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 曹獻陽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無產階級專政”的內涵究竟是什么,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寫出專門的著作對其進行闡述。通過梳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無產階級專政代表的是一整個階級,是絕大多數人的專政。勃朗基也提倡“無產階級專政”,但其本質是少數領導人的專政,然而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專政”才是真正的無產階級專政,它指的是一整個階級的專政,而不是單單一個人或者少數領導人的專政,這種專政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在馬克思第一次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專政”這一名詞時,就特別強調其“階級專政”的含義,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專政必須是無產階級整個階級的專政,絕對不能讓少數的個別領袖打著階級的名號去或多或少地成就個人野心。
第二,無產階級專政是一種階級民主。表面上看,民主與專政對立,但無產階級專政恰恰是民主最恰如其分的代名詞。“沒有民主,就沒有專政和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專政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同義詞,社會主義民主不是別的,它就是無產階級專政。”[1]盧森堡的這段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無產階級專政最明顯的特征和實質,同時也蘊涵著無產階級專政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無產階級專政必須自覺接受來自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必須主動真心實意地去聯系人民群眾。無產階級專政雖然是一種階級的專政,但實際上是代表大多數人利益的階級專政,因為這種專政具有最廣泛的代表性,是建立在最大多數人利益基礎之上的,所以可以說無產階級專政在實質上是一種社會主義的民主。
第三,無產階級專政是一種過渡性的政治形式。這種過渡性意味著無產階級專政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慢慢消亡,最終退出歷史舞臺。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首次表明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有一個革命轉變時期,與此對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即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2]也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專政實質上是為了掙脫資本主義的束縛,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才存在的一種過渡的政治形式,在實現共產主義之后,隨著階級的消滅和國家的消亡,無產階級就可以退出歷史的舞臺,所以無產階級專政是一種臨時的、過渡的政治形式。
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性質國家,于1922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體,僅僅存在了69個年頭,其解體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從斯大林開始形成的蘇聯模式偏離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思想,背離了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原則和方向,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蘇聯模式拋棄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最大的特性——階級性。蘇聯模式的問題之一就是黨政合一,過度集權,權力過分地集中于一個人。列寧在位時,蘇聯就存在黨政不分的領導體制,到了斯大林時期,黨政不分的領導體制更是日益凸顯,政權在黨權之下,而黨權又在斯大林一人之手。原本還有對總書記監督的中央監察委員會,在1934年以后,也最終失去了作用,從此以后,斯大林在國內便沒有了束縛,最后斯大林甚至以他個人的想法取代了黨和國家的法律。斯大林個人的專政拋棄了無產階級,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實際上就是對無產階級的專政,最終導致了黨衰國亡。
其次,蘇聯模式拋棄了無產階級專政最本質的特征——民主性。蘇聯模式最明顯的特征是政治、經濟、文化全面高度集中,這種體制被實踐證明是不符合現有生產方式的,蘇聯模式雖然有優勢,但明顯優勢不敵弊端。其最大的優點是可以迅速集中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從而快速增強國防實力,迅速推動蘇聯國家進入工業化時代。但與此同時,它也存在嚴重的弊端,如過度壓制地方、企業以及勞動的衰退等,沒有注意到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物質、文化的需求,越來越脫離群眾,致使原本多數人的無產階級專政最終演變成了少數人的專政,丟失了其民主性,這是蘇聯共產黨衰亡和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最后,蘇聯模式否定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最重要特征——過渡性。馬克思說:“這些弊病,在經過長久陣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權力決不能超出社會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對于無產階級剛剛取得政權的蘇聯來說,蘇聯模式明顯超出了蘇聯現存的經濟基礎及社會文化制度。斯大林在執政之前,對于社會主義性質問題的認識模糊不清,執政之后,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問題也存在嚴重的認知不足。面對政權穩定和需要更大發展的社會時,原本應該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而斯大林卻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新社會,沒有階級和國家的社會,來代替資本主義的舊社會”,并在1938年宣布蘇聯已經建成了社會主義。斯大林最大的問題就是曲解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忽視了無產階級專政的過渡性,認為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后,緊接著下一步就可以完全消滅階級,進而消滅國家。正是斯大林忽視了無產階級政權的過渡性,并且一味地過度強調階級斗爭,導致蘇聯失去了原本穩定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環境,最終遭到了失敗,導致亡黨亡國。
