷史記錄中,大多將南僑機工視為中國抗戰的一分子去講述。而事實上這些人大多是生在南洋長在南洋,他們出發唱的歌曲《告別南洋》的第一句就是“再會吧南洋”,這就說明,雖然當時他們在中國危難之時,認同自己“炎黃子孫”的身份應“回國”抗戰,但從歌詞反映出來的是他們勝利之后的愿望仍是“回到南洋”,他們心里或已認定南洋才是他們的故鄉,是他們來時的地方。因此,這一事件對于馬來西亞及其人民來說,同樣是有極大社會反響的。南僑機工招募當時可說是全社會動員:“縫紉店、服務店給歸國南僑機工趕制中山裝,短便衣;甚至還有酒樓、飯館為機工招待順風酒送行。”⑧而到了1942年,日本亦占領了東南亞,而此時這些南洋的年輕力壯者正在中國抗戰,他們的家人以及他們的“故鄉”又因此遭受戰爭的動蕩。紀錄片中提到,由于當時通信的不發達,很多抗戰的南僑機工不知馬來西亞的家人在日占時期被害,即使獲知也因正在執行任務無法回去保衛家人,因此這一歷史事件也應該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角度去看待這一群體。此外,他們不只是屬于東南亞的一個群體,他們有自身的歸屬地,紀錄片中提到他們從六個地方來等,并不是如通常敘述般只關注他們都是從“東南亞”來的戰士。紀錄片中也還提到,這些南僑機工事實上并不全是華裔,也有印度裔。因此,筆者認為該紀錄片也提供了另外一個看待這段歷史的角度:關注他們的所在地,關注東南亞受此事影響的社會狀況,補充以中國為中心的書寫角度。
最后,口述歷史紀錄片本身也將成為史料。一是作為后人研究當今的一個歷史資料,由此探究這個時代的價值觀、歷史觀等,如上述的小寫歷史觀等 ;二是成為研究南僑機工歷史事件的二手資料。
從《南僑機工》這一紀錄片來看,口述歷史紀錄片可具有以下幾個歷史價值:一是平民化講述歷史的手段;二是保存以及搶救歷史資料;三是實現大眾媒體傳播歷史的社會責任;四是為歷史親歷者提供講述的平臺;五是反映現時的歷史觀;六是補寫或者修改歷史;七是用不同的視角或更全面地看待歷史;八是為后世提供研究現時歷史記錄方式的佐證與資料。這些歷史價值的確存在于口述歷史紀錄片當中,但是并不表明口述歷史紀錄片所呈現的都是積極的一面。在某些條件下,制作人的歷史專業水平、口述者的記憶偏差、紀錄片的呈現角度等都會影響歷史的真實性,因此歷史研究者在運用口述歷史紀錄片為史料時,應對片中內容進行考究再使用。而制作團隊在制片過程中更要注重歷史事實,咨詢歷史學者,避免紀錄片與事實有過大的偏差。總的來說,這樣一種歷史呈現方式,對觀眾來說,仍不失為了解歷史的一個較為便捷的手段。
【注釋】
① 趙璟一:《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口述歷史紀錄片研究——以<我的抗戰>為例》,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② 朱亞平:《小議電視紀錄片的歷史價值》,《新聞傳播》,2013年第3期,第133頁。
③ 云南省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歷史研究會,《云南為南僑機工賀壽國內僅9人南僑機工健在》,http://www.nanqiaojigong.com/CN/xinxidongtai/13_30_09_46.htm,15/3/2015 訪問。
④ 人民網,《嚴防安倍激活日本軍國主義(鐘聲)》,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02/13/nw.D110000renmrb_20140213_4-03.htm,6/4/2015訪問。
⑤ 新華網,《2014年國內大事回顧》,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4-04/04/c_126319149_4.htm,6/4/2015訪問。
⑥ 這一部分內容,要感謝毛朝暉先生在筆者撰寫初稿時所提的建議以及信息的提供。
⑦ 古偉瀛,王晴佳:《后現代與歷史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
⑧ 紀錄片《“失落的歷史”——南僑機工(1939)》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