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春 秦明月
(東華大學 上海 200050)
至2013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3.63%,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高速增長,成為區域經濟戰略的新興產業、是21世紀中國發展建設的重點。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文化創意產業陷入產業鏈低端鎖定陷阱。以下以創意產業影響因素為基礎,建立創意指數,對比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創意產業發展程度,對我國創意產業發展提出建議。
國外文獻研究方面,佛羅里達(2003)在《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中,構建由人才指數、技術指數以及包容性指數組成的3Ts指數,指出創意產業必須同時具備人才(Talent)、技術(Technology)和寬容度(Tolerance)三個關鍵要素。此后,3Ts模型先后被佛羅里達和Irene Tinagli(2004)發展成歐洲創意指數和全球創意指數,并且45個國家包括絕大多數歐洲國家、經合組織成員國、主要的亞洲國家中(如中國及印度)的創意。
國內研究方面,劉如新、周升起(2018)參照波特“鉆石”模型,選取影響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并且通過灰色關聯系度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影響因素。段杰、龍瑚(2015)基于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模型構建中國城市創意指數,包括7個1級指標和18個2級指標。尚濤、陶蘊芳(2011)運用RCA指數、TC指數和MS指數比較典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創意產品的國際分工,指出我國創意商品的出口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低創意附加值的部門。
綜合上述文獻可以看出,雖然國內外創意指數較多,但是全球創意指數的構建主要利用發達國家的數據,無法全面衡量發展中國家的創意產業的發展情況,因此不適宜用于全球不同國家創意產業的比較。參考創意指數以及鉆石模型,通過收集典型發達國家和典型發展中國家等14個國家在生產要素、需求要素、科技發展以及社會寬容度四個方面的數據,重新構建全球創意指數,用以比較和衡量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創意產業國際競爭力。
1998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路徑文件》確定“創意產業”概念,目前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英國增長最迅速的支柱性產業,尤其在復興英國沒落的舊工業城市,拉動英國經濟增長,應對全球經濟增長和產業轉移等方面作用顯著。2014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占全國經濟總產值的5.2%;此外,創意產業極大地拉動了英國國內就業率,2015年,英國文創產業聘用了190萬從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口的5.8%;英國在創意含量較高的子產業發展較好。以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軟件和電子出版業等高創意含量為主的公司有125000家,占據英國全部文化創意產業數量的三分之二。
英國強化政府對創意產業的管理和支持,成立“文化新聞體育部”和地區發展署,采取由英國政府負責產業政策制定,地區主導執行產業發展政策的模式。英國與時俱進,注重運用新技術,積極探索文化創意產業新的發展模式。當前,英國正在探索融合數字科技的新發展方向(約翰,2013);此外,英國實行創意人才培養驅動世界品牌戰略,從幼兒教育到中等教育再至高等教育的完整產業鏈,始終貫穿和突出創意人才培養的理念。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受經濟發展、文化體制改革以及互聯網等影響,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出階段性增長的特征,并且隨著文化體制改革而不斷走向成熟(彭璟瑋,2017)。
一方面,我國居民文化消費需求隨著我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與日俱增,促使文化消費市場形成。此外,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的興起,引起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新興文化產業的興起,促進傳統創意產業與科學技術的相互融合,形成新的發展思維[1]。比如用戶思維、平臺思維和跨界發展思維等,以及這些思維指導下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比如微信、網絡期刊以及視頻直播等(高孝平,2017)。
另一方面,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結構不合理,國內文化創意產業水平明顯落后于國際水平,而且主要依賴于物質文化資源較高、創意含量較低的文化旅游、節慶會展特色園區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產業、而數字內容、軟件等文化創意含量較高的新興文化產業相對比較落后,文化結構仍處于初級水平(潘永奇、王慧晨、鄧志偉,2018)[2]。
基于典型發展中國家和典型發達國家創意產業發展現狀,發達國家創意產業起步較發展中國家早,在政府政策的指導以及強大的科技支撐下,發達國家在創意產業結構合理,發展水平上高于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作為后起之秀,政府出臺政策奮起直追,但是基礎薄弱,依賴其物質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價格優勢,創意產品量大但是含量較低,仍處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級階段[3]。基于數據的可得性和國家的代表性,選取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德國、英國、加拿大、阿根廷、巴西、中國、墨西哥、南非、泰國、印度14個國家作為比較對象。
創意指數又稱創意競爭力指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創意環境、創意能力以及創意潛力的重要指標。就權重和數據標準化方面而言,已有的創意指數指標所占的權重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需要構建新的指標。國內外常用的創意指數有3Ts創意指數,全球創意指數以及香港創意指數等城市創意指數。這些指數都以人才、技術和社會寬容度等創意產業的影響因素作為基礎;因此人才、技術和社會寬容度是指標評價體系的三個重要一級指標。
根據波特鉆石模型,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的競爭力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需求條件、支持性產業與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四個主要因素,政府與機會兩個輔助因素。對于結構和同業競爭,由于行業間的界限不清晰,不予衡量;政府政策通過影響其他四個因素,進而影響產業競爭力,因此不予衡量。鉆石模型中,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及支持性產業是建立指標評價體系的主要依據。
借鑒已有創意指數以及波特鉆石模型,并根據數據的可得性、科學性、合理性和全面性的標準選取指標,建立指標評價體系如表1,并通過因子分析,以綜合得分為創意指數,以對典型發達國家和典型發展中國家的創意競爭力進行排名。
數據為14個典型國家2015年度的統計數據,分別來自世界統計年鑒、社會進步指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因子分析是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的統計分析方法。以上的14個原始變量存在著一定的顯著性,部分變量之間直接的相關性比較強,因此采用因子分析進行“絳維”。隨后利用各個一級指標的方差貢獻率得出的綜合得分作為各個國家的創意指數得分,進而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進行排名。
通過SPSS16.0對14個國家的各項指標進行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621大于臨界值0.6.表明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Barlett球性檢驗得出顯著性值為0.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認為該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結果見表2)。