中國和蘇聯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同樣是“無產階級專政”,中國的無產階級專政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相比蘇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無疑是極其成功的,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那么中國的無產階級專政為什么會成功?我們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三個特征來理解。
首先,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執行專政的是人民。中國的國家機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它本質上是無產階級的專政,工人階級處于領導地位,農民階級是工人階級的盟友,同時也是國家的領導階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中國的政治制度之下有著一整套嚴密的政治監督體系,一類是具有國家性質的來自體制內的監督,包括上級監督、黨內監督、人大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等;另一類是屬于非國家性質的體制外監督,包括來自公民的自下而上的監督、政協的監督、新聞媒體監督等。在層層監督之下,可以保證最高權力的純潔性,保證最高權力的無產階級立場,保證民心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正確性。
其次,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對象是敵人。在中國,人民是國家的主體,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依法經營的私有工商業主在內的全體人民,都是國家的主人。而敵人包括反對國家統一的分裂分子、暴恐分子、違反黨紀國法的犯罪分子,人民民主專政的核心內容是集體群眾合作起來共同對付這些敵人的專政,剝奪敵人的公民權、發言權、選舉權等權利。在中國現代政治體制下,人民是通過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管理國家、經濟、文化及社會工作;中國人民民主專政在管理國家事務上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本質上是人民當家做主,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最后,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是為了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過渡到社會主義高級階段不得不采取的一種短暫的政治形式。社會主義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但由于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社會主義實踐的復雜性,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也是曲折的。中國的歷屆領導人也都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性和長期性,深刻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深刻理解了無產階級專政的過渡性思想,并且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上對中國國情做出了總體性、根本性的判斷,認為中國仍然處于并且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中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但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起步階段。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要從中國的最大現實情況出發,首先要從這個最大的實際情況出發,就必須采取人民民主專政手段,致力于穩定政權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人民民主專政最本質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防止西方資本主義毒蝕,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和精神文明需求,最后推動共產主義早日實現全人類的全面自由解放。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從誕生以來就被用作無產階級的指南,作為無產階級階級運動的強大思想武器,其在反抗資產階級壓迫、掙脫資本主義束縛方面一直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有巨大的實踐價值。
第一,有利于防止資本主義的復辟,穩固無產階級的地位。在巴黎公社失敗以后,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在無產階級成功取得政權以后,不能對敵人掉以輕心,必須用政權來毀滅所有反對分子才可以規避失敗。不管是從世界范圍來看,還是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的國家內部來看,資本主義仍然具有復辟的可能。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斗爭并沒有消失,并且斗爭形勢還日益嚴峻。在國際上,資本主義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會盡一切手段遏制社會主義的成長發展;在國內,資產階級失去了剝削對象,必定會不計成本地去破壞無產階級政權,企圖使無產階級繼續成為被奴隸的對象。面對這種情況,無產階級必須專政,必須緊緊握住政權,來維護自己的地位。
第二,有利于消滅剝削的生產關系,奠定共產主義經濟基礎。無產階級雖然推倒了資產階級,但資本主義社會原有的生產關系和剝削觀念并不會自行退出,新的符合無產階級利益的生產關系也不會自動生成。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必須利用取得的政權來改造和消滅資產階級社會陳舊的生產關系,打破落后的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約束,從而推動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豐富人民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早日實現共產主義打下深厚的經濟基礎。
第三,有利于消滅一切階級差別,實現全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專政就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差別,達到消滅這些差別所產生的一切生產關系,達到消滅和這些生產關系相適應的一切生產關系,達到改變由這些生產關系產生出來的一切觀念的過渡階段。”[3]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取得執政權后,不僅原本存在的敵人不會自動退出,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差別、城市和鄉村的差別、勞動之間的差別等都依舊存在,只有消滅了階級差別思想,才能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