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楊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北京 100089)
新聞電視報道的內容不當主要包括節目在報道和編輯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認識到對于人性的關愛,忽視當事人的情感,沒有充分尊重個人隱私,缺乏運用適當的語言等。例如,某些新聞報道為了使觀眾更加了解當事人,便將其個人經歷、情感生活、工作現狀等各項內容逐一進行詳細描述[1]。站在全局的角度來講,這些可能對于新聞報道本身并沒有太大關聯,而一旦出現在報道中,就會使當事人的個人信息公之于眾,不利于人文情懷的傳遞。
為了使新聞電視報道更加真實,編導人員可能會選擇一些畫面還原現實情況,但是有些畫面的選取存在不合理性。觀眾常??梢栽陔娨暽峡吹侥澄粣坌娜耸亢炗喠似鞴倬璜I協議,決定在自己去世后將器官捐給有需要的人。如某電視臺報道一則新聞,內容大致為一位老人將自己的眼角膜捐獻,并配上了幾張相關的圖片,其中有一張是眼角膜手術的特寫畫面,極容易使觀眾感到不適,所以工作人員在對新聞報道配圖的選擇上一定要結合人文情懷[2]。
對新聞電視報道而言,實現雙方的平等交流最能彰顯新聞的人文關懷價值。新聞工作者在進行采訪的時候,要站在雙方的角度進行交流,注意自身使用的語言,努力給予受訪者一種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3]。受訪者也應該摒棄自身與新聞工作者的對立感,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本著解決問題的心態與對方進行溝通和交流,只有這樣才能使電視新聞節目更加人性化地將社會中存在的各項問題進行報道,還能充分結合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以此來認識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所謂“話語霸權”,就是指新聞工作者在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報道的過程中,更多地是選擇站在自身立場上,追求新聞在社會上引發的熱議,容易造成對他人誤傷。例如,2016年的八達嶺老虎傷人事件,引發全國熱議,而部分新聞工作者將該事件作為報道賣點大肆宣揚,并沒有考慮對當事人及其家庭所產生的影響。因此,新聞工作者應當秉持人性化報道,權衡利害關系。
生命權是人生來所具有的權力,也是人最基本的一項權力。新聞報道要求體現人文情懷就要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尊重人權,但現實中的新聞報道仍然存在著一些流于形式的現象。如在非典時期,某電視臺為了“贊揚”醫護人員在疾病面前無所畏懼的高尚精神,甚至要求醫生摘下口罩對病人進行治療,這一舉動顯然十分不妥。
維護受眾群體的合法權益就是指新聞報道工作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證其個人隱私不受侵犯,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長期處于優勢地位,在新聞市場中占據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4]。要想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換位思考,保護他人的隱私,給予受訪者關心與尊重。切不可為了追求收視率而抓住一面過渡報道,甚至侵犯對方的合法權益,為對方造成困擾。2.維護人權,在采訪時,要緊扣事件的主要矛盾,合理取舍新聞主題,不能為受訪者帶來傷害,要設身處地考慮問題,不能為了報道而報道。
由于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較低,所以需要新聞工作者對他們給予更多的關心。在當今“以人為本”的社會背景下,只有關心民生疾苦,加強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才能真正實現不同人群間和諧共處[5]。關于對弱勢群體的新聞報道,必須做到以下兩點:1.報道方式要具有人性化,避免出現不平等對話。一定要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思想覺悟,要深刻認識到對弱勢群體的關心與愛護并不是出于憐憫,而是尊重和理解對方,共同建立起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2.避免情緒化報道,即不應在工作中摻雜任何個人感情,本著公平公正的態度去報道社會事件,注意保護弱勢群體的個人隱私,爭取使新聞事件在成功獲取社會關注的同時,能幫助他們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條件。
近年來,新聞行業提倡社會報道要貼近生活實際,所以要想體現人文關懷還需要在實際生活中體現出社會共享價值,而新聞報道脫離生活勢必無法吸引觀眾。新聞工作者在展開新聞報道的同時,還要注意彰顯人文情懷,真正體現出新聞報道應有的社會價值。
新聞媒體,作為當今社會的主要傳媒方式之一,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實時熱點資訊,并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觀念。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因此而改變。若要使新聞電視報道真正反映出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電視臺就必須要在節目編排的過程中充分融入人文關懷。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只有不斷創新新聞報道方式,才能時刻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聯系??v觀新聞報道的發展歷程,其社會功能不應局限在反映客觀社會現實這一層面,還應包括對人類本質的反思,承載傳遞人生價值觀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體察民情,真正做到心系民生、關愛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