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中共日照市委黨校,山東 日照 276826)
沂蒙精神孕育產生于禮儀之邦、孔孟之鄉的齊魯大地、沂蒙山區。沂蒙山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明,獨特的地貌,淳樸的民風。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在沂水蒙山這片熱土上,忠誠仁義、勤勞勇敢的沂蒙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舍生忘死、奮勇支援人民軍隊,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篇章,締造出不朽的沂蒙精神。
作為一個精神品牌,沂蒙精神的歷史價值和影響力超越了地域限制,跨越時空,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其他民族精神融為一體,在民族精神的璀璨星空中熠熠生輝。
沂蒙精神的誕生與發展是和齊魯文化是分不開的,沂蒙精神傳承發揚了齊魯文化中的優秀基因,不斷創新成為新的沂蒙人前進的號角。“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沂蒙精神的源頭活水,就是有著數千年文明而未中斷的齊魯優秀傳統文化。齊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忠誠愛國、包容進取、勤勞勇敢、敦厚仁愛等,滋養了這一方人民。
齊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曾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理念。“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來自厚重的齊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齊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對沂蒙人的人生信仰、性格塑造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歷史的朝代更迭中,沂蒙這片沃土繼承和吸收了齊魯優秀傳統文化中開疆擴土、爭霸圖強的齊文化,崇禮尚德的魯文化,還吸收借鑒了其他地域的文明成果,孕育出燦爛輝煌的沂蒙歷史文化,始終走在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前列;在今天仍影響著這片熱土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沂蒙精神既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又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探尋研究沂蒙精神的根脈源泉,對于今天實現民族復興偉大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齊魯文化中,儒家文化作為山東人的精神標識,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是“忠”的推崇者,從字的構造上來看,忠字從心的正中而生,體現了儒家經典“中庸”的思想——不偏不倚,因此忠字是正直的無聲代言。從人的內心發出的美好情懷,通過真實表達,是一種忠誠負責的態度,表現出高尚的愛國情操,從而形成一種寶貴的品德。在儒家傳統道德觀念里,“忠”是重要的倫理道德原則,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
忠,對于小家大國的表現是一致的,忠誠于小家表現為愛家、孝老愛親;忠誠于國家和民族則表現為愛國。沂蒙兒女自古就有一種自覺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沂蒙地區西靠古魯國,受齊魯優秀傳統文化中古魯文化、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沂蒙人崇尚賢德忠貞,認為國家意識、民族意識高于一切,視之為信仰。齊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忠誠愛國,對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起到了凝心聚力的積極作用。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忠誠愛國成為貫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始終的精髓之一,逐漸沉淀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并延續至今,在潛移默化中一直影響和改變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作為傳統文化的經典典籍,《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健而文明”的精神,深深植根在齊魯大地上,于歷史洪流中與齊魯文明逐漸融為一體,是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源泉。沂蒙文化在吸納齊魯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發展,滋養形成了沂蒙兒女包容大氣、吸納整合、生生不息、奮斗進取的精神。
齊魯優秀傳統文化中,既有齊文化的爭創霸業思想,又有作為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的儒家文化的內省圖強、剛健有為。對兩種文化的包容整合,形成了沂蒙文化中的包容進取,開拓奮進的沂蒙精神,激烈著古往今來的沂蒙人民生生不息,不斷開拓創新,在新時代的今天依然發出耀眼的時代光芒。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勇敢、艱苦奮斗的品格自古以來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主要內涵之一。幾千年來,正是依靠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歷經滄桑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對中國改革開放如何用三十年時間走過西方發達國家需要一兩百年時間走過的歷程這一“新的李約瑟難題”,2014年習近平赴歐洲訪問時,對此做出了簡要的回答:中國幅員遼闊,人民勤勞勇敢和具有五千年的文化積淀,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家底,是中國崛起和發展的堅強基石。習近平將中國人民勤勞勇敢的品格作為單獨一項提出來,可見其重要性,這也是我們中華文明不斷延續發展的獨特優勢和堅實根基。
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發端于齊魯優秀傳統文化的沂蒙精神包含了這一基本品格。傳統的沂蒙人表現出不畏困苦、勇于挑戰的精神。這種源于內心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在當今矛盾重重的世界面前給人以向上的力量,激勵著沂蒙人民去奮斗、去努力、去追求。
春秋戰國時期,在齊魯之地臨淄的稷下學宮,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產生了眾多思想流派,在不斷交流融合下,最終形成了內容豐富、內涵深厚的齊魯優秀傳統文化。這其中,為人敦厚善良、以仁愛之心愛人是齊魯文化的重要內涵,尤其“仁”的理念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宣揚和追求的目標,更是對自我修養的標準和要求。作為一種地域文化,齊魯傳統文化中的這些思想流派歷經數千年的嬗變而代代相傳、發展至今,有些內容甚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這與齊魯大地上人民的淳樸民風、優良品性有很大關系。
基于農耕文明的淳樸的敦厚善良的品格,造就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論思想。在人性敦厚善良的基礎上,儒家文化還對“仁”做了進一步的豐富演繹。從最初的以仁愛之心修己,推己達人,最終演化為濟天下蒼生的大愛,齊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仁愛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大仁大愛被推崇為一種人生至高境界。
齊魯文化中敦厚仁愛的品質,與沂蒙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相契合、相融通。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沂蒙人民堅定不移跟黨走,用仁愛之心,大義之舉,與其他民族精神一道,以道德力量鑄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精神大廈,以自信的姿態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沂蒙精神意蘊深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當代的傳承和發展意義重大。在邁入新時代的今天,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在黨的新號召之下,我們需要傳承和發揚“忠誠愛國、包容進取、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進一步弘揚新時期沂蒙精神,在深刻把握習近平關于沂蒙精神重要講話的精神實質的基礎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把沂蒙精神融入生活、融入工作、融入黨的建設、融入干事創業的全過程,增強沂蒙文化自信,創造出新的時代精神,使沂蒙精神繼續發光發熱,凝聚推動歷史進步的磅礴力量,引領沂蒙人民奮力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