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莉
(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哲學的意義不僅在于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是為了創造價值,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認識到這一點也就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因為工匠精神最終實現的目標是讓職業過程中的各個要素都體現其價值,實現主體與客體的價值關系。因此,從這一點來說,工匠精神又歸屬于哲學范疇。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分析這一問題,可以為我們研究工匠精神提供一種科學的視角和理論支撐,使得我們對工匠精神的認知更加全面和深刻,在弘揚工匠精神的實踐過程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2015年,財經記者吳曉波的一篇關于“馬桶蓋”的報道,立刻引起轟動。一個制造業大國,國人卻跑到異國他鄉瘋狂購物,甚至包括馬桶蓋。這是偶然,還是必然?國人開始反思,理論界開始探討。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是中國產品的質量令人堪憂,中國缺失工匠精神。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隨后,工匠精神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多次提出。在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些足以證明,在新時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問題是為什么工匠精神會在今天,而不是昨天顯得更為重要?對這個問題進行哲學反思將更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
主客體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心問題之一。主客體關系產生于人的實踐過程,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去考察人和客觀世界的關系,就衍生出了主體和客體這對哲學范疇。在主客體關系中,改造者是主體,被改造者則是客體,人們對客體進行改造,是為了得到物質生產資料從而滿足自身各方面的需求。如果沒有主體的需要,也就不會有主客體的價值屬性。如果沒有人的實踐活動,也就不會有客體對主體需要的不斷滿足。因此,價值既取決于客體本身的結構,又取決于主體的活動,主體不斷地改造客體,使客體具有滿足人的需要的多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要轉化為實現的價值屬性,是一個不斷實踐的歷史的過程。因此,客體的價值屬性總是具有社會歷史的性質。[1]
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主客體之間的這種價值關系,對我們研究當代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我們之所以呼喚工匠精神,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產品質量令人堪憂。所謂產品質量,就是指產品滿足規定需要和潛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總和。任何產品都是為滿足用戶,即主體的需要而制造的,產品這個客體只有滿足了主體人的需要才具有價值。如果沒有滿足主體的需要,產品即使是人的實踐過程的產物,但也同樣沒有價值。
中國的改革是在中國物質極度短缺情況下進行的。供需矛盾極不平衡,企業生產的任何產品都會在市場需要的情況下產生積極的反應,對人的需要也就具有社會意義,都具有價值。但是,產品這個客體滿足人的需要又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歷史過程。人們在實踐的過程中改造了客體,同時也改造了人自身。這個改造就是:中國改革走到今天,經濟生活帶給人們巨大的沖擊。一方面,財富的積累讓更多的人走入了富裕階層。人們開始用審視的目光看待所需要的每一個產品。人們對品質的追求已經超越對低廉價格的追求。以往的生產提供給市場的產品已經不能滿足人這個主體的需要了。因此,很多中產階級開始去國外尋找有品質的商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造成中國產品質量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錢的渴望大大超越了道德和信仰。急功近利和機會主義傾向不斷蔓延,企業為了追求盈利喜歡跟風,山寨、造假,而沒有耐心對產品進行深入鉆研和投入。這種做法自然忽略了人這個主體的需要。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遠離人性的目標。[2]
習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提法就是注重了人這個主體的需要。從主客體的價值關系角度看,生產的目的必須明確。生產是為了交換價值,還是為了使用價值。為了交換價值就是把物當成目的,把客體當目的;為了使用價值,就是把人或人的需要當目的,把主體當目的。把客體當目的產生的結果就只能是一切向錢看,甚至為了利益付出道德代價。目前,我們社會上出現的食品安全、假冒偽劣等問題都是這一目的的結果;把主體當目的就是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今天,我們呼喚工匠精神就是要回歸以人的需要為目的的生產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我們重視物對人的價值,就是重視物的社會意義,就是重視了人的需要。也就是重視工匠精神在當代的價值。
要使工匠精神回歸社會,它的基點要建立在怎樣認識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工匠精神被作為中國發展重要概念提出,并不是貪新鶩奇,或者抱守古人,而是說工匠精神在現今社會所具有的價值。這種價值體現在不同的層面上。
經濟價值是人作為社會存在物而得到發展的物質基礎。而作為物質的經濟價值,是通過主體的對象化的過程實現的。馬克思主義觀點指出:“在人的活動的對象化過程中,不但客觀條件改變著,例如鄉村變為城市,荒野變成為清除了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著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3]當下的中國在經歷了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造就一個中產階級崛起的時代,他們以新的觀念、新的需要和新的交往方式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經濟關系。對好的產品的渴求,也就意味著,對工匠精神的渴求。因此,中產階級消費的崛起必將帶來消費升級。必將帶來產品經濟價值的重新定位。作為企業而言,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不僅要在產品功能上做到極致,還要賦予產品更多的精神內涵。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并非抱守古人,而是隨著時代需求存續、發展。不僅要兢兢業業、精益求精,還要融入產品新元素,不僅要傳承古人,還要有全面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讓工匠精神在中國大放異彩,體現工匠精神在當今社會的價值。
工匠精神不僅涉及產品的經濟價值,更是道德價值集中體現。所謂道德價值,通常用“善”“正義”“光榮”等概念作出評價。它是指人的行為對社會所具有的意義。是道德行為、道德品質和道德理想符合道德原則的一種精神價值。而“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是一種嚴謹和負責的敬業精神。它要求工匠對工作懷有莊敬之意,對產品擁有敬畏之心,對技藝提升永遠孜孜不倦。這種信念的堅守和對工作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精神,恰恰是社會對任何一種職業的基本道德期待。一個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也許并沒有刻意思考過自己行為的道德意義,但他們行為的本身已經隱而不彰的滲透在道德價值的建構當中,從而引領社會風尚,改變經濟運行方式,最終改變我們看待世界、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從而改變我們自己的存在方式。
