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文 姜智馨 葉子越
(中國美術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02;青島大學 山東 青島 266072)
以大學生亞健康現狀為出發點展開市場調研,分析市面上中醫藥產品的使用及包裝,明確設計定位,設計理念;結合考察書法藝術與中醫文化,深究其文化精神的共通之處,以確立中藥產品的使用方案,并設計與之相適應的包裝樣式,在設計中不斷互相優化使用方案及包裝樣式,并確定中藥產品的最終方案。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在世界范圍內,近75%的人群健康水平處于第三狀態,即亞健康狀態[1]。如大學生、教師、醫務人員等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的群體,亞健康發生率或將高于平均水平[2]。有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的亞健康比例已超半數,高達84.13%[3]。
亞健康問題如得到及時、適當的處理,身體就能夠向健康方面發展,反之,如無法有效緩解,則將成為誘發許多中老年病的病因,影響個人健康甚至或有性命之憂。在大學生群體中,亞健康的癥狀較為集中,多表現為頭疼、牙疼、痛經及經期不規律、嚴重者可導致脫發、視力衰退。
調查中發現,大學生通常比較關心自身的健康狀況,當需要就醫時,他們更為傾向于簡便、高效的方式,他們大多會選擇西藥制劑。學生之所以會選擇西醫制劑,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西藥見效更快,另一方面則是西藥的使用方式呈體系化,有全面的指導說明,通過閱讀藥品說明書,大學生可結合自身癥狀更有效地使用藥物。但西醫制劑的價格相對高昂,對大學生來說會產生一定經濟壓力,而學生群體需要的是既能保證療效且價格又能相對“親民”的藥品。
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盡管過去多年中藥的發展有所式微。不過目前,人們對中醫的信賴度已日益提升,但主要消費人群仍集中于中老年群體,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年消費者則較少。可見,開發利用中醫藥的前景和空間極為廣闊。國內市場現有的中藥包裝樣式通常比較陳舊,缺乏美感。長久以來,中醫與文化密切相關,并在后世逐步形成了中醫學理論,尤其是與書法藝術相結合。因此二者間的融合就可成為中藥產品包裝設計的靈感來源。
中國的書法最早可追溯至約8000年前的母系社會,其發展伴隨著漢字體系的成熟而逐漸成熟,最早的書法藝術主體并非文字,而是初具符號特征的圖案,隨著三千六百年前的甲骨文開始,逐漸演化出篆、隸、楷等字體[4]。中醫與書法的誕生時間相近,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此期間已形成基本的書法理論體系。因為傳統的“醫道相通”思想[5],中醫有文字可考的源流似乎可以一直追溯到《黃帝內經》中的“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6]。《周易》中出現的“天人相應”“文王八卦”等記載在中醫理論中也能得到印證[7]。“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一的《神農本草經》[8],具體成書年代雖有較大爭議,但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其權威地位一直延續至明朝“藥圣”李時珍《本草綱目》時期[9]。
唐代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到:“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10]
這句話說明張彥遠認為書法兼具實用和觀賞意義。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可以說,中醫與書法都是根植于中國古老文化中兩個極為重要的要素,隨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文化各自不斷延伸發展,同時彼此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中醫與書法,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早在公元前就已有某種歷史淵源。書法藝術經常可使實用性的中醫藥方、典籍成為一件極具藝術和歷史價值的文物作品。1972出土于甘肅武威的《武威漢代醫簡》,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比較系統的手抄醫籍。這批出土的東漢醫簡,不僅具有醫學價值,而且其書法采用了蠶頭燕尾的隸書體,字形清晰分明,書法價值不容小覷[11]。
