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文
(朔州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朔州 036000)
儒家“耕讀傳家”思想發端久遠、綿延悠長并持續地影響著中國社會。“耕讀傳家”一度成為幾千年男耕女織的農村讀書家庭所追求的一種世外桃源似的理想畫卷?!案x傳家”思想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古代中國科舉制度的發展方向。
中國作為一個地緣環境下理想的小農經濟社會,經濟基礎由家庭農業和手工業構成,農本為先,生產力有限,國家治理很難深入廣大農村地區。農本社會中農民對家的認同延伸為對國家的認同,即上有君父下有家父的“家國同構”的倫理認同。封建國家盡力穩定對農民的剝削程度,特別是通過抑制土地集中的程度來維持社會穩定,并通過輿論宣傳達到重農的目的,用土地和編戶齊民相結合的方式將農民留在耕地上以維持國家賦稅穩定。
農家百姓通過耕作來維持基本生存,通過讀書來接受教育,特別是儒家文化導向民眾忠孝于封建國家的教育。古代中國,村落地區通過具有血緣紐帶的宗族來維系內部關系,利用宗法血緣來穩定農村社會。宗族之間大小強弱的審定和決斷看重家族的名望、生活狀態的安穩,更是以某一家族入朝拜相、進入封建統治機器中的俊秀人物多寡來選擇方向。
中國古代的考試制度的長期穩定并與政治緊緊捆綁,使耕讀步入仕途的理想能夠且不斷成為殷實富戶之家的現實。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比起之前的世襲制、征辟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進一步擴大了社會政治基礎構成的范圍,是一種較公平有理的選拔人才的方法,而且在一千多年中演變為日益先進的選官途徑,所以現在才有“十萬進士”之說[1]。
自南宋起,很多書院都辦在山林深處,使貧寒子弟更便于接受儒家文化教育。明清以及近代以來,農民接受啟蒙教育的千萬家私塾成為先生傳授四書五經的主要文化陣地。耕讀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讀書傳家、科舉致仕以及光耀門庭,有著非常緊密且重大的聯系。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勤”體現在辛勤耕作上,形成一種“育勤于耕”的優良品質。唐代大詩人、大文豪韓愈特別贊揚勤勞耕作,在《昌黎文集》卷三十中有“非其身力,不以衣食”的高論。清代紀曉嵐在家書中直書:農夫稼穡是天下衣食之源,不要輕視耕作。曾國藩傳世家風提出把耕和讀作為治家根本,流風后世。
耕讀傳家蘊藏著儒家對國家忠和對雙親孝的倫理教育。我國古代社會利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際關系來聯絡親族。其中,君與臣的關系和父與子的關系最受推崇。父子關系要求子女對雙親要盡孝道,言聽計從,生養死葬。君臣關系要求百姓對皇上要盡忠心,無條件服從?!爸倚ⅰ弊鳛榉饨ǖ赖略趦汕Ф嗄甑臅r代里一直是維護家國同構社會的不二律條。
中國傳統農耕文明下,“耕讀傳家”傳統的延續,不論對農民之家還是官宦顯貴之家無疑都是默認的正途成人之理念。《孟子》中所謂的“獨善其身”的訓誡其實就是選擇了一種耕作讀書兩不誤的田園般的生活方式。到了漢代,揚雄在《法言》中說道德可以從耕種漁獵生產實踐中得來。耕讀追求一朝入仕的現實功利意義更是深入小康農家。宋代以后,在經濟中心的江南地區,亦耕亦讀成為中國南方人家頗為流行的持家之道[2]。
耕讀傳家深遠地影響著華夏社會,成為傳統家庭的美好品行,影響著家庭的平和安樂和長足發展。蘊含的勤勞堅強、知書齊家的道德品質,不僅在完善個人道德修為上作用巨大,且成為協調家庭和社會良性關系的紐帶。
耕讀傳家能夠很好地維護家庭和諧和社會穩定,留下了珍貴精神財富給后人后世享用,可謂澤被后世。
耕讀傳家宣揚“忠孝”觀念。要求子女物質上滿足父母的生活,而且在精神上“父母在不遠游”的理念恪守讓父子之間充滿了溫情。那些不良子弟敗壞門風導致家族走向衰敗的行為時常為其他宗族所取笑,認為其為宗族蒙羞。儒家倫理學說認可“孝”行,并把“孝”擴展成為一種被社會廣泛認可的道德,二十四孝圖更是在社會上被政治所利用而廣泛傳播。
耕讀傳家把孝順父母維護整個宗族的安定和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有機結合在一起,忠孝合流。到了近代,在“忠”的概念中又被加入了民主的理念,個人追求與國家命運連接到了一起。
耕讀傳家思想有助于凈化社會風氣,對當地社會的穩定起到宣導作用,特別是那些基層社會的地方賢良對當地有極強的影響力。
一個人首先是優良家庭個人,之后才是社會中的良人?!洞髮W》修身齊家治國思想內在邏輯順序明了,即先齊家,后治國。耕讀傳家思想從影響每一個家庭成員的飲食起居作風漸次擴展到敦化整個民間社會的風氣。
教化民間,就是通過小眾吸收以達到大眾普及的目的。具有潤物無聲般培育人們的德行涵養和社會整體風氣的作用。一個人道德教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維度上反映出整個群體的文明程度。