表1 典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創意產業創意指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從解釋的總方差來看(見表3),前3個主成分包含12個變量86%的信息,且特征值都大于1,表明前3個主成分的數值可以基本代表指標體系當中12個原始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所以生成的綜合得分可以代表所測量國家的創意指數得分。
從表4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在12個原始變量載荷系數比較大的有 X1,X2,X3,X4,X5,X6,X7;這7個變量中,其中X6(人均GNI)、X7(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體現出需求能力;X1,X2,X3,X4,X5為人力資本方面的因素,因此第一主成分被命名為人力資本及需求能力;第二主成分對同性戀及外來移民的寬容度,寬容的社會氛圍包容多元形態和創業人才,為創意產業發展創造機會,因此定義為寬容度;第三主成分包括X10,X11,X12,體現各國科技發展水平和互聯網用戶數,因此被定義為技術資本。

表2 KMO和Bartlett檢驗

表3 解釋的總方差

表4 前3個主成分的載荷系數
以三個主成分對總信息量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可以計算得到典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創意產業的綜合得分,以此作為創意指數的綜合得分:
F=(56.709×F1+17.062×F2+12.31×F3) / 86.081
考慮到部分國家的創意指數為負值,因此此處用EXP(F)作為創意指數,綜合得分替代14個典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創意產業指數綜合得分和排名(如表5)。

表5 典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創意指數綜合得分及排名
從創意指數綜合得分的結果來看,以美國、澳大利亞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排名靠前,最后七位大多是發展中國家。這表明發達國家創意程度較高,而發展中國家的創意程度較低;這一結果也符合近年來156個國家的出口值,2015年,117個發展中國家在手工藝產品等勞動密集,創意含量低的產品出口上高達70%,但在視覺藝術、出版等創意含量高的部門,117個發展中國家僅僅貢獻了20%的出口值。表6表明,總體而言,影響創意產業發展的各項條件上,包括人力資本、需求能力、技術資本、社會寬容度等,歐美等發達國家明顯優于發展中國家。細分來看,各個國家各有所長,美國,日本在技術方面占據明顯優勢,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因此中國技術指數得分較高,英國和澳大利亞在創意人才方面占有優勢。
當今全球軟實力競爭日益激烈,創意產業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熱點。以上在沿襲3Ts創意指數同時參考波特鉆石模型,以人才、需求能力、社會寬容度以及技術四個影響要素為基礎,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選取國家的代表性,截取2015年14個典型發展中國家和典型發達國家數據,構建創意指數(見表6)。結果表明,以美國、澳大利亞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創意程度高于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雖然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在人力資本、技術、需求能力以及寬容度方面表現各異,但總體來說,優于發展中國家水平。

表6 典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主成分得分
中國的創意產業發展可以吸取和借鑒各國的經驗,因地制宜地提高創意產業的總體水平,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4]。第一,從技術角度來看,中國把握互聯網高速發展機會,加速互聯網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第二,從人才層面來看,英國等國如何培養,留住創意人才的經驗都值得我國學習。此外,在社會寬容度方面,英國,加拿大等國多元開放的環境,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創意人才,多元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激發創意,值得我國進一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