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飛
(上海墨桐花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 山東 青島 266000)
新時代下,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得到了生動體現,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文化滋養了中華民族包容大氣的大國儀態、共建共享的開放姿態、為政以德的治理心態,為民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的文化發展,需把握好傳統和時代發展的節奏,興文化、展形象,充分釋放中華文化的魅力。
文化包孕著價值觀,傳達時代精神,優秀的文化能夠推動社會更加繁榮,使國家的發展更加安定平穩。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家經典文化賦予新時代啟發,思考如何修身、齊家以治天下;《弟子規》《二十四孝》等國學家訓經典構建的價值體系仍然可以為當下社會治理所用,正家風方能養國風;正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今天,社會正日益受到多元信息化時代的沖擊,人們在追求自主性,彰顯個性的同時,更需要共同筑起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塑造當下時代道德標準和價值體系,引導社會群體良性互動,以文化塑人、以德塑人。
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于言簡意深,以簡短的話語蘊藏處世之道,指引社會發展進步。當前,中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為實現社會長期穩定發展,每一次前進的腳步就需要高瞻遠矚的魄力、燕子壘窩的恒心,更需要抓鐵有痕,乘時代發展之東風、破社會發展之桎梏。傳統文化承載著古人的智慧,蘊含著極為寶貴的經驗,為推動社會快速發展,可借古人之智化為今用,落實好“古為今用”方針,從文化的源頭汲取靈感,為社會發展注入無限活力。
漢語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同時記載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新時代,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提高對漢語的認同感,保持漢語的嚴肅性以作為基本的文化自覺,因為漢語是保存中國文化的基本符號,是新時代凝聚民族共識的源頭。文化滋養人心,人心承載家國天下之情。誠如宋代儒家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中華民族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每一個時代的跨越都是承載機遇和挑戰裹挾前進,也都是在一代代中國仁人志士的責任擔當中戮力前行。
文化建設所具有的時代意義不言而喻,而在新時代,彰顯中華文化魅力也恰逢其時,那么又該如何激活文化庫存以增強文化的“海潮效應”?
面對當前國內文化生態環境,一方面,要及時“踩油門”,增強文化發展力度。互聯網是當前時代發展的趨勢,因此,中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都應該搭乘互聯網“快車”,踩好油門。通過數字技術助力,讓傳統文化以“網紅”之勢真正成為社會大眾共享的文化成果,努力打造共享的文化生態。日本已通過發揮動漫技術的優勢,成功運營虛擬人物形象“初音未來”,實現個人演唱會、游戲、唱片等多渠道市場運營,成為數字技術創造IP形象實體化發展的經典案例。中國傳統文化不乏經典的卡通人物形象,諸如齊天大圣、哪吒、女媧等,這些文化元素都可以向數字技術借力,通過運營虛擬形象,讓新生代年輕人更好的感受本土文化。
另一方面,要及時“踩剎車”,堅守文化保護底線。互聯網在推動文化發展的同時,也讓我們面臨多元文化的選擇,當文化發展泥沙俱下,市場又不能及時篩選“精華”與“糟粕”,就造成了今天的文化市場被泛娛樂、舶來品充斥的現狀。“匿病者不得良醫”,我們需要以傳統文化為基準,為偏離方向的文化發展及時“踩剎車”,同時還要讓文化“走出去”。中國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庫存,為實現使傳統文化適應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因此現在更需要拂去歷史塵埃、激活文化庫存。備受國際藝術界矚目的藝術家蔡國強裝置藝術作品《草船借箭》,便是“中國資源的借取與活用”的有力證明。“草船借箭”這一出自《三國演義》的經典故事,蔡國強用裝置作品的新形式讓經典民族文化進入群眾視野。同樣,莫高窟經典飛天形象被塑造成網游人物,網絡游戲承載的傳統文化再次激蕩起年輕人的熱忱。
“不是因為有了莎士比亞才有了現在的英國文學,而是因為英國本身就是一個重視文學的國家,所以才孕育了莎士比亞”。因此,不是“英雄造時勢”而是“時勢造英雄”。在呼喚傳統文化之時而不薄今,積極拉近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距離,讓文化經典“飛入尋常百姓家”,凝聚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可,才能讓世界欣賞中國文化[1]。
正如典故“備豫不虞,為國常道”,縱觀全局,隨著近年來西方文化的持續擴張,西方文化以其強勢滲透力擠壓著中國文化的生存空間。因此,需要重新審視當下的文化對外交流,始終做到張弛有度。
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需控制好對外文化交流、文化產品以及文化意識的尺度,政府機構需成為優秀的管理者。誠然,對文化的保護需要社會各主體在不同領域形成合力,抵制外來文化過度泛濫,以防止發生沖擊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法國小說家都德的《最后一刻》,講述了在普法戰爭中,法國的一所鄉村小學正上著告別自己母語的最后一堂課,我們能感受到法國人內心深處對于母語的真摯情感,同時也在喚醒中國人對母語和傳統文化的尊敬和護衛之情。
文化保護,并不代表文化封閉,我們需要以更多渠道提高中華文化的“能見度”。當前,中國在世界各國相繼設立孔子學院,為吸引更多外國友人了解儒家文化,以矯正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誤解。而近幾年,中醫文化也在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所接受,中醫是載體,彰顯的是“調和致平”的民族文化內涵,傳遞的是共享包容的中國聲音。令人欣喜的是,國粹京劇以其強勁的勢頭燃爆紐約,京劇名家張火丁在紐約林肯中心成功演出京劇《白蛇傳》《鎖麟囊》[2],改變了過去華人總以武術在海外表演的慣例,代之以京劇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讓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各地大放異彩。
文化,讓發展更沉穩、讓民族有底氣。中華民族不僅要“欲窮千里目”,而且更需要讓文化“更上一層樓”,找準國內外文化生態的契合點,把握傳統和時代的平衡,中華文化未來必將“馳騁天下之至堅”,承載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樹立起文化底蘊豐厚的大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