閱讀是教育的基本途徑,古代傳統家訓中蘊涵著豐富的閱讀觀。耕讀傳家包含著思想活躍和價值探索的閱讀理念?!案斌w現出華夏民族繁衍生存的本能,“讀”彰顯了社會人群對文化的精神追求。
在很多家庭的門楣上,常會懸掛“小康之家”“雨讀晴耕”的匾額。由于從事農業生產養成的“耕讀傳家”之風已經在四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影響了千萬家庭。管子說“倉廩足,然后知禮儀”,讀圣賢書就是傳承“禮儀”的最好途徑。
探究耕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相傳人類傳播稼穡技藝的是神農,代代傳播,不斷豐富并傳到了春秋農家代表人物許行身上,《孟子》記載:“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楚國人許行輾轉來到滕國,獲得了國君的一塊土地,深入平民手把手教學,同時還傳播文化,這是半耕半讀在歷史上最早的出處。這種對于文化傳播的躬親態度,對于自然與大眾的態度,都是耕讀文化的重要內涵。
孟母三遷和鑿壁偷光的勵志故事早已婦孺兼知,自古以來中國人不缺刻苦讀書的生動事例。在農業為主的社會體制下,農民似乎除了種地養家沒有更好的路可走,他們讀書是那樣艱難,像孔孟這樣開門講學的大師少之又少,耕讀從節省生活成本開始,從一種爭取仕途的生活模式,逐漸演變為“耕讀為本”的價值美德,繼而形成了書卷滿滿的耕讀文化,對于后世的讀書與對學習的渴慕都有積極的意義。
晚唐五代時期的章仔鈞學問高、才氣高,務農鄉間,鄰里和睦,有很好的持家教育子弟的方法。耕讀的宣教在《太傅公家訓》篇首赫然在目:“傳家兩字,曰讀與耕……”
明末清初的張履祥作為農學家堅持邊教書邊躬耕,他在《訓子語》里說讀書時不要荒廢掉耕作,有饑寒交迫的時候;耕種不能忘了讀書,禮儀修養的事要堅持下去。
中國的耕讀文化為中國歷史增添了很多農學家,像賈思勰、王楨、徐光啟,也傳承了不少像《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一樣惠及封建農業的書籍。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從半耕半讀人家中走出來,擔任太守時,“起自耕農,靡不畢書”,不忘農耕,經常與家中的幫工一同勞作。他全程參與農耕,并將從間種耕田、除草施肥、收獲加工等所有農業生產環節包括自己的體會寫進《齊民要術》,以饗后人[3]。
作為一種文化,耕讀傳家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彰顯倫理教化,教導華夏子孫在尊重文化、勤于農業的環境中完成理想修為,造就了大量出身寒苦讀書成人的農家弟子。
《顏氏家訓》一書的作者為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他將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思想寫進書中,將讀書修身作為家訓的核心,“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反省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最終在社會上留下聲名建立功業。
明末清初學者朱用純的《朱子家訓》在社會上流傳很廣,另有姊妹篇《治家格言》在家訓著作中也是十分有名。朱用純在《治家格言》中大為贊賞讀書后知義理的做人道理在于指導自身提升修為,不要滿足于記得幾句古書、識得數句古句。
在某種意義上,耕讀文化是中國人形成勤勞樸實、崇尚文化精神品質的一個動因,儒家耕讀傳家思想在維護封建宗法體制、調整家庭社會倫理關系上作出了突出貢獻。不過,耕讀文化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時至今日不能夠全部套用。古代耕讀文化的現代價值指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耕讀傳家思想對構筑和睦的家庭有著積極的作用。家庭穩定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構建和諧社會應該成為每個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目標。第二,耕讀傳家思想中涵蓋的以勤勞剛毅、知書向上為特點的耕讀文化,具有弘揚個人奮斗與民族共同發展的現代教育意義,對于個人實現自我價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價值。第三,面對今日部分鄉村地區人文生態失衡的現實,挖掘耕讀文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可為當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