當然,任何社會都會面對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問題。但道德和利益并不必然對立。我們不能說追求物質利益就必然道德低下,也不能說生活清貧就必定道德高尚。為富不仁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有其存在的可能性,但一般來說,靠損害別人利益而致富。那種“不仁”并不在于富本身。而在于如何“為”的。而工匠精神就是把道德與利益統一起來。讓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富起來,讓不擇手段者、唯利是圖者沒有生存空間,這是人們對道德的訴求,也是我們改革所倡導的。我們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敬業就是和工匠精神要求一致的。
人的價值有其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價值,即人所創造的價值;二是人的自我價值,即人所享用的價值。人的價值的實現,從其本質來看,都取決于他的艱苦努力,取決于他對別人、對社會的實際貢獻。如果承認人的價值取決于他在社會實踐中的艱苦努力,那么,談論人的價值就只有積極意義,而無消極意義。人的價值所要否定的只是消極的東西,例如,官僚主義、特權主義、無所作為、巧取豪奪、碌碌無為等等。人的價值觀是催人向上,發人進取的。因為人的價值雖說與人享用的價值有關,但并不取決于此,恰恰取決于他所創造的價值。尊重人的價值,實際上就是尊重創造價值的自由。
工匠精神所體現的恰恰是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當一個工匠為社會提供最好的產品時,他實現了他的社會價值。同時,他的勞動的付出又得到了社會的尊重和肯定,實現了他的自我價值。但是,如果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僅限于此的話,還是不夠的。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價值的最高目標在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所謂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就是每個人在體力、智力、品格和社會關系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充分的發展。也只有在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人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對于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而言,他們在工作中會有最美好的工作體驗。產品是工作者自由意志的表達,通過產品是自我想法的表露。他們的制造活動是建立在自由精神基礎之上的,他們在工作過程中能夠獲得真正的滿足感和快樂感。沈陽鼓風集團有個高級技師徐強曾說過,他聽到轟鳴的機器聲,就像音樂一樣美。他摸著機器是柔軟的。徐強以工匠精神來做事,工作對他不是枷鎖,而是價值的體現,因而,他對工作是忘我的投入,他的生命因工作而獲得綻放。人的價值也因工作而獲得提升。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里,我們不難看出在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里,早已蘊藏著工匠精神的基因。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皆來自中國工匠精神的創造。是工匠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改造自然的氣魄為我們的歷史留下了永恒的光輝。李約瑟曾做過這樣的論斷:“倘若沒有中國古代科技的優越貢獻,我們西方文明的整個過程,將不可能實現。試問若無火藥、紙、印刷術和羅盤針,我們將無法想象,如何能消滅歐洲的封建主義,而產生資本主義。”[4]由此,西方人每引為自豪的近代歐洲文藝復興與西方現代化,卻打上了中國文化和中國工匠精神的烙印。
然而,當中國進入工業文明階段,工匠精神卻衰落了。中國文化也顯得黯然無光。中國工匠精神的衰落,在于工匠歷史的斷裂。工業文明崛起,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現代技術使現代文化獲得了它在世界歷史上的支配地位。現代文化對于一切非現代文化的征服都是通過現代技術得以完成。面對現代技術的沖擊,手工匠人逐漸被工廠流水線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標準化、格式化和大制造。中國在改革開放快速發展的三十多年中,中國人的審美,大部分是這種外來的現代文化主導的。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即無訴求,更無自信。
今天我們對工匠精神的思考,也是對中國文化的思考。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文化是由歷史進程所創造的。而歷史是由人創造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最高形態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因為它看到了物質世界中能動的活動的主體——人,看到了人及其力量,就看到了文化的力量。對此,我們重視工匠精神,也就重視了中國文化。馮友蘭曾說:“活的東西的發展是需要時間的。”[5]相信,在工匠精神成為社會主流意識時,中國文化在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的更高層次和必然趨勢中,迎來的將是以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為體的新文化的誕生。
社會文明的進步有兩個鮮明的目標:其一是它的物質文明,其二是精神文明,兩個目標同步不偏廢地實現是我們社會所要追求的。而工匠精神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契合之處。工匠精神是物質文明的創新過程中的助力,同時,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它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高度一致。基于這樣的認識,工匠精神能否成為社會主流的價值形態十分重要。就一個社會而言,必定有某種主流的價值形態規范著這個社會。它如同社會生態系統的骨架,支撐著整個社會的運行。如果一個社會價值形態扭曲,那么這個社會的生態系統將走向衰落和滅亡。如果一個社會價值形態正確,那么,這個社會生態系統將良性循環。比如,我們在談到工匠精神時,人們就會想到德國,德國工匠的價值體現在對標準的堅持,對精確的理解和對完美的追求。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一種價值形態,它主導了德國社會的存在方式。而我們呼喚工匠精神,恰恰是因為我們缺失工匠精神。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種對速度、對機會、對發展的追求已然成為一種價值形態。這種價值形態的張力,讓工匠精神沒有了空間。這兩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工匠精神也應該成為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將工匠精神植根于新時代,不斷優化工匠精神的生存和發展的人文環境和制度土壤,才能使工匠精神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才能凝聚人心,建立良好的經濟秩序,推動社會文明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