書法與中醫,二者的內在理念極具相似性。首先,中醫和書法都蘊含“陰陽”學說。古人認為陰陽五行是重要的文化根源,因此講求陰陽互生與陰陽調和[12]。中醫古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說明在中醫理念中,萬物生命的興衰皆與“陰陽”學說相關,只有達到陰陽調和互補,身體才能發揮出最佳狀態,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一書中說道:“書要兼備陰陽二氣。大凡沉著屈郁,陰也;奇拔豪達,陽也。陰陽剛柔不可偏廢。”詮釋了書法中字的結構、整體布局中的陰陽中和之美,與中醫理念不謀而合。其次,中醫和書法都非常注重人的精神氣息。中醫治療的理想狀態就是“形神皆養”“氣息相通”,將精神氣息作為判定人身體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書法中也強調氣運,注重筆墨中透露出的氣韻生動。
古時候,許多名醫和書法家往往同時兼具兩種身份,例如清朝名醫趙晴初、民國名醫何公旦等也擅長書法,而書法家張宗祥、馬一浮、陸維釗等也通曉中醫,著名國畫家諸樂三,他原本就是學醫出身[13]。
傅山,明末清初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和醫學家。明朝滅亡以后,傅山為維持生計,遂四處行醫問診。現已確切考證為傅山的醫學著作有《霜紅龕集》《傅山全書》《傅山全書總編》等[14]。《傅山全書·附錄四·傳略》中記載了其妙手回春的軼事,一個老婦“痰涌喉間,氣不得出入”,家人已經為她準備好了棺木打算入殮,然而,經傅山診斷后認為她病不致死,后開出藥方“令搗蒜汁灌之”,最終老婦吐出數口痰后痊愈,與傅山行醫相關的例子難以一一盡述,但傅山精湛的醫術從書中可見一斑。
研究中醫藥文化與書法藝術在傳承發展過程中的互通之處,需嘗試尋找適合中醫與書法藝術的融合發展方向,并縮短傳統中醫的治療過程,以全新的思路構想推廣便捷可行的治療辦法。現整理中醫藥文化相關理論背景,以期分析歸納二者共性,同時保留二者不同之個性。
以提供具有藝術性、簡潔性、創造性的設計產品為理念并貫穿始終,努力使設計成果中的書法藝術與中醫文化精髓之間和而不同,使之充分展現各自的內在魅力:
1.藝術性
需改善市面上膏藥的包裝比較傳統、單一的現狀。一方面,將其較為普遍的方形外觀改變為視覺效果更為舒適的圓形。另一方面,將書法藝術墨色組合的美感融入包裝設計之中,達到墨色的多層化效果,如黑、白、紅三色兼具,且不同字形運用于不同包裝,以呈現鮮明的色彩組合之美,展現整體外形的完整性、藝術性。中藥貼包裝盒外部,以環繞的曲線按黃金比例分割出黑白兩部分色彩,以周圍與產品相對應的方法排布在模塊四周,從而達到美觀效果。模塊下附紅色的文心雕龍印章可作為品牌標識,與傳統的書法文化相契合。中藥貼包裝袋正面可以為提煉單字的書法印刷,背面是處方和使用方式,這樣能夠為用戶使用時增添便利,減少因標識不夠細致而產生障礙。此種設計在為使用者提供審美愉悅的使用體驗時,使中藥貼進一步可成為具有搭配功能的時尚產品。
2.簡潔性
產品包裝精而不簡,避免過度包裝帶來的浪費及環境污染。留意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需以簡潔的文字說明產品的使用方法及其過程,盡可能使操作簡單便捷,不設特殊的使用環境以及使用條件,使人性化服務理念貫穿于產品之中。
3.創造性
基于傳統中醫藥和書法藝術文化,使產品設計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融入與時代特色相契合的內容,代之以全新的模式詮釋。中藥紙的功能將不再僅限于作為簡單的消耗品,更可使之成為一種普及中藥傳統文化的全新媒介。
1.中藥貼包裝盒
采用完整紙面,頂部隱藏金屬蓋的包裝設計,以增強整體的完整性。選擇圓形桶裝,一方面配合中藥貼的設計外形,另一方面便于存放且占用空間較少,提高利用率。
2.中藥貼及包裝袋
前后壓合包裝袋使外形獨特美觀,既是因內部中藥貼形狀而造,又沿襲了傳統陰陽圓盤的形態意義。五種產品分別結合五種書法形態,除發揮治療作用外,又可兼具較高的產品附加價值,一定程度上可將藥物視為文創產品。以傳統書法中常見的黑、白、紅三色作為主要包裝顏色,同時以層次性的墨色變化應用于不同功能的文字上,以呼應書法藝術的精神內涵,使作品整體視覺效果更加豐富,從而產生更強烈的審美愉悅感。
中藥紙的使用率較高,因此可將藥紙設計為具有趣味性,類似于填色游戲的新式包裝。
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白漢翁湯為例:用一些常見的藥材如白漢翁、秦皮、黃柏、黃連等,用這些藥材來覆蓋畫面上相對應藥材的圓圈,而圓圈的大小則與相對應的藥材在藥方中的使用比例相同。“填色”完畢后,第二步,將中藥紙四周的抽繩抽緊,對其密封后投入熱水中,按照要求泡制或煎相對應的時間即可完成。不同癥狀使用不同的中藥紙,一張紙就是一個藥包,相對應一個亞健康問題。中藥紙的材質將選用抗熱且符合食用標準的紙纖維,印刷則使用食品級的油墨材料,保證使用后無害健康。
中醫內服需與外敷相結合。除中藥紙以外,還可配以相對應的中藥貼,使用效果會更加明顯。中藥貼設計為圓形桶裝,對應5種常見的亞健康問題,使用5種不同樣式的字體。每一小包為一劑,撕開包裝將帶有膏藥的一面敷于包裝所指穴位即可。
全新中藥產品的系列設計針對于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5種亞健康問題,針對亞健康,可以使用中藥紙、中藥貼等產品,致力于提供一種更為便捷、創新、趣味的“治療”方式。同時,結合所學,融合傳統書法藝術,并從中獲得靈感,設計出既新穎又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新式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