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建國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山東 臨朐 262600)
佛教傳入中國以前,雕塑藝術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發展至三國時期,僧人支謙、康僧會先后將其傳入江南一帶。傳說康僧會遠游至吳國,孫權為其建造了建初寺并下令建立雕像,曹不興根據自己看到的西方佛像進行繪制。佛教主要是利用翻譯佛經、解說以及禮拜佛像進行傳播,佛像是宣傳佛教的重要載體,從視覺上給人們一種慈善、威嚴的感受,更加直擊人的心靈。同時,佛教造像的藝術推動了雕塑藝術的大力發展。
近代出土的很多石佛造像栩栩如生,造型優美,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在石佛造像方面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同時也可以令人認識到佛教的傳入給我國佛像藝術帶來的重要推動作用及影響。通過大量的石佛造像可以看出,我國傳統的雕塑藝術受宗教的影響,從之前以呈現動物或者人的主題作品,轉變為菩薩、佛的造型,在雕塑技術手段上也是日益嫻熟,風格多樣,或雄偉莊嚴,或秀麗富貴。可以說,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石佛造像的形象不同,但最終體現的都是人們對生活的審美趣味。追溯到漢朝時代,最初引進的佛像具有濃重的西域色彩,發展到魏晉時期,佛像就充滿了濃厚的士大夫氣質。這個時期是我國佛像藝術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無論繪畫還是雕塑都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立足于我國石佛造像的發展脈絡,分析北朝石佛造像發展時期域外佛像對我國佛教藝術的重要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北朝作為我國歷史發展中比較特殊的階段,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個朝代。石佛在最初的造像過程中是模仿印度的石窟進行修建的。因此,北朝早期的石佛造像具有濃重的印度風格,顯現出比較明顯的犍陀羅特征,比如鼻子是希臘式的,眼睛比較深邃,身體筆直堅挺,佛像頂上的發髻呈波浪形,著裝以通肩式袈裟為主,脖頸處領口較緊,眉間白毫。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北魏遷都洛陽,洛陽作為漢文化中心,一直推崇漢文化,同時也推崇南朝的審美情趣。這個時期的很多畫家在繪畫方面追求細秀俊美、體態消瘦的形象,這種鮮明的藝術形象也體現了人們審美上的改變,并且直接影響了北朝石佛造像的藝術風格,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是龍門石窟的石佛造像,形象十分清秀,極大地影響了周圍北方的石佛造像形象,較為典型。
發展到北朝后期,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受域外的影響審美思潮再一次發生改變。最具代表的是豐滿健康的外來風格,受到很多石佛畫師競相模仿,并且這種新的審美風格一度風靡,甚至一度改變并影響了整個南北朝的石佛造像。
結合北朝歷史的發展背景,透過北朝石佛造像盛行的背后可以看出,人們在戰亂年代大多持著解脫與轉世的念頭,且當時的胡人統治者也借此大力推崇佛教,使得佛教文化得到廣泛傳播。石佛造像作為教化和宣傳佛教文化的載體,傳入中國后,中國的造像師在雕刻佛像時,將中原風格與外來文化相互融合、改進,呈現出一定的精神內涵,完美地帶給人們人性與神和諧相融的佳作[1]。
北朝石佛造像的雕刻技法靈感源于印度佛像,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早期的云岡石窟。這一時期的很多佛像工匠在雕刻手法上多模仿標準的佛教美術范式進行雕刻,壓抑自己的個性創作特點[2]。因此,早期北朝石佛造像的雕刻手法過于生硬和呆板,在細節制作和處理上缺少柔和感,衣服一般稍顯突出,而衣服的紋理則是陰刻出來的平行線條,體現不出佛像衣物的飄逸感和柔和自然感。整體上來說,北朝早期的雕刻特點受印度佛像影響較大,衣服褶皺表達比較簡單,整體外形挺拔,細節比較尖銳鋒利。
發展到北朝中期,洛陽的龍門石窟比較具有代表性。龍門石窟的石佛雕像具有極強藝術感,石佛的面容設計也是從之前的剛毅與威嚴轉化成平靜慈祥的神態,具有十分濃厚的人性氣息,較好地將中國的寫意手法與西方的寫實手法進行了合理融合,融匯東西,體現了全新的創作狀態,不僅體現出南朝的漢族文化與北方的鮮卑族文化,還吸收了域外佛教藝術的影響下,中國石佛造像衍生出的創新風格,使石佛形象更加中原化與人性化。受歷史原因的影響,很多南朝的繪畫雕塑人才涌入北朝,當時這里匯聚了大量手法高明的石佛造像大師,有著十分突出的雕刻工藝水平。整個時期,石佛造像的整體雕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在細節處理上也逐漸體現了繪畫的技巧和運用[3]。追溯到北朝晚期,從石佛造像總體上看,佛雕藝術處于比較成熟的發展階段。這個時期的石佛制作方法比較精致細膩,整體造型也由之前的扁平開始傾向于圓潤,佛像的身軀比例更為合適,衣服造型和細節處理更為自然流暢,創作技法簡潔又不失趣味,雕像師們的技術手法有了明顯的提升,創意則更為巧妙。
通過對北朝不同發展階段石佛造像的分析,可以看出古印度的佛像對我國石佛造像影響頗為深遠,集中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的石佛造像師直接仿造印度的石佛樣式進行創造;另一方面,我國的石佛造像師在立足于印度佛教藝術成就的基礎上進行佛教藝術的創新與創造。這兩方面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仿造是以接受古印度的佛文化為前提條件,而創造和創新是在古印度佛教文化基礎上進一步演變和發展的。古印度的佛像藝術也有不同的發展時期,每個時期的發展成就各不相同。古印度的佛教藝術給中國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尤其在北朝時期,中國的石佛造像風格出現了極大的發展與改進。與過去的石佛造像發展歷程比較來看,我們要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有自己獨特內涵的創新,以推動中國佛教藝術的持續健康發展。
北朝的石佛造像藝術絢爛一時,創作了大量珍貴的藝術作品,但保留至今的作品卻為數不多。在藝術品市場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應從歷史意義與藝術內涵的角度出發,深入鑒定石佛